/ 神州漫游 / 1606 浏览

梨花深处有黎里

黎里,苏州市吴江区古镇。有居民的历史长达两千年,曾名黎川、梨花里,故谓之“梨花深处”。

可惜去时不是季节,梨花自然无从得见。天又薄阴,难以出彩。好在手中相机不辱使命,忠实记录了小镇的恬静。

黎里最著名的便是其桥、埠、驳岸与几乎不重样的系船石,以及(但凡水乡自然总有那么一条穿镇而过的)蜿蜒的母亲河——“市河”。市河两岸,共保留石桥 12 座,河埠 256 座,石驳岸 3.7 公里,系船石 254 颗。

南宋以来,黎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有状元 1 人,进士 26 人,举人 61 人,贡生 43 人,曾是比西塘繁华很多的大镇。

网文说,黎里是“苏州最真实的古镇”,因为这里“没有太多的游人”——此话可能并不符实,因为今天便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不过,人潮都拥挤在镇中心鼎新桥往东方向,而向西走则能在人潮外体会黎里宁静安详的“真我”。

鼎新桥,宋时为木桥,名通济桥。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改建石桥,改名鼎新桥,寓意嘉靖帝革故鼎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重建,易名鼎丰桥。东侧桥联:“高映日华,香逢枸子;中分水色,秀挹梨花。”西侧桥联:“螘聚千家,共承鼎业;鲈乡四季,屡庆丰年。”1970 年改建水泥桥,2017 年复为石拱桥,启用旧名鼎新桥。

鼎新桥
鼎新桥
鼎新桥石花瓣
鼎新桥石花瓣
鼎新桥东望
鼎新桥东望
鼎新桥西望
鼎新桥西望

桥西古街,古建犹在。

双凤楼
双凤楼
双凤楼古玩
双凤楼古玩

南社通讯旧址,为清末明初南社通讯处所在。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 年 11 月 13 日成立于苏州,发起人是黎里名人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社员总数 1180 余画人,1923 年解体。南社受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 30 余年。

对南社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观看 CCTV 纪录片《百年南社》。

南社通讯旧址
南社通讯旧址

梨花街,东起陈家湾弄堂,西经明月桥,北折至望恩桥。黎里便是由梨花村发展而来。入口处北有李厅弄,位于浒泾街,长 135.7 米,宽 1.25 米,是黎里最长的暗弄。清代这里有黎里第三大姓李家住宅,正厅传经堂改名易安堂,是全镇著名的书场,俗称李厅,李厅弄因此得名。

李厅弄
李厅弄

市河对面,有周氏义庄,门口有气派的“乐善好施”牌坊。

乐善好施牌坊
乐善好施牌坊

西徐家弄,南起梨花街街面,北至瓦厂新区,长 108 米,宽 0.9 米。整个建筑群落前后八进,占地超二千平米。2005 年,徐达源故居列为吴江市重点文保单位。徐达源(1767-1846 年),清乾隆年间翰林院待诏;其妻吴琼仙(1768-1803 年),诗人。两人同为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弟子。

黎里行
清·袁枚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
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
西徐家弄残破的窗棱
西徐家弄残破的窗棱
西徐家弄幽深的巷子
西徐家弄幽深的巷子
徐达源故居
徐达源故居

市河对面有周宫傅祠。下文详述。

周宫傅祠
周宫傅祠

梨花街西端,回头有“大陵坊”三字。

梨花街
梨花街

大陵桥,是黎里最早的桥,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 年),明成化十三年(1477 年)、清乾隆四十年(1776 年)分别重建。此桥东南原有一座名为大陵的土山(古墓? :mrgreen: ),南宋淳熙年间被平整,建造石桥,为纪念之取名大陵桥。又因其桥南堍有财神庙、北堍有全真道院,一桥挑二庙,得俗称庙桥。1970 年改建梁式单孔平桥,2015 年恢复梁式三孔石桥。

大陵桥
大陵桥,双胞胎女娃甚是可爱
大陵桥
大陵桥

全真道院,新近恢复。

全真道院
全真道院

道院存棂星门石柱一对,矗立在庙街广场中间。石柱青石质地,3.7 米高,东柱内侧有“癸酉至顺闰三月吉日”、“干缘蒋达胜,工匠韩文显立”字样,表明其晚于道院 68 年建造。

全真道院
全真道院

续往前行,游人渐少,古树参天,静谧安详。

市河
市河
市河
市河

这里有抗战时期的中共淞沪地委吴江秘密联络点,为淞沪地下党夏明辉烈士于 1941 年携家眷来此设立。1944 年 10 月 9 日,夏明辉在浙江镇海被日寇逮捕,次年牺牲于宁波。

中共淞沪地委吴江秘密联络点
中共淞沪地委吴江秘密联络点

这一片是吴江市文保单位,保护黎里市河驳岸及古桥、河埠、系船石等。有一块吴江市文保石碑矗立在河岸边。

古街
古街
河埠
河埠
河埠
河埠

明月桥,初建无考,元大德三年(1299 年)以石重建,“明月”二字取自大德三年殉情而死的男子杨明丰与女子施月珍。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清乾隆五年(1740 年)、嘉庆三年(1798 年)都有修建。1970 年改建水泥平桥,2017 年恢复梁式石桥。

明月桥
明月桥
明月桥桥拱
明月桥桥拱

市河在此分为三叉。

市河三叉
市河三叉

这里风景不错。取出飞机航拍几张。一位本地中年大哥走过,好奇的问我是做什么的,航拍有啥目的?我不禁笑了:因为风景好啊!又由此推测,这里确实还没什么人来航拍过。

航拍黎里西市河(手机拍飞行器者即为此中年大哥)
航拍黎里西市河(手机拍飞行器者即为此中年大哥)
俯瞰黎里西市河
俯瞰黎里西市河
俯瞰黎里
俯瞰黎里
俯瞰黎里
俯瞰黎里

里仁桥,为 70 年代改建的水泥桥。

里仁桥
里仁桥

桥上,老阿姨接到子女的拜年电话,喜笑颜开。

里仁桥
里仁桥

过里仁桥,来到河南岸,往东走回。

长廊
长廊

刚才路过的吴江市文保石碑就在河对岸。

吴江市文保石碑
吴江市文保石碑

沿岸南新街民居,各具风情。

南新街民居
南新街民居

南新街民居 34 号,柱子上仍刻着“毛泽东思想闪金光,毛主席著作传万代”字样。可惜不过一代,世人之心便已散了。

南新街民居
南新街民居

沿着市河南岸回到大陵桥。

大陵桥南堍
大陵桥西侧南堍
大陵桥南堍庙桥弄
大陵桥南堍庙桥弄
大陵桥西望
大陵桥西望

全真道观前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大陵桥东侧
大陵桥南堍东侧

前面在河对岸望见的周宫傅祠堂,南门大开,守门人不知去向。于是潜入。周宫傅者,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里是也。

周宫傅祠堂
周宫傅祠堂
周宫傅祠堂
周宫傅祠堂

周宫傅祠堂敬齐堂及第六进,本是祭祖后饮福酒之所,也作远道前来祭祖者的食宿处。后设为义学,招收黎川贫寒子弟就学。晚清至民国期间,这里也是黎里镇祭拜孔子之所。

敬齐堂
敬齐堂
敬齐堂
敬齐堂
宗祠楼
宗祠楼
宗祠楼前竹子
宗祠楼前竹子

享殿,也即周元里的享堂。

享殿
享殿

大厅祭坛正中为周元里石刻线描像、周元里及三位夫人灵位,左右分别是周元里父母与弟弟元瑛灵位。忽然看到有一位青年女子来此跪拜,不禁感叹此地祭祖之风仍盛。

享殿
享殿

厅内马车、蓑衣、斗笠是周元里为官巡查时所用,半副銮驾是皇太后为确保周元里平安回乡所赐。

享殿
享殿
享殿前门
享殿前门
第三进前门
第三进前门
第三进前门
第三进前门

第三进前,有六角缵顶亭及御碑一座。周元里因乾隆挽留,77 岁才告老还乡,到家三月稍余便与世长辞。乾隆特颁上谕并遣江苏布政使司前来黎里致祭。

六角缵顶亭及御碑
六角缵顶亭及御碑

六角缵顶亭中间安放了一块御碑,碑正面镌刻乾隆祭文。反面本是诏书,但已被磨光。

乾隆祭文如下:

皇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奠,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墟,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休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

六角缵顶亭及御碑
六角缵顶亭及御碑
照壁
照壁

原来南边的门才是周宫傅祠的正门啊,而且是要买票的!在这里慌慌张张的拍了一张便往回走,引起了看门人的注意。含混的答应了一声儿,好在没有被抓住!

周宫傅祠正门
周宫傅祠正门
市河泛舟
市河泛舟

之前在河对岸看到的周氏义庄,其正面雄伟的牌坊让人对其心生仰望。这周氏,想必便是刚才参观的大户人家周元里及其子嗣了。

周氏义庄
周氏义庄

牌坊反面门楣上,竟然也是“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般不是都会写不一样的四个字么?

周氏义庄
周氏义庄

沿河石板路青条石上,有着神秘的孔洞。难道这里曾经设立过栅栏用以阻止车辆通行?

石板路
石板路

一旁便是前现代的吴江针织厂厂房,一个巨大的水塔矗立于天空下。

吴江针织厂的水塔
吴江针织厂的水塔

已是中午,街边小店,黎里油墩,入手品尝。

黎里油墩
黎里油墩

公平的说,这传说中的名点,真不如无锡南禅寺的好吃……

黎里油墩
黎里油墩

本欲品尝隔壁小店内多肉馄饨,但最终却在几个街口外的台湾面店点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台湾牛肉面。无好无不好,果腹而已。

台湾牛肉面
台湾牛肉面

饭后稍事休憩,往鼎新桥东参观。

21

  1. 逆时针的头像

    美丽的江南小镇,白墙黑瓦、朱漆窗格的楼宇沿着暗绿色的小河延伸,处处彰显着传统中式建筑工艺的魅力,古朴素雅,细节精致,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看到博主拍摄的照片,我竟然有换手机的冲动,色彩清晰,图片收藏了。

    1. S̆̈的头像

      @逆时针感谢评论。评得很好,文字意境很美……
      片子是相机拍的,是不是帮你省了换手机的钱?

  2. 从良未遂的头像

    可以想象以前的繁华。我到的古镇比较少,但是没去一次就会想象一下,以前逢年过节时该有多么热闹。

    1. S̆̈的头像

      @从良未遂我把周边的古镇能去的都去过了。我非常喜欢这些古镇,有种慢慢老去却又无比闲适的超然之感。那一砖一瓦、一墙一窗,一桥一船,处处都可追溯五百一千年。

  3. 响石潭的头像

    去过一些古镇,但都没有你文中的古镇规模大,也没你去的这个古镇简洁明快。很多古镇雷同,游人众多。

    1. S̆̈的头像

      @响石潭其实本文中的古镇不算规模大的,我去过的江南著名古镇里,乌镇、南浔、西塘、周庄、同里、甪直都是大镇。本站搜索可以找到相关文章。

      1. 夏天的头像

        @S̆̈黎里古镇在苏州一带也是小有名气,毕竟苏同黎公路也算一条主干道了。说起来之前在公众号上看到过有人推芦墟古镇。我地图上看了一下真是超级小,约莫是没什么开发了。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

        1. S̆̈的头像

          @夏天芦墟听说过,你说得我心动了

  4. 小彦的头像

    干净。人少。淡季吗景点居然没什么人。

    1. S̆̈的头像

      @小彦非淡季,人挺多的,镜头主动避开了。

  5. 鸟叔的头像

    古朴的江南景象

    1. S̆̈的头像

      @鸟叔值得一游

  6. Juby的头像

    感觉江南水乡都是一个样。

    1. S̆̈的头像

      @Juby 不然呢,岂不是异国他乡了,哈哈。江南江南,一个色儿。

  7. Sherry的头像

    好一篇图文并茂的日志啊!!仿佛又回到当年去甪直小镇,去周庄时候的场景,只是——物是人非。
    这些年见多了北方的大场面景色,再看江南小镇的小桥流水还是颇有感觉,仿佛他们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也几乎能闻到那个时节空气里的潮湿阴冷,却又熟悉之至……

    1. S̆̈的头像

      @Sherry“物是人非”这个词用得精准,因为确实如此。
      北方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灰扑扑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当然还是江南好啊。 😎

  8. 文娱帝国的头像

    写的很好,很喜欢

  9. countmeon的头像

    很美丽,但是感觉少了一些红花绿叶,不知道是不是季节的原因

    1. S̆̈的头像

      @countmeon 因为是冬末去的。

  10. SN的头像

    感觉江南的古镇大体上看都差不太多啊,而且很多建筑其实也都是近些年建的。

    1. S̆̈的头像

      @SN 是的长得都差不多,不过我去得多了,也能发现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总体而言每个镇子都有自己的“隐藏彩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