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凉州文物展

每年八月都看文物大展,今年就近去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看(武威+敦煌+酒泉博物馆,以武威为主)“凉州——文化想象与历史真实”特展。吴博这个馆隐蔽在外人不知晓的吴中区澹台湖旁,可帮助爱展之人完美避开姑苏区苏博里头一大群嗡嗡嗡的“蚂蜂”。

其实本来并没有发现这个展,实在是太低调了,而且是7月底刚开始嘎嘎新的展览,但刚巧刷了两天小X书,大数据就给我推荐了,那还等什么,走起!

7月25日,备受瞩目的“凉州——文化想象与历史真实”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这场为期四个月的展览,汇聚了来自3个地市、6家博物馆的181套272件珍贵文物,以恢弘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文化想象,为观众揭开凉州这一西北重镇跨越千年的文明面纱。作为吴文化博物馆“新九州”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特展以汉代“河西四郡”为地理核心,系统梳理了凉州从史前到明清的历史脉络。

“九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地理符号,《尚书·禹贡》记载的冀州、雍州等九州体系,不仅塑造了古代行政格局,更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象征。吴文化博物馆依托最新地域文明研究成果,通过“新九州”系列,立体呈现中华文明“九州共贯”的壮阔图景,而凉州作为古雍州的重要组成,正是这一文化格局的生动注脚。

展览以六个单元串联起凉州的文明史诗。 “早期东西交流前沿”单元通过彩陶和青铜等重要的物质遗存,为观众展现早期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下,其文化因素体现出强烈的中西交流色彩。

“河西四郡:凉州的‘第一块拼图’”单元讲述了羌戎、月氏、乌孙、匈奴故地的凉州,自西汉河西四郡的建置始纳入到中原儒家文化教化的版图的故事。隋唐时期,凉州市井繁华,胡汉杂居,是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北方大都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充满着盛唐开放包容的国际气象。晚唐河西节度使的设立,使得凉州成为唐代文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去处,豪情寄寓凉州,也催生出了意蕴苍凉深远又不失壮阔的“凉州词”。

“瀚海明珠:西夏辅郡”单元展现了在儒教治国之道的背景下,西夏着力吸收和借鉴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崇信、扶持并弘扬佛教,翻译和版刻经书,并创制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元灭西夏,西夏文字继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直至明朝。

“西风漫卷:诗思入凉州”单元讲述了自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凉州归附。到了明朝时为保证边疆稳定,建立起了以甘肃为中心的卫所防御体系。与此同时移民屯田等一系列举措,构筑起明代西北基层边防体系。至清代,河西变成了清朝经营西域的后方,在此修城驻兵,崇文重教,确保了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众多国宝级文物首次亮相苏州,除王杖诏书令册简与北凉石塔外,北魏造像石塔的楼阁式造型、翟舍集墓志的粟特史料价值,均为学界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文物,让观众读懂凉州作为“汉唐气象半在河西”的文化密码,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期间还将配套推出专家讲座、文物修复体验等活动,让千年凉州的文化魅力在当代焕发新生。

李爽,高媛. (2025-07-27). "凉州-文化想象与历史真实"特展亮相吴文化博物馆. 江南时报网. https://www.jntimes.cn/jsdt/sz/202507/t20250727_8508035.shtml

停车场放老远不知何意,走进正门颇晒了会儿太阳。澹台湖广场那么大、观众那么少为何不让停车……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

这个小众博物馆硬件设施极好,冷气呼呼地吹,我感觉吊打无锡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没问题。

门口有盖章的摊,一拍脑袋,刚买的盖章本又忘记带了!忍痛花了¥8买了八张硬打卡纸盖了,仔细一瞧不是凉州文物,大姐说八个章是吴博常展的八件镇馆之宝,凉州特展没有文创产品……嗐!

凉州展

这回拍展用回轻便的D-Lux 8。吸取了去年拍埃及展的教训,进门直接手动设了白平衡K值4600,文物颜色终于不会乱飘了……

“大漠落日”

一进门一匹高头大马让人惊叹。

彩绘木马,汉,1988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在河西的动物俑中,马俑无疑具有特殊地位。古代河西地区气候较现在温润,河谷纵横,适宜于畜牧业发展;在地域上又是西域良马东传的必经之路,所以很久以前便成为了我国繁殖、培育马匹的主要基地。汉景帝时设立马苑所。当时,北方的匈奴族成为汉王朝的劲敌,威胁着西北边境及西域地区的商贸往来。为摆脱与匈奴在征战上的不利局面,汉武帝多次遭使乌孙与大宛寻求良马,即“天马”、“汗血宝马”。引进的良马在河西地区经选育以适应环境,最终培养出了既适应我国生态,又具备优良体格性能的新马种,其基本特点是高矮适中,骨坚肌丰,力量与速度兼备,且能走轻捷稳实的对侧步,既适于挽车又宜于骑乘。河西出土的木马俑,其雕刻是按照当时良马的标准制作的,如马的头部注重立体造型,线条横直有度,马头方直高峻显示出力量感,马眼突出意味着心脏的强劲,鼻孔阔大代表肺活量大,耳小而尖是易于驾驭的象征,前腿部两块鼓起的肌肉意味着善飞,而平直的背部则利于平稳负重且耐劳。通过超越现实层面的刻画,体现了马在当时的人类生活中有着与其他动物颇为不同的地位:它的速度与耐力使它成为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制胜的利器。

彩绘木马
彩绘木马

一些瓶瓶罐罐,展示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古代。

锯齿网格纹双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武威市博物馆文物商店移交,武威市博物馆藏。细泥红陶。圆口,直颈,广肩,圆鼓腹,腹斜收,宽带形双耳,小平底。饰黑彩。腹部主体纹饰为锯齿纹与网格纹。辅饰宽带纹和弦纹。

菱格纹双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1981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村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黑彩,侈口,束颈,深圆腹,腹以下略收,平底。口沿至肩部有宽带形双耳。颈部饰三角纹,腹部菱格纹。

三角纹单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鸳鸯池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用红色陶衣打底,施黑彩。敞口,高颈,鼓腹,小平底,扁形单耳。口沿内部绘连弧纹,颈、腹部绘对三角纹,对三角纹中间以短颈竖线纹相隔。耳上绘网格纹。器形独特,纹饰简单。

菱格网纹双耳彩陶罐,新石嚣时代马家窑文化,1987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嘴子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侈口,短颈,圆额,腹以下斜收或平底。腹有双耳。红衣黑彩。腹部对称两组纹饰,一组菱形网格纹,一组绘“X”形弧线纹,下辅饰一圈连弧纹。

平行线纹单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81年武威市新华镇李府村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黑彩,侈口,深直腹,平底。口沿至上腹有一带状耳。通体饰平行线纹。

圆点纹折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1981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村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侈口,斜折沿,斜肩,折腰,平底。自口沿至腰墨绘纹饰。主题纹饰在腰部,为两组对称纹饰:一组平行斜线,一组为双连圆圈四点纹。肩部辅以平行线纹,中间间隔双粗线:口沿辅以锯齿纹、弦纹。

菱形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皇娘娘台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敞口,短颈,鼓腹,小平底,双耳。耳一端连于口部,另一端连于腹部。口沿内绘齿状纹,口沿外绘菱形纹,菱形纹内套网纹。腹部绘两组菱形纹,菱形纹内套网格纹。双耳绘菱形纹,耳两侧分别绘竖条纹。

双耳细泥红陶罐,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朵家梁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红陶质,侈口,长束颈,鼓腹,下腹内收,小平底,口沿至肩部有宽带形双耳。

双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1990年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朵家梁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敞口,束颈,鼓腹,平底,口沿至腹中部饰宽带双耳。

网格纹桶状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古浪县裴家营乡老城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敛口,垂腹、单耳、平底,桶状。耳一端连于口部,一端连于杯身、红色打底,施黑彩。从上到下依次绘网格纹、平行条纹、菱形纹,菱形纹内套用网格纹。

鸟形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鸳鸯池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敞口,小平底,口治内有一凹槽、单耳。土红色打底,施黑彩。口沿外部有一突出物,似鸟喙。腹部也有部分突出,似马尾。腹部有细方格纹。整个器物为一鸟形。器形独特,是马厂类型较为少见的器物。

单耳彩陶罐,四坝文化,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侈口,平底,原口沿处有单耳,现已遗失。通体呈红陶色,器表饰三角网格纹、菱形纹与竖纹。

菱格纹双耳双鋬彩陶罐,四坝文化,征集,酒泉市博物馆藏。侈口,短束颈,口沿至肩部附双耳,腹部附双鋬,溜肩,鼓腹,平底圆足。泥质红陶,颈部绘带状折线纹,腹部主体纹饰主要为斜线纹与竖带纹构成的菱形网格纹。

夹砂圜底尊,新石器时代沙井文化,1993年武威市凉州区丰乐乡东湖村一队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夹砂陶。敛口,平沿,长直颈,深弧腹,圜底。口沿与颈腹鍑间各刻划三道凹弦纹,口沿饰鸡冠形双耳。

双耳细泥红陶盂,新石器时代,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皇娘娘台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细泥红陶质,敞口,宽平沿,斜腹,平底,腹部有宽带形双耳,素面。

看到铜镜就是进入秦汉时代了——“长宜子孙”连弧纹镜,汉,1977年武威市凉州区六坝乡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铜质,圆形。镜正面光洁;背面半球形钮,柿蒂纹钮座,纹间有“长宜子孙”四字,座周为同心圆,圆外饰内向连弧纹,纹间又有“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八字。外缘一圈锯齿纹,宽沿外凸,素洁无纹。

四神规矩铜镜,1977年武威市凉师区六坝乡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铜质。桥形钮,钮座外双边方框,框内篆书十二地支铭,间隔十二个小乳钉。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四神及鸟兽各居其一。外区环绕一圈铭文带,锈蚀严重,字迹难辨。宽平缘,饰锯齿纹和卷草纹。

连弧纹铭文铜镜,汉,1997年武威文庙牛公祠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铜质,圆形。圆钮,钮外有一周内向连弧纹,外区为铭文带,18字,字体方整。素宽平缘。

虎符(仿制品),汉,武威市共和街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红铜质。虎呈扑食状,翘尾弓背。为右半部,虎背有错银篆字,惜不可通读。此虎符是汉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铜龙首柄醮斗,汉,1991年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现金河镇)王景寨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红铜质。柄、勺分别铸造后焊接而成。勺圆口,宽折沿微侈,圆腹,圜底,外沿下一圈弦边。沿下焊柄,柄呈平面,圜底条状,柄首呈张口龙头形。勺内有黑色炭迹。

汉简,1998年玉门关遗址出土,敦煌市博物馆藏。其中第四枚是《都护军侯令史简》,都护军侯令史是西汉中下级军官职务,简牍有“右扶风茂陵孔嘉里”字,表明了令史的陕西西安茂陵籍贯。

大泉五十铜钱范,新莽,酒泉县上坝乡野猪沟出土,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王莽居摄二年(7年)“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造更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日“‘大钱五十’”。“大钱五十”即“大泉五十”,有希冀才如泉涌、连绵不绝之意。王莽始建国元年,遣议大夫五十人分铸大泉五十于各郡国。从公元7年摄政到新莽统治,十余年间,王莽托古改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先后实行了37种不同质地、不同样式、不同单位的货币。“大泉五十”是王莽摄政后实行的第一种货币,但在其执政期间一直存在,是新莽时期铸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直到东汉更始年间才彻底退出流通领域。珍藏于肃州区博物馆的这件新莽大泉五十铜钱范,1973年出土于酒泉县上坝乡野猪沟汉墓群。该钱范呈正方形,青铜质,做工精良规整,边长7.3厘米。内有浇口,中心有流铜柱。“大泉五十”四字为篆书,书法飘逸流美。经研究,该钱范应为铸造子范所用的母范。新莽大泉五十铜钱范在酒泉的出土发现,说明远在距今两干多年前地处河西走廊西部中段的酒泉,也在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下铸造并使用“大泉五十”钱币。

带盘博山炉,汉,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白疙瘩村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铜质。由熏炉和托盘套接组成。炉盖镂雕成山峦形,高而尖。炉身为盘口深腹,腹部有一圈凸弦纹,炉盖与身有扳扣连结,现已锈蚀。炉身底有竹节状柄及空心台座与托盘连接。托盘宽平沿,折腹,平底。造型庄重、大方,反映出汉代铜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河西四郡地图
拍摄镇墓兽的年轻男子

彩绘木马(仿制品),汉,1984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松木质,头、两耳、颈、躯干、四肢、尾分别雕刻后粘合而成。马立姿,颌首张口,平视前方,表情平静。马躯干、四肢削刻简练,线条粗放,表现出马的雄健发达的胸肌和四肢。马头及五官削刻细致,小竖耳、突圆目、大鼻孔,大腮,牙齿发达。马背雕刻鞍饰,鞍上涂白衣,墨绘卷云纹。形象生动,表现了西域良马的特征。

木雕彩绘独角镇墓兽(仿制品),汉,1983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松木质,角、身体、尾、四肢分部件雕刻后粘合而成。兽抵角翘尾,前腿直立,后腿后蹬,作抵御状。角为细长的圆锥形,尾刀形,四足削刻细致,头顶、脊背突棱呈刃状。通体墨绘纹饰,有卷云纹、曲线纹、斜线纹等。兽双眼墨绘成圆睁状。生动形象,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丧葬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于武威磨嘴子汉墓群: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城南十五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该地区为汉时武威郡姑臧县所辖乡里之地。墓葬密集地分布在开阔的黄土台地上,从河岸直至台地最高处。该区域土质干燥,降水稀少,干燥少雨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磨嘴子汉墓群随葬的木雕得以大量完好地保存下来。

截至1981年底,磨嘴子地区一共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1956年、1959年、1972年和1981年),前后共发掘清理了汉代墓葬72座。2003年至2005年,又开展了历时三年的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共发掘出汉墓百余座。墓葬以中小型为主,根据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其年代为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墓主大多为从内地迁徙而来的官僚士大夫。

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木雕中,人物题材较少,大部分为形态各异的家畜、家禽木雕,体现出汉末以来的庄园经济生活特点。人物木雕大体上可以分为侍俑、舞俑以及六博俑,其雕刻的刀法粗犷,往往仅是简略地削出大致形体的轮廓,再用墨笔对局部细节略作修饰;动物木雕的题材多样,既包括常见的家禽、家畜,也包括野生动物,其中以木雕马的造型最为精彩;此外,磨嘴子汉墓群中还出土有鸠杖和独角兽。这批木雕,少了明器的幽冥之气,而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动物雕塑更是充满温情,活泼有趣。

武威博物馆.

绿釉陶博山炉、红陶炉、红陶仓、陶耳杯、红陶井等,汉,分别出土于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柏树乡、磨咀子墓群、洪祥乡、河东乡。

绿釉陶灯、红陶盘、红陶豆、灰陶灶、红陶熏炉、陶耳杯,汉,分别为旧藏、出土于磨咀子墓群、清源镇、吴家井镇、磨咀子墓群、六坝乡十三里村。

墨绘木盒,汉,1972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木质,长方体。盖顶削刻成量顶式;盒由五块木板粘接而成,两侧面均有圆形嵌孔。器表墨绘。制作简洁,器型规整。

墨绘木盒

木俑,汉,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大石落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拱手站立状。系木块粗加工出发髻、头、躯干部分,以墨笔绘出五官,发髻染黑色,衣饰有个别部分施以土红色。

木雕彩绘奴仆俑,1958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整木雕成。垂手立资。面部呈三角形,中间突起为鼻,立体感强,头戴三角形黑帽,袍角宽大,內部旋削成两边尖、中间圆的弧状,便于站立。通体涂白衣,墨绘五官、右衽宽袖长袍、束腰、袖口及双足等。五官色彩己失。简练的雕刻和彩绘相结合,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彩绘木鸟,汉,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整木雕成,尖嘴,尾直伸,以黑赭两色勾勒出眉眼、羽毛,刀法简洁,形象生动。

墨绘木卧狗,汉,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整木削制。侧卧,两眼注视前方做警觉状,小尖耳直竖,尾平举。通体墨彩。刀法简捷,造型生动。

彩绘木雕卧羊,汉,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整木削制,卧姿。昂首,长嘴细颈,尾短而尖,通身白底,黑彩绘鼻、眼等部位,手法简练。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

木耳杯(仿制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敞口。平面呈椭圆形,口沿处附半月形双耳。平底,杯内外施黑红白三彩。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石雕钱树座,汉,武威市金塔乡臧家庄汉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摇钱树是古代墓葬中的一种明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发掘,此类明器主要流行于汉魏时期;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于今天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尤以西南的四川为最多、造型最为精致。此外,云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也有发现。摇钱树树座有陶质和石质两类,树枝均为青铜铸造,枝上挂满圆形方孔钱、各类神兽及瑞像。随葬摇钱树,既有镇墓辟邪的功用,也有灵魂不死、羽化成仙的道教思想追求。此件摇钱树座座身表面用三角形与不规则的四边形雕成山峦,座顶中间的方孔周围雕一环状的带翅膀卧虎,构成虎卧山顶的景象。山峦可能为西王母所居昆仑山,卧虎即为趋吉避邪的灵兽。随葬墓中,则此物是西王母之不死神树,墓主人希望籍此得道升仙。

汉石雕钱树座

镇馆之宝之一——王杖诏书令册简,汉元延三年(前10年),1981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1959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磨咀子18号汉墓时,发现了一组木简,一共10枚,出土时还有几枚系在一根鸠杖上,从出土位置和残存迹象看,这10枚简应该是捆束后系在鸠杖之上,跟鸠杖一起入葬的,这批简被称为“王杖十简”。1981年,武威磨咀子汉墓群18号墓又出土了26枚王杖诏书令册简。王杖诏书令册简和1959年出土的王杖十简属同类性质的诏令,内容比王杖十简更丰富更完整,两者相得益彰,同为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珍贵资料。王杖诏书令册简原简背面有编号第一至第廿七,原册为27筒,但第15简已缺失,余26简首尾俱全。王杖诏书令册简正面有556个字,虽历经千年,但上面墨书的汉隶依然清晰可见。简文内容丰富,记载明确,既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做法,又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规定。王杖诏书令册简其中一条规定年七十授王杖。所谓王杖,又称鸠杖,是汉代给年满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所颁赐的一种优待凭证。《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这个记载正好与鸠杖的长度和部分简文作对应,“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有敢妄骂詈殴之者,比逆不道。”彩绘漆木鸠是王杖上的杖首。《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同于汉字“九”,有九九长寿的寓意;鸠鸟被称为不噎之鸟,表达了对老人吃饭不噎、身体康健的美好祝愿。彩绘漆木鸠是以立法形式保障老人权益的重要实物资料。王杖诏令册简和彩绘漆木鸠被称为汉代的“养老令”和“敬老卡”,对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法制史、民俗学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王杖诏书令册简

彩绘漆木鸠(仿制品),汉,1981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磨咀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彩绘漆木鸠(仿制品)

武威三简:20世纪初,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档案、敦煌藏经洞敦煌遗书、清宫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与之兴起的简牍学、敦煌学、甲骨学成为三大国际显学。甘肃简牍的发现以1959年武威仪礼汉简为起点,步入了一个新的简牍发现时代。所谓“武威三简”,是指汉代尊老养老法令“王杖简”、儒家经典代表“仪礼简””、以及体现汉代医学水平的“医药简”。

武威三简
武威三简

下面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

9

  1. 1900

    内容还挺多的,我都忘记上次去莫高窟看了些啥了。

    Google Chrome 118 · Windows 10
    1. S

      @1900细细看得好久

      WordPress App 26 · iPhone iOS 18.6
  2. w4j1e

    感觉徕卡很适合大色块,要是色块比较集中又复杂就没那么好看了

    Microsoft Edge 139 · Windows 10
    1. S

      @w4j1e说得有道理。后期是一门学问。

      Safari 18 · Mac OS X 10.15
  3. 雅余

    这个彩绘独角镇墓兽很特别,还有这只铜獬豸,十分有意思的展。
    D-LUX8适合去看展。

    Microsoft Edge 133 · Mac OS X 10.15
    1. S

      @雅余是的,不过拍的时候不能急,不然就糊了。

      WordPress App 26 · iPhone iOS 18.6
  4. 苏三州

    大漠落日挺漂亮

    WebView 4 · Android 13
    1. S

      @苏三州胡杨树和落日的设计别具匠心。

      WordPress App 26 · iPhone iOS 18.6
  5. 老何

    西北的文物看起来就很粗犷。

    Google Chrome 132 · Windows 1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