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对西域掌控力减弱,为吐蕃所趁。但敦煌归义军的出现戏剧性地让汉人政权力量在西域脱颖而出。
敦煌归义军政权是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正式设立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因沙州大族张议潮率众推翻吐蕃统治并奉土归唐而设立。政权先后由敦煌地区大族张氏、曹氏等世袭掌权(中间有一段时间实由李氏家族掌握实权),统治时间长达一百八十多年,瓜沙二州始终是其政权统治的核心区域。敦煌归义军政权建立之初即具有藩镇属性,又其地处西陲,较之其他藩镇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归义军在唐朝是一个边远的藩镇,五代、宋初则成为实际的外邦,这是归义军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性之一”。关于敦煌归义军的历史,传世典籍记载极为阙略,“幸赖敦煌藏经洞封存了数万件古代文书,幸赖敦煌石窟群保存了大量形象史料,在曾经活跃于晚唐五代时期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众多藩镇中,现今仍能通过诸多鲜活史料了解其真实面貌的,唯有敦煌归义军政权。”敦煌归义军史的研究是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而开始的,而且一直是与对于文书的整理工作同步进行的。
敦煌博物馆.
我想起从前看过的敦煌艺术展,里面就有《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至于上面提到的曹氏,看过电影《敦煌》的人都知道西夏攻灭的敦煌太守叫“曹延惠”。

西汉敦煌国圣文神武王勅(复制件),唐,莫高窟藏经洞出,敦煌市博物馆藏。这里的西汉不是汉朝,而是唐代建立的西域汉人政权,“西汉敦煌国”由“西汉金山国”发展而来。“西”指方位,“汉”是民族属性,“金山”指敦煌西南方向的阿尔金山,又据五行观念,西方属金,故有金山国之名。敦煌西汉金山国的史料记载十分阙略,幸赖敦煌文书的发现和敦煌碑铭的考释。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贞元二年(786年),敦煌陷于吐蕃;848年,沙州敦煌县人张议潮率众收复敦煌,并派人奉表函入京献捷,归顺唐朝,敦煌重新回归唐朝,敦煌地区的历史也进入到归义军统治的时代,“西汉金山国”,就发生在归义军统辖敦煌的历史时期内。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阶段,各地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纷纷开始独立建国。公元909年,张议潮之孙、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号“金山白衣天子”,加“圣文神武”嘉号,成为五代十国之外的另一国。公元911年,西汉金山国在与甘州回鹘的交战中失败,被迫改称“西汉敦煌国”,成为奉甘州回鹘为宗主国的附属国。公元914年,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张承奉,曹议金取消国号,重新恢复归义军的藩镇建制,仍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敦煌重新进入到曹氏归义军时代(914年-1030年)。佛教是金山国和敦煌国时期的主要宗教,金山国为此制定了新的佛教政策,政府直接干预寺院的宗教活动,最高僧官都僧统的任免由中央政府任命,且世俗百姓出家须经政府批准。

在西汉敦煌国失败后,归义军逐渐衰落,最后被西夏统一了河西走廊。

西夏文印本经“无题”,西夏,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土黄色夹丝绵纸。残存2页,单页共6行,满行14字,内容为佛经,首页首行四字译为“善兵器而(小)”木刻版印制,上下有墨线单栏。册页装。
西夏文印本经“口口口净宝第二十九”等,西夏,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浅土黄色夹丝绵纸。印本经文,残存2页,单页共6行,每行14字,楷书,内容为佛经,第二页首行译为“一和相义宝三十弟”木刻版印制,上下有墨线单栏。册页装。
西夏文手抄文书,西夏,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浅黄色夹丝绵纸。西夏文6行,满行13字。行书,手写。长方形单页。
西夏文印本经“一信累序”经,西夏,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土黄色夹丝绵纸。残存2页,页面上半部为西夏文图表。下半部文字,单页每页7行,每行7-12字不等,内容为佛经。首页首行四字译为:“一信累序”。木刻版印制。中下有墨线单栏,左有边及中间背面均有粘接痕迹。册页装。
西夏文印本经“富之乐”,西夏,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土黄色夹丝绵纸。残存1页,楷书5行,每行3-14字不等。第二行3字,空白处印花瓣纹。内容为佛经,首行前三字译为“富之乐”。木刻版印制,上下有墨线单栏。左侧背面有粘接痕迹。册页装。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仿制品),西夏,1989年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西夏泥活字印本,经折装,土黄色麻纸。16张纸印刷并粘接,存一册54面。首全尾缺,边缘残损。折页高28.5cm,宽11.6cm。上下粗墨线单栏,栏高22厘米。面书7行,行17字。卷首有西夏文经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卷”,经题后有落款,内容为西夏仁宗仁孝皇帝的徽号——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祛邪燉睦懿恭。经文最后部分残缺。其中共保存《维摩诘所说经》下卷中四品的内容,包括《香积佛品第十》和《菩萨行品第十一》的完整内容,《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和《法供养品第十三》的大部分内容。此件印本经名和经文内容由泥活字印刷而成,字迹墨色不均,线条粗细不匀,行、列排列不齐,每字摆放也不平整。但是经名和经文之间的仁宗仁孝皇帝20字徽号落款,却是雕版印刷而成。


茶叶末釉双系扁壶(仿制品),西夏,1980年原武威针织厂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侈口,卷唇,短直颈,扁圆形腹,肩部有宽带形双耳;腹前后两侧及底部均有圈足,其中一足内有阴线刻划符号。黄白胎,内外壁均饰茶叶末釉,圈足露胎。通体有轮制弦纹。

褐釉瓷扁壶,西夏,甘肃武威民勤蔡旗汤希伯交,武威市博物馆藏。撇口,尖唇,短颈,扁圆腹,矮圈足,腹側有双耳。腹部饰瓶花与点状纹饰,施褐釉。

善业泥佛像、佛塔,西夏,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亥母洞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善业泥,又称“擦擦”,是一种用模具压制的小型泥塑佛像、佛塔或经文咒符,其名称源自佛教“造像积善业”的理念,是一种充满宗教与艺术魅力的古代佛教圣物。善业泥多以泥士混合香料、高僧骨灰、圣物舍利等制成,部分还涂以金粉或彩绘。常见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或莲花座形,表面浮雕佛像、菩萨、佛塔或六字真言等图案。信徒们通过制作或供奉善业泥祈求福报,消除业障。善业泥将复杂的佛教造像简化,便于平民信徒供养,反映了佛教从寺院走向民间的过程。

四系褐釉瓷罐,西夏,1991年7月武威古城塔儿湾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喇叭口,重唇,束颈,溜肩,肩部四系,长鼓腹,腹下部渐收,圈足外撇,內外壁施满釉,口颈部为黑色,肩部呈豆绿色,腹部紫色,釉色不匀,呈泪痕状。

亚腰形银锭,西夏,1987年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署东巷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银质,亚腰形、两端圆弧呈线板状,正面錾刻符号,为六处深槽,背面布满蜂窝状洞孔。

光定元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西夏,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

墨绘五男仕木板画(仿制品),西夏,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松木质,长方形。有白灰痕迹。正面墨绘五男仕,立姿,面均向左,高颧骨,臭高而尖,头顶髡发,脑后发髻垂于颈部,两鬕角发或少而飘散,或多而成绪。着圆领窄袖束腰长袍,双手握举胸前,右高左低。背面刀刻四个西夏文字,字迹模糊。有烧灼痕迹。是研究西夏民族服饰和绘画艺术的实物资料。

西夏托盘童子木板画,西夏,武威西郊林场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柏木质。以士红色打底,木板表面竖向彩绘一捧物童子图,用墨线勾勒画面轮廓。童子头梳双环髻,身着交领右衽长袍,束腰带,双手捧一黄色大盘,盘中有一红色包裹。木板左侧墨书“二童子”三字。西夏葬俗为火葬,葬具是木缘塔或者是小木棺。小型砖室墓葬由于墓室太小,难以在墓室壁彩绘壁画,因此改用木板作画随葬。
西夏彩绘武士木板画,西夏,武威西郊林场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柏木质。木板呈长方形。表面竖向彩绘一武士立像。脸侧向左边,头戴毡盔,盔顶红结绶;身着宽袖战袍,肩披掩脯、臂胸,腹有甲片保护。双手执一宝剑。木板背面墨书“南柏人呼北柏人”七字。为研究西夏的历史、文化及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彩绘太阳木板画(仿制品),西夏天庆七年,1977年武威市凉州区西郊公园西夏二号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柏木质。木板呈长方形,以土红色打底。表面竖向彩绘太阳图案。太阳的中间绘一只站立的三足乌,太阳下面绘卷云。太阳和云彩均为红色,三足乌为黑色。侧面有墨书“太阳”二字。
西夏彩绘双龙首蛇身木板画(仿制品),西夏天庆七年,1977年武威市凉州区西郊公园西夏二号募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柏木质。木板呈长方形,以土红色打底。表面以青、红、黄白。粉五色模向彩绘双龙首蛇身图,龙头左右相对,共为一躯,卷曲成“U”形。二龙有眼有睛,有耳有鼻,巨口长信,长鬣高扬,雄猛成严,体现出西夏时期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木板题记(仿制品),西夏,武威市西关街武警支队家属楼,武威市博物馆藏。柏木质。木板呈长方形。自左至右书写朱红色汉字楷书题记,共15行,232字。券文书体流畅,行笔稳健,字形朴实大方。木板背面墨绘图案。为研究西夏土地买卖情况及葬俗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佛首,宋,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佛像头顶部分螺发缺失,面相温和,双目低垂微闭,鼻梁挺拔、线条柔和,双耳长且厚实,嘴含笑意。

西夏国祚不长,不久为元所统一。
坐佛,元,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头部缺失。身体比例匀称,躯体健硕,衣纹古朴,结珈趺坐,承载元代造像风格,是研究天梯山石窟元代塑像的实物资料。
有意思的是,元代佛像缺少头部,展方特意让它对着上面宋朝的佛首。




宋元黑釉瓷在北方较为流行。黑釉瓷诞生于汉代,宋代因“斗茶”之风盛行,适宜观赏的黑釉茶盏受到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与普通黎民的喜爱。宋元是黑釉瓷发展的极盛时期,北方形成了以磁州窑黑绘花器为代表的黑釉瓷系,南方则有建窑的鹧鸪斑、曜变、油滴、兔毫为代表的名贵黑釉瓷以及吉州窑的玳瑁斑、虎皮斑、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等充满民间艺术魅力的黑釉瓷系。
元代北方出土的黑釉瓷包括黑釉、黑釉褐花和黑釉划花等多种类型,经推测大多数粗黑釉瓷的产地当为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北方窑场。
【左】“巩都料”黑釉瓷梅瓶,元,1957年武威城南门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小口,圆唇,短颈,丰肩,象腿腹,胫部外撇。土黄胎,黑釉,施釉不到底。通体有轮制时留下的弦纹,腹部竖刻三字“巩都料”。梅瓶也称“经瓶”,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出现于唐,盛行于宋辽。《周礼·考工记》即有记载“物勒工名”,将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便日后进行质量检验和追查。元朝的工匠依其技术也有都料、博士、师、匠、生等级别之分,“都料”是工匠中技术最高者,也是行业中的设计规划与组织者。该梅瓶刻有“巩都料”,说明是由一位巩姓都料设计制作。【右】“逍遥务”黄釉酒瓶,元,1999年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张英村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侈口,卷唇沿,短颈,象腿状腹,足胫外撇,暗圈足。上腹部横刻“逍遥务”“酒瓶”。黄白胎,通体施黄釉,釉不及底,肩部一圈无釉,口有轻微的粘釉现象。

黑瓷碗,元,1983年黑威市凉州区新华镇李府村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黑瓷坛,元,旧藏,武威市博物馆藏。

黑釉瓷炉,元,1957年武威城南门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藏文“六字真言”石经版,元,1992年阿克塞县南山采集,敦煌市博物馆藏。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咒,是藏传佛教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不虚,谓之真言。六字为“唵、嘛、呢、叭、咪、吽”,藏语又称嘛呢。藏传佛教中,无论对于僧侣还是俗人,六字真言“嘛呢”都是神圣、力量、功德和佛法的象征,日积月累地反复念诵六字真言可以积累无量的功德,可利乐今生,造福来世,亦可洗尽一身罪孽,免受地狱之苦。在尊崇藏传佛教的地区,人们将六字真言刻于石块上,以供信徒巡礼朝拜。敦煌作为沟通西域的重要补给站,过往客商中必定有许多虔诚的佛教徒与商旅。这块石经板的出现说明元代藏传佛教曾流入了敦煌地区。

下一页:明清时期。
内容还挺多的,我都忘记上次去莫高窟看了些啥了。
@1900细细看得好久
感觉徕卡很适合大色块,要是色块比较集中又复杂就没那么好看了
@w4j1e说得有道理。后期是一门学问。
这个彩绘独角镇墓兽很特别,还有这只铜獬豸,十分有意思的展。
D-LUX8适合去看展。
@雅余是的,不过拍的时候不能急,不然就糊了。
大漠落日挺漂亮
@苏三州胡杨树和落日的设计别具匠心。
西北的文物看起来就很粗犷。
@老何不盛产精细物品,有些精致的是西域传入的。
只知道一件武威特产:贾诩。
“彩绘木雕鸟”彩在哪里啊。
《敦煌》我看过啊,2021年才看的,只记得打仗摆阵型和赵行德和斯鲁比娅公主了,曹氏完全没印象了。
觉得西夏文字特别有味道,斜向平行和画叉的比划很多。
@大致贾诩你是懂三国的。放广一些凉州还有个更有名的董卓,哈哈!
彩绘木雕鸟有淡淡的朱砂。
《敦煌》我1990年央视看的。班上看过的男生对西北都很痴迷。斯鲁比娅是中川安奈演的,靠《敦煌》出道,可惜英年早逝。
曹氏曹延惠原型应该是历史上的大唐归义军末代节度使曹贤顺。电影里就是那个点起火把自己和满屋书籍一起烧死的白胡子老头。
西夏文几十年前还无人可读,破解全靠了中西对照石刻。
西北地区专属特产哈!整体保存的还是不错的,也幸亏人少
@网友小宋人是真的不多。能去的都是真·博物馆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