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漫游 / 148浏览

吴博凉州文物展

从魏晋开始,河西走廊陆续出现了五凉。

五凉大事年表(四张拼接)

镇馆之宝之二——北凉石塔,北凉,1969年石佛寺湾出土,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北凉石塔(又称北凉程段儿造像石塔),塔身整体呈圆锥形,由基座、经柱、覆钵、塔颈、相轮、宝顶六部分组成。八角形基座上线划护法神八身,四身男像上身袒露下身着裤,四身女像上衣下裙,经柱刻程段儿发愿文及《增一阿含经》,计28行250字,隶书;覆钵浮雕八龛像,龛内为北凉石塔基本形式“七佛一菩萨”,包括七尊结珈趺坐佛像,一尊交脚菩萨像。我国现存的北凉石塔共14座,发现于河西走廊酒泉、敦煌、武威和吐鲁番地区,其中有明确北凉纪年的7座。北凉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实物,系佛教初传中土时的新疆、河西走廊一带信徒广泛使用的一种供养小塔,形态基本为八面体塔基阴线刻护法神王、八卦及发愿文;塔腹圆形或八面,刻《增一阿含经》;塔肩作覆钵状,雕七佛与米勒像;塔顶置多重相轮。

北凉石塔
北凉石塔基座
魏晋文物

彩绘木俑,魏晋,2001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

彩绘木俑

双龙纹琥珀雕扣饰,魏晋,酒泉市果园墓群M6出土,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该扣饰1999年秋出土于果园墓群所属的丁家闸村二组东南陶家地湾墓群M6内,即西凉嘉兴二年(418)陇西狄道李超夫人尹氏墓(有“西凉嘉兴二年”砖质残墓表的明确纪年)。2000年春,在该墓西南八百余米处,发现大型魏晋墓一座,经考古发掘研究,确认为西凉国主李暠墓。扣饰呈圆饼形,中心有贯通穿孔,侧面也有横向穿孔穿过中心孔并贯通扣饰。在圆饼形琥珀表面线刻、浅浮雕双龙盘曲,相互缠绕。正面一侧可以清晰看到两龙首交错相对,一龙双眼贯通琥珀,另一龙眼内残留有绿松石装饰物。该扣饰在墓葬发掘清理出土时,置于尹氏胸口的手掌内。由此分析判断,该物应为系挂于尹氏脖颈垂挂于胸前的饰件。

双龙纹琥珀雕扣饰

“大夏长印”铜印,酒泉市总寨镇出土,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印面呈不规则方形,阴刻篆书“大夏长印”。慈家崖湾墓的时代为东汉晚期至十六国时期,虽然十六国大夏郡县的政治归属频繁变化,但从“大夏长印”的出生地点来看,墓葬主人只可能与建国河西的前凉和西凉关系相对密切。相比男性墓主人生前担任前凉大夏县长、死后返葬于故乡的推测,将他的活动时代判定在西凉时期(400-421年)有更多史料的支持。西凉建国初期,李暠以“招怀东夏” 的名义,在敦煌周边设置大夏郡,也可能同时设置大夏县。405年西凉迁都酒泉,大夏郡、县也随之一并迁徙至酒泉,并管辖数量不详的民户。该印章正好说明,担任侨置大夏长的男性墓主人生前活动在西凉都城酒泉,死后葬于此。从印章称“长“不称“令”判断,西凉迁都酒泉在附近侨置的大夏县,领户不超过五百户。此外,这枚印章也为研究西凉时期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郡县的设置情况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其一,丰富西凉侨置郡县体制内容,补充了西凉县长官职的信息。西凉县令(长)之设,《魏书·阴仲达传》记载有姑臧令阴仲达,北魏《李伯钦墓志》记载有张掖令尹永,本文据该枚印章补充了大夏县长的资料,但墓主人是谁尚不能确定。其二,405年,李暠迁都酒泉,西凉原有侨置郡县由敦煌移动到酒泉附近,但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各郡县的具体位置尚不明确,该印章的发现,能够基本上确定西凉迁都后大夏侨县大体位置所在。

“大夏长印”铜印

彩绘木雕鸟,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由木块粗雕而成,头部雕刻有嘴巴、鼻子,身体用墨色勾勒出羽毛,尾巴一侧断裂缺损。

彩绘木雕鸟,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由木块粗雕而成,先以墨色勾勒出鸟的眼睛,后以红黑两色彩绘鸟的羽毛。

西凉“庚子六年”镇墓罐,1980年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出土,敦煌巿博物馆藏。陶质。侈口,溜肩,腹微鼓,平底。腹部朱书镇墓文:“庚子六年正月水未朔廿七日己酉敦煌郡敦煌县东乡昌利里张辅字德政身死今下斗瓶口人五谷瓶当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加两远与他里如律令”。镇墓罐是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常见的随葬器物,罐内常装谷物、云母、铅人及朱书或墨书镇墓文,内容包含死者信息、驱邪咒语,并以“如律令“做文书式结尾。镇墓罐主要的作用是安魂镇墓,由于书写的镇墓文有详细的死者姓名和年月,因此埋入墓中也起到了墓志的作用,同时也折射了东汉以来的道教信仰观念。

西凉“庚子六年”镇墓罐

灰陶捏塑牛,魏晋,2004年武威市凉州区第一粮食仓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灰陶,捏塑而成。陶牛立姿,低头垂尾。耳直竖,双眼平视,四肢挺拔,似作拉车前行状。

灰陶车,魏晋,2007年武威职业学院院内西南角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灰陶。仅为车体部分,车厢呈长方形,无前栏,左右栏低,后栏高,半圆形。两轮,有轮轴插孔。

道行般若经卷第四持品第八,北朝,莫高窟藏经洞出,敦煌市博物馆藏。共25行。首行18字,尾行16字。首:〝言譬若是……尾……皆大欢喜曾”。

道行般若经卷第四持品第八

莲花藻井砖,魏晋,武威市交警支队综合楼魏晋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呈方形。表面用黑色施底,绘莲花图案。莲叶边沿用墨线勾划,肉用桔色和白色填涂。花心用黑色施底,内有橘红色莲实七颗。花瓣中间有“宜”等字,难以辩认。背面有墨绘摇钱树纹。

莲花藻井砖,魏晋,2004年武威市河西装潢公司综合楼基础工地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呈方形。表面以橙色打底,红色勾画出圆形井心。再以红,黑,橙,白等色在井心内绘莲花纹。莲花重瓣,共五层。有橙、白两色。最外层与第二层莲瓣白色,其余三层莲瓣橙色,此三层莲瓣上以红色绘出叶筋,将莲瓣分为两半,使莲瓣呈“M”形;中间绘莲房,内有红色莲实九颗。

千佛壁画,北凉,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大乘佛教主张一世多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或称三劫)中,每一世均有一千佛出现。这成为“千佛”的由来。千佛除了在时间上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以外,还在空间上充满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因此又被称为“十方三世诸佛”。佛经言,雕刻千佛像或抄念千佛名号功德无量,不仅可以忏悔往世的生死之罪,又能消除现世的种种灾难,生命临终时还可收到十方三世诸佛的迎接,往生佛国乐士。千佛是石窟壁画和造像的重要题材。此幅壁画作于北凉时期,佛像头顶作小圆髻,高鼻深目,细眉厚唇,前眼角微微向下,后眼角略略上翘,鼻梁高耸,在眉骨、上眼睑、鼻梁骨上面均加白色点染,采用天竺凹凸画法,五官有很强的立体感。

千佛壁画,北魏,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此壁画作于北魏时期,绘画内容为千佛,面像丰圆,神情温婉恬静,着通肩式袈裟,有威猛除障之意。在绘画技巧上,多用线描与晕染的方法,人物造型逐渐向汉人化的方向发展。

白象图画像砖,魏晋,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出土,酒泉市博物馆藏。白象在佛教中拥有着崇高的地位。传闻佛祖释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昼寝,梦六牙白象受孕,遂生佛祖。佛经《大庄严论经》中,亦记载释迦牟尼之前世曾为六牙白象。在古印度,象是转轮王四兵(马兵、象兵、车兵、步兵)之一,可以抵御一切战争的重创。而饲养大象的驯兽师则用一根绳索和一根带钩的驯兽棒来驯服和驾驭他们,这两件工具被佛教吸纳,称为佛教带有驯服意义的法器。同时,六牙白象还是佛教中八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坐骑,是表现著萨的大慈力。《普贤观经》中认为六牙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即佛家六个通往彼岸的方法,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足则表示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佛法中的四种禅定,分别为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作思惟如意足)。该画像砖上所绘白象体型硕大,四肢粗壮,仰首昂鼻,大耳剑齿,其中剑状长齿下的上、下鄂各有牙齿三颗,曲背平腹,作行走状。白象,不仅仅是佛教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射,其作为一种祥瑞,早在我国汉代时期便开始流行。郑岩在其《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提到,白象自汉代以来作为祥瑞多次出现在墓葬中,并提出:“这些图像在河西墓葬中再次出现时,只是沿袭了传统的题材,并不一定具有特别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如酒泉市曾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摇钱树,在其底座位置,镂空雕刻了一圈如鹿、象、九尾狐、羊等动物祥瑞。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东汉壁画墓中出土的祥瑞图中,白象亦位于其中,被作为祥瑞绘于墓壁之上。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白象也被古人列为祥瑞之一。

中矢牛图画像砖,魏晋,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出土,酒泉市博物馆藏。魏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繁,造成大量人口不断迁移,而相对稳定的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了流民躲避战乱的理想沃土。人口的迁入,为河西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该地农业与畜牧业的空前发展,狩猎这一维持人类生存的手段已不再重要,并逐渐演变成为上层人士休闲娱乐、炫耀骑射技艺、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时,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大动乱时期,原属于农耕文明的传统区域—一中原地区以及自汉代被中原王朝纳入统治范围的河西地区,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大融合也由此展开,原属于游牧文化的骑射技艺也开始在中原、河西地区逐渐推广。因此在当时的贵族墓葬中,也常常有一些展现了当时骑射、狩猎场景的壁画或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社会狩猎之风的盛行,以及人们对骑射技艺的重视。该画像砖正面绘一头黑牛,以黑粉涂底,并以黑线勾勒出轮廓。该黑牛体型壮硕,身姿矫健,俯首耸肩,作劲疾怒触状。肩部中一簇,前腿类骤然蹲趴状,后腿疾奔向后蹬出,展现出一幅黑牛疾奔中突然中矢骤停的场景,牛尾朝上乍蓬。该图中中矢之牛骑射武士左右对应,置于墓墙之上,展现出了一幅完整的射牛场景。

青龙图画像砖,魏晋,1995年敦煌佛若庙湾遗址出土,酒泉市博物馆藏。四象(或作四相)在早期指《易经》中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又与四季相对应,具有表示四时循环往复的属性;秦汉以后四象逐渐演化为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礼记·曲礼》记载:“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在二十八星宿中,四象则被用来划分天上星辰,也称四神、四灵,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星座体系,其分别代表了四个赤道宫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由于阴阳五行被纳入四时四方的循环之中,其又代表着五行当中的木、金、火、水。在中国古代,由于天文学在其起源伊始便是为统治者所服务,可谓与王权、神权、天命息息相关,因而作为周天四宫之象的四象往往带有特权的象征;同时因其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又被视为死后升居天界的引导者和拱卫者;此外,古人认为四象还具有祈福纳祥、趋吉避凶和沟通人神的功能。

朱雀图画像砖,魏晋,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出土,酒泉市博物馆藏。朱雀,亦作“朱鸟”,形体似凤凰,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四象之一、南方之神,也代表了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为红色,故名“朱雀”,在四季中则代表夏季。古人认为朱雀为凤凰的一种,但两者不尽相同。朱雀是特指南方的神兽,严格上其只限于“南方属火的凤鸟”。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雀之象。”自古就有凤鸟属火的说法。砖上所绘朱雀双足直立,呈行走姿态,头部有孔雀翎,长喙,两侧附有长须,张口作鸣啼状;长颈,双翅张扬,尾部亦带孔雀翎,向上翘起。姿态生动、优雅,极富美感。《楚辞》记载:“飞朱乌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见则天下安宁。”朱雀常被视为祥和安宁的象征,其作为神山仙境的神鸟,也被用于象征天国仙境。

彩绘云气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砖白粉施底,红色勾勒边框,画面以墨色红色勾勒出云气轮廓,画面生动而富有灵气。

彩绘力士雕像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地埂坡墓葬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左砖高浮雕后白色饰底,然后以红黑彩绘画造型为狐首力士形象。右砖高浮雕后白色饰底,画面以黑、红两色彩绘一右手托腮的力士形象。

骑射图画像砖,魏晋,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出土,酒泉市博物馆藏。中矢山虎画像砖,魏晋,2015年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敦煌巿博物馆藏。敦煌地区出土有独特的“李广骑射”图,敦煌佛爷庙湾M1的一块画像砖有明确的“李广骑射”题记。李广骑射图一般由拉弓射箭的骑士和在山野丛林中奔跑的老虎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图像各自占据一块画像砖,组合成一副连续画面。西汉“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善骑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画像砖的内容与记载完全一致。在墓葬中的画像砖排列上,“李广骑射”图一组两副通常与仙禽瑞兽、神话传说等仙界形象同时出现,此时,李广已经突破历史人物的局限,而转为了墓主人升仙路上的守护神,“李广骑射”也成为了仙界形象的特殊形式。

“李广”铭骑射图画像砖

【上】猎羊骑射画像砖、羌女送行图画像砖、羌人耙地画像砖,魏晋,出土于嘉峪关新城7号墓、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嘉峪关新城6号墓。【中】彩绘兵器图壁画砖、彩绘盾牌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葬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兵器图画砖白粉施底,画面用黑、红两色勾勒出兵器轮廓,自上而下绘戈、矛等兵器共6支;盾牌图画砖白粉施底,黑、红两色绘成三件盾牌,中件为黑色,用白色点饰,两边为红色,用墨线勾边。【下左】彩绘供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砖白粉涂底,红色饰边,画面以红黑两色彩给出两个带座高柄豆盛食,表现了一种祭祀风俗。【下中】彩绘奁盒图画像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葬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砖以白粉施底,土红色起稿,画面用墨色线条勾勒出两个奁盒,盒有盖,盖呈弧形。【下右】门窗图画像砖(阁楼式仓廪图画像砖),魏晋,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出土,酒泉巿博物馆藏。砖面以白垩涂底,用实线勾勒,以朱色、褐色或黑色点缀,虚实相衬。画面上部绘有房檩(即大梁),中部并列三个各两扇的仓廪门,门有横杠并挂锁,其下为象征性粮仓,内置谷粟。

八画像砖

【中左】丝束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葬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砖涂白粉底,用淡墨、浓墨和士红色绘两头打结的四匹丝束。【中右】彩绘采帛木几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许三湾西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面以红色彩绘四足几,几上方以墨线勾画出八个圆圈状图案,其中四个施红,两个施淡墨。画面左下方墨书两行题款“采帛”“木几”,意为几上放着彩色束帛。“采帛”指染色丝帛,也可称“彩帛”,是制作帛书帛画的原材料。河西的魏晋画像砖墓中出土有采桑图、丝帛图、丝束图等画像砖,一方面说明其时种桑养蚕的丝织技术已经传入河西,又因魏晋时期河西币制混乱,绢帛始终兼有稳定货币之职能,丝帛、丝束随葬也是墓主人财富的象征。【下左】彩绘南亩桑园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液市高台县许三湾西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砖白粉施底,画面左右两边用红、黑两色分别绘两颗高大树木,中间墨色绘一黑牛、后面绘一着交领长衫、一手持鞭,作耙地状男子。【下右】彩绘剪布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葬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面以红蓝黑彩绘画。砖面上沿以蓝、红饰边,以黑色饰竖线,以示屋檐。画面中二女子相对跪坐,扯起一块布料,置一浅口篮。右侧女子手执剪刀,做剪布状。

四纺织画像砖

【左】人物劳作画像砖,魏晋,捐赠,酒泉巿博物馆藏。画像砖正面以白垩涂底,画面左侧为一座丘状谷堆,右测由黑线勾勒出耕作农夫,头戴角巾,着衫,丝绦束腰,足穿翘尖履,双手持耙。砖上画面是对当时河西地区耕作场景的真实反映,为研究当时农业生产状况以及服饰样式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地位。【中】彩绘仕女开箱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葬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面绘一束高髻着交领宽袖女子,面颊饰红,一手揭箱盖,一手从箱中拿取衣服。【右】彩绘对座品茗图壁画砖,魏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南墓群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画砖白粉施底,红色勾勒边框,画面绘二女子拱手端座,中置茶炉、茶碗,品茗对饮。

三人物画像砖

上面比较精美的两块砖单独拍一下:

铜獬豸,魏晋,酒泉县西峰公社讨赖河南岸出土,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该獬豸1976年8月出土于酒泉县西峰公社讨赖河南岸一汉墓中。青铜铸造,由兽角、兽身、四肢、兽尾四部分榫卯套插而成。兽体呈站姿,脖颈曲形隆起、张口低头怒目、独角前抵,背下凹,前腿扣地、后腿力蹬,尾高举。形象威猛。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在河西地区的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汉末至魏晋墓葬中多有獬豸出土。其质地有铜、陶、木等,制作工艺有青铜铸造、陶塑、木雕等。常见的形象大体一致,如:变形夸张的躯体、尖长挺直的独角和上扬高举形似火炬的兽尾。作为专触不直,善辨忠奸,勇猛公正的神兽,獬豸备受推崇。将其陪葬于墓穴内,则有辟邪爙灾,祈福、护佑逝者的意味,也反映了汉末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普通民众“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理想。

看了它的形象,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拍的木质“独角镇墓兽”有个很专业的古名叫“獬豸”。

铜獬豸

胡俑牵马(复制品)、木质坞堡(复制品),魏晋,高台县博物馆藏。

下面进入南北朝隋唐时期。

更新于

14

  1. 1900

    内容还挺多的,我都忘记上次去莫高窟看了些啥了。

    Google Chrome 118 · Windows 10
    1. S

      @1900细细看得好久

      WordPress App 26 · iPhone iOS 18.6
  2. w4j1e

    感觉徕卡很适合大色块,要是色块比较集中又复杂就没那么好看了

    Microsoft Edge 139 · Windows 10
    1. S

      @w4j1e说得有道理。后期是一门学问。

      Safari 18 · Mac OS X 10.15
  3. 雅余

    这个彩绘独角镇墓兽很特别,还有这只铜獬豸,十分有意思的展。
    D-LUX8适合去看展。

    Microsoft Edge 133 · Mac OS X 10.15
    1. S

      @雅余是的,不过拍的时候不能急,不然就糊了。

      WordPress App 26 · iPhone iOS 18.6
  4. 苏三州

    大漠落日挺漂亮

    WebView 4 · Android 13
    1. S

      @苏三州胡杨树和落日的设计别具匠心。

      WordPress App 26 · iPhone iOS 18.6
  5. 老何

    西北的文物看起来就很粗犷。

    Google Chrome 132 · Windows 10
    1. S

      @老何不盛产精细物品,有些精致的是西域传入的。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6. 大致

    只知道一件武威特产:贾诩。
    “彩绘木雕鸟”彩在哪里啊。
    《敦煌》我看过啊,2021年才看的,只记得打仗摆阵型和赵行德和斯鲁比娅公主了,曹氏完全没印象了。
    觉得西夏文字特别有味道,斜向平行和画叉的比划很多。

    Firefox 141 · Windows 10
    1. S

      @大致贾诩你是懂三国的。放广一些凉州还有个更有名的董卓,哈哈!
      彩绘木雕鸟有淡淡的朱砂。
      《敦煌》我1990年央视看的。班上看过的男生对西北都很痴迷。斯鲁比娅是中川安奈演的,靠《敦煌》出道,可惜英年早逝。
      曹氏曹延惠原型应该是历史上的大唐归义军末代节度使曹贤顺。电影里就是那个点起火把自己和满屋书籍一起烧死的白胡子老头。
      西夏文几十年前还无人可读,破解全靠了中西对照石刻。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7. 网友小宋

    西北地区专属特产哈!整体保存的还是不错的,也幸亏人少

    Microsoft Edge 138 · Windows 10
    1. S

      @网友小宋人是真的不多。能去的都是真·博物馆爱好者。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