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造像石塔,北魏,酒泉县果园公社农民捐献,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北魏石塔,又称北魏曹天护造像石塔。该塔1964年由酒泉县果园公社社员张积禄在一水闸坑内检到并捐赠文教部门。塔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结构,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分三层,每层有塔檐覆盖,檐角上翘,雕出瓦垄、斗拱和屋脊。塔身每层四面皆雕圆拱形佛龛,龛内共刻佛像12身。第一层为释迎誕生、九龙灌顶、释迎成道、释迎多宝并坐像:第二层为弥動说法像;第三层为交脚弥勒,双树龛苦修等。基座呈方形,四面阴刻曹天护发愿文,每面9行,行2字,计72字。塔基两角残缺,现存61字,该塔造型独特,雕凿精美,仿木結构的楼阁式造型,喜现了中国早期佛塔的构筑特征。其造像风格、形制与北凉石塔明显不同,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佛教造像方形石塔,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

佛首,唐,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高肉髻,面型略长,眉眼细长,脸颊丰满,面部恬静温和。


菩萨壁画,隋唐,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菩萨面部丰满如月,双颊柔润,眉毛细长,鼻梁高挺,头戴花蔓宝冠,腰部微扭,肩部倾斜,腕戴镯,胸前挂嵌珠大项圈。

陶塑胡俑头像,唐,酒泉市怀茂乡收集,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1991年征集于肃州城北怀茂乡,由黑褐色陶泥雕塑成形。胡俑头戴尖顶毡帽、高鼻深目、须发蜷曲,颇似中古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胡-粟特人。在俑头后部上方有一穿孔,当为穿系丝带挂于脖颈所设。

武威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墓群介绍:
青嘴喇嘛湾北距甘肃武威城20公里,地处祁连山南麓,发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冰沟河、大水河流经此地,形成两道湾,北湾为青嘴,南湾名喇嘛湾,两湾之间的山梁称青嘴喇嘛湾,墓群即分布在山梁上,是吐谷浑的王族墓葬群。
吐谷浑本为辽东慕容鲜卑,约公元3世纪末西迁至阴山一带,此后不断向西南方向迁徙,至叶延时(329-351年)时,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和国号,建立了政权,都伏俟城。唐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所败,历16代350年。陷于吐蕃后,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携妻子和余部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后由唐廷将其迁往灵州(今宁夏忠县)安定,吐谷浑王室去世后,陆续迁葬回凉州。
青嘴喇嘛湾唐代吐谷浑墓葬自清末发现以来即受到广泛关注。墓葬等级高;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墓葬形制一样,均为单室砖墓;出土文物丰富,大量木俑造型生动,服饰特色明显;为了解吐谷浑在唐代的文化、经济、政治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9方慕容家族墓志所载的吐谷浑之郡望、武周新字及其与唐王朝的通婚关系,更可补史籍之阙,印证史料之不足。
武威博物馆.
慕容宣昌墓志,唐神龙二年,1943年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现新华镇)青咀喇嘛湾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青石质。正方形,一合。志盖盝顶式,中间阴刻篆书三行九字,“大唐故政乐王墓志铭”。志底阴刻文字,楷书二十四行,满行二十四字。内容为慕容宣昌生平事。是研究唐代吐谷浑史的重要资料。


镀金口三鱼莲瓣纹银碗,唐,1980年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现新华镇)青咀喇嘛湾武氏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银质。侈口,外口沿内束,镀金口,弧腹,喇叭形圈足与碗体焊接,足缘饰一周联珠纹。腹部饰八瓣莲花,莲瓣间隙饰花草纹,内外壁花纹相同,碗内底饰一圈联珠纹,圈内饰水波纹,中心饰四瓣水草花和鱼纹,鱼首尾相接,逆时针方向围绕草花游弋嬉戏。纹饰模铸而成,立体感强,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

木雕彩绘男立俑,唐,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现新华镇)青咀喇嘛湾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松木质,立姿。左手抱于胸前。戴幞头,披蓝色披风,面目不清,木质朽腐,通体裂纹。

梅花纹金饰片,唐,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清水村征集,武威市博物馆藏。黄金质。呈不规则椭圆形,中间压印四瓣花纹,内圈压印连珠纹。为研究唐代的黄金工艺饰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看到这我笑了,真是难得出个金器来讨好观众,博物馆殚精竭虑啊。

陶靴,唐开元十四年,1997年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高坝村二队翟舍集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陶质,高腰靴形,靴尖部維状上翘,靴硬与靴尖刻划回弦纹一周,腰部筒状,施桔红色彩,靴部彩施浅粉色。一只靴面留有黄釉痕迹。
小靴子挺可爱。

翟舍集墓志,唐开元十四年,1997年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高坝村二队翟舍集墓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1997年5月武威高坝镇农民在修水井时发现了一座砖室墓,经文物部门清理发掘后,出土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等陶器六十余件,另出土翟舍集墓志一方,是有明确墓主的唐人墓。翟舍集墓志由志盖和志身两部分组成,青石质,正方形,志盖方盝式,正中阴刻篆文“大唐故翟君铭”六字,志盖四坡上雕刻十二生肖图案。志身为阴刻指书,记载翟舍集及夫人安氏生平。翟舍集,姑臧人,史书无载,墓志记其为“大唐上柱国”。上柱国为正二品勋,是唐代武官的最高勋级。其曾祖翟呼末,北周任内散都督,隋朝时任甘州刺史;祖翟文殊,父翟沙,均为上柱国。翟舍集夫人安氏出自名门,是凉国公安兴贵的孙女,安氏祖、父皆因军功显于唐代。唐代武威的翟氏、安氏均为粟特胡人。志文中的“西平膏壤,右地名族”表明了翟舍集的胡人身份,安氏是隋唐时“昭武九姓”中的安姓。粟特人又被称为九姓胡、粟特胡等,以长于经商而闻名。粟特原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从东汉时至宋代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有深刻的影响。翟舍集夫妇是入华粟特人的缩影,他们虽然没有像安修仁安禄山一样产生重要影响,但墓志的记载反映其家族已入籍授田,成为了唐政府的编户。粟特胡人入华后,除了经营其擅长的兴贩之业,也从军求功名,务农事生产,“进有荣秩,居而退耕”,参与到了大唐的社会秩序之中。


下面进入五代宋元时期。
内容还挺多的,我都忘记上次去莫高窟看了些啥了。
@1900细细看得好久
感觉徕卡很适合大色块,要是色块比较集中又复杂就没那么好看了
@w4j1e说得有道理。后期是一门学问。
这个彩绘独角镇墓兽很特别,还有这只铜獬豸,十分有意思的展。
D-LUX8适合去看展。
@雅余是的,不过拍的时候不能急,不然就糊了。
大漠落日挺漂亮
@苏三州胡杨树和落日的设计别具匠心。
西北的文物看起来就很粗犷。
@老何不盛产精细物品,有些精致的是西域传入的。
只知道一件武威特产:贾诩。
“彩绘木雕鸟”彩在哪里啊。
《敦煌》我看过啊,2021年才看的,只记得打仗摆阵型和赵行德和斯鲁比娅公主了,曹氏完全没印象了。
觉得西夏文字特别有味道,斜向平行和画叉的比划很多。
@大致贾诩你是懂三国的。放广一些凉州还有个更有名的董卓,哈哈!
彩绘木雕鸟有淡淡的朱砂。
《敦煌》我1990年央视看的。班上看过的男生对西北都很痴迷。斯鲁比娅是中川安奈演的,靠《敦煌》出道,可惜英年早逝。
曹氏曹延惠原型应该是历史上的大唐归义军末代节度使曹贤顺。电影里就是那个点起火把自己和满屋书籍一起烧死的白胡子老头。
西夏文几十年前还无人可读,破解全靠了中西对照石刻。
西北地区专属特产哈!整体保存的还是不错的,也幸亏人少
@网友小宋人是真的不多。能去的都是真·博物馆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