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漫游 / 56浏览

吴博随州文物展

文章目录

看完凉州文物展后,隔壁第二特展厅便是随州文物展,赚了。

随州文物展

近日,吴文化博物馆“新九州”系列特展第三期“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在博物馆举行开幕活动。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生慧、襄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胡俊玲、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韩斝、苏州市吴中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夏巍、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解冰、苏州市吴中区陈楠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办事处主任黄东、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党工委委员陆丽娜、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大队长叶秉华、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王瑾、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以及媒体代表、博物馆观众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展览由吴文化博物馆与随州博物馆主办,同时获得南阳市博物院、襄阳市博物馆支持,共展出178件/套随州珍贵文物。通过聚焦地处汉水之东、随枣走廊东端的随州,从“炎帝故里”“汉淮风云”“彼美汉东”三个单元纵观随州的历史发展历程。

展览开幕式上,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解冰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展览是继2021年“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以后,吴文化博物馆与随州市博物馆的再度合作。吴中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作为苏州吴中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吴文化博物馆始终是我们讲好吴地故事、传承江南文脉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以“新九州”系列展览等创新实践,成为连接地域文明的桥梁,此次“随州”主题特展开启了吴文化博物馆“新九州”系列展览第三期华章。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深化与各地的文化交流,助力吴文化在多元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

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生慧女士在开幕式中说到: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是随枣走廊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左传》中曾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器以载道,物以传情”,“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特展汇聚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参展文物不仅数量众多、器型丰富,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他们共同展现了汉东大国发达的青铜文化及历史沿革变迁,立体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希望和吴文化博物馆合作的这次展览可以为观众带来一次深刻而难忘的历史与艺术之旅,通过这些精美的文物,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深入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新九州”系列展览项目第三期,“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特展以“随州”为窗口,系统展现了随州历史上的辉煌历史与文化脉络。吴地与随州,虽相隔千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遥相呼应。吴中坐拥太湖之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随州地处汉水之东,扼守南北要冲,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的前沿。从文化基因上看,吴中与随州的联系更显深邃。吴中则是泰伯奔吴之地,承载着中原礼乐南传的使命;随州则是炎帝故里,象征着农耕文明的发扬。两地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我们通过展览将随州的历史瑰宝呈现于吴地,既是对两地千年渊源的致敬,更是对长江流域文明一体性的深刻阐释——无论汉水之滨还是太湖之畔,皆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开幕式结束后,观众在吴文化博物馆“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特展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展厅进行参观。

随州作为多元一统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南北的战略要地,积淀了厚重的文明足迹。纵观随州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始终以重要的区位优势,沟通南北往来,吸收东西之萃,成为散发皎皎月辉的汉东明珠。2025年5月29日至2025年9月10日期间,“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展览在吴文化博物馆一楼第二特展厅精彩开展。展期内吴文化博物馆将围绕展览主题举办学术讲座、悦读沙龙、特展课程等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欢迎大家来到吴文化博物馆参观。

吴文化博物馆"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展览开幕. (2025-06-27). 吴中区文体旅游局.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 http://www.szwz.gov.cn/szwz/whjywltygz/202506/0949bc63e00c46039680a19209b3c12b.shtml

原来已经是“新九州”系列的第二次展出,去年的定州展错过了。

一进门便是一张随州地图,挺好,毕竟对湖北下属市县不了解的人很多。

随州地形图

前言

地处汉水之东、随枣走廊东端的随州,“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是长江中游地区通往中原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先秦时期随州以曾、噩两国为代表的青铜文明熠熠生辉,秦汉时期地处南阳以南的随县县界旷远。及至隋朝滥觞,随州成为隋朝国号的来源。唐宋之际,伴随政治、经济地位跃升的,是流寓随州的诗词名士多番吟咏而形成的“诗到随州更老成”的文化盛况。明清两朝随州经济有所振兴,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昌盛的形势。总之,随州始终是多元一统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帝故里

随州之“随”,最早源于远古的“随氏族”,相传华夏先祖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烈山,并在此“烈山泽而焚之”,“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了华夏最早的文明史,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实证了随地绵长的人类定居史。从殷商至姬周,随州始终是中原王朝经略南方的战略要地。至迟至西周早期,姬姓的曾国和姞姓的噩国就已在随枣走廊封侯建邦,共同镇守南疆,抵御荆蛮,留下了惊艳世人的青铜文明。

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100-4500年: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屈家岭文化以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而命名。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并确立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从此揭开了认识和了解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幕。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 4500-4200年:石家河文化是继屈家岭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考古学文化。以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石家河文化中心区域在江汉平原中北部天门石家河及其邻近地区,其分布范围向北达南阳盆地,东北以桐柏山和大别山为界,东部则以麻城、黄冈、鄂城、大冶一线为界,东南部以幕阜山、九宫山为界,南部到达洞庭湖北岸和西岸,西部则以西陵峡的西部为界。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迅速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手工作坊,铜的冶炼和使用,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2002年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遗址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圆形,边缘较为平整,中心有一圆孔。素面。纺轮是最早的捻线纺纱工具。随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纺轮,其形态由过去单一的厚重型演变为轻薄型,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当代掌握了自然纤维的脱胶技术,能够使纺纱用的纤维变得柔软。

【左】半月形石刀,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2002年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遗址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此器为青石磨制而成。器扁平,半月形,弧背,直刃,背部中间钻有一孔,两面对钻,单面直刃,刃口锋利。【中】石钻,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唐镇征集,随州市博物馆藏。器呈圆柱体,青石磨制而成。中部略粗,顶端较平微弧,下端磨制成尖状。石质细腻坚硬,通体光滑圆润。【右】长方形有孔石斧,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1980年随县唐镇肖畈采集,随州市博物馆藏。体呈长方形,平背,弧刃,上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石质坚硬细密,制作精细规整,通体磨光呈黑色,保存完好。

三房湾窑场遗址红陶堆积: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古城内西南隅,遗址内密集堆放着红陶杯,总数以百万计,以斜直腹杯、斜弧腹杯、喇叭口卷沿杯为主。遗址揭示的陶窑、黄土堆积、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遗存多与制陶有关,结合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分析,三房湾遗址被判定为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以烧造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

红陶双腹罐,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2002年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遗址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薄胎。直口,尖唇,双腹,上腹和下腹均较鼓,平底,喇叭口矮圈足。红陶杯是一种典型的石家河文化陶器,在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圈大量出土,在山东、河南等地多个遗址也有发现。

黑陶壶形鼎,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2002年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遗址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泥质黑陶。折沿,直高领,圜底,鸭嘴形足。足面结合处饰两个按窝。

【左】红陶斜腹杯,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2002年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遗址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敞口,圆唇,斜弧腹,平底。器表素面无纹饰。【右】弦纹黑陶壶,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2002年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遗址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泥质磨光黑陶。微折沿,侈口,尖唇。溜肩,球形鼓腹。肩部饰三道凸弦纹,下腹饰一道凹弦纹。

红陶斜腹杯、弦纹黑陶壶

淅河梁家畈商代铜器:随枣走廊是殷商南征的要道,因而这里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透迹。1977年,随县淅河公社(今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淅河梁家畈)因村民平整耕地发现有13件青铜器,包括斝1、爵2、觚1、锸1、戕2、斧1、凿1、刀2、戈1件,地层扰乱严重,但组合与墓内随葬青铜器相似,可能同属墓葬。这批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的主要特征都与湖北盘龙城所出商代二里岗期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并且已经开始脱离早期原始的形态,显示出一些变化,时代应介于二里岗和殷墟之间。也就是说,早在商王武丁率军征伐荆楚之前,殷人就控制了随枣走廊,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左】直柄铜刀,商代中晚期,1977年曾都区淅河镇青春村梁家畈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青铜刮削工具。尖锋,厚背,薄刃,直柄,背微弧,刃中部略凹,截面呈三角形,刃部锐利。【右】铜刀,商代中晚期,1977年曾都区淅河镇青春村梁家畈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背稍曲,呈不规则三角形,弧刃。

直柄铜刀、铜刀

觚、爵、斝组合:在商代的贵族墓葬中,觚、爵、斝常常一起出土(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1号墓出土觚、爵、斝组合)。一般认为,青铜爵和青铜觚是饮酒器,青铜斝是盛酒器。觚、爵、一般组合配套使用。斝可向爵内注酒,也可以兼作温酒器。不同形状的酒器主要是功能的需要和便于仪式上进行区别,说明饮酒仪式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 觚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末和周初,此后铜觚可能被漆木觚所代替。觚早期为圆形,直腰,后期腰中部隆起,出现方觚和棱角。孔子曾说:“觚不觚,觚哉!觚哉!”感叹社会的变化。
  • 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见最早出现的一种青铜酒器,流行到西周中期,此后基本不见。爵前面有流,后面有尾,腰下有足,造型像鸟雀,而古人认为古音“爵”与“雀”通,故得名。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西周中期以后为其他酒器所取代。
  • 斝的定名是从宋人之说,最早见于宋代金石学著作。关于青铜的功用,从东周礼经记载来看,主要用作灌尊和饮器。结合考古发现,主要用于滤酒、温酒、和酒和盛酒。

铜觚,商代中晚期,1977年曾都区淅河镇青春村梁家畈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口、底部均呈喇叭形,细腰呈圆筒状。平底,圈足。腰部上下各饰两道凸弦纹,中间饰两组饕餮纹和联珠纹,圈足部饰两组饕餮纹,饕餮双目均突出。圈足上部有两个“十”字形镂孔相对。

铜觚

铜爵,商代中晚期,1977年曾都区淅河镇青春村梁家畈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窄流,尖尾,流口间立二菌状柱。颈细直扁圆,垂肩,斜腹微扁,有鋬与一足相对。平底,三棱形尖锥实足,足尖外撇。颈部和腹部各饰两组饕餮纹,各以两道联珠纹为界,饕餮的双眼突出呈近椭方形。底部有明显的“人”字形铸痕。

铜爵

铜斝,商代中晚期,1977年曾都区淅河镇青春村梁家畈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敞口,口沿立二菌状柱与两足相对,柱顶饰圆涡纹。束颈,弧肩,鼓腹,颈腹间有一半环状扁鋬与一足相对。底外凸,三棱形锥状款足,足尖外撇。颈部和腹部各饰三组饕餮纹和两道联珠纹,饕餮的双眼突出呈近椭圆形。

铜斝

方銎铜斨、方銎铜斧、方銎铜凿,商代中晚期,1977年曾都区浙河镇青春村梁家畈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铜斨呈长条形,方銎,中空,两面刃微向外撇;铜斧呈长方形,銎口近方形,体中空,弧形刃外撇宽于銎部;铜凿呈长条形,方銎,銎口沿有凸边,单面刃,扁圆弧刃外撇。

方銎铜斨、方銎铜斧、方銎铜凿

下一页:诸侯屏周。

更新于

2

  1. 落落vici

    新鲜热乎的,48秒前。先评再品。

    Google Chrome 118 · Windows 10
    1. S

      @落落vici巧了,我刚点开还没看到有人评论。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