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漫游 / 98浏览

吴博随州文物展

文章目录

南公立曾

曾国是被周王朝分封于南方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先祖为南宫适,为助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之一。

曾国,又名随国,为一国二名,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之一。西周早期受封建国于随枣走廊,存续至战国中晚期。周王朝分封众多的姬姓国,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来控制天下。曾国的始封者为南公适。南公适辅佐文王、武王,克殷立周建有奇功。“南公”子孙中的一支被分封为曾侯,即姬姓普国的发端。曾国为周王朝镇守南土、确保“金道锡行”等方面有重大贡献。

2011年至2013年考古发现,位于随州市东北淅河镇蒋寨村的叶家山西周墓地,即西周早期曾国公墓地,埋葬了曾侯谏、曾侯自生及曾侯犺等西周早期曾侯。自曾侯就封至曾侯犺,西周早期曾国以随地为据点,“营宅汭土”,代表周王室监视汉淮流域各诸侯国,控扼南方,地位尊崇。

【左】束父己分裆鼎,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65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桃圆形口,外折沿,沿面略向内斜,尖方唇,长方形对称立耳微侈。颈微束,溜肩,腹微鼓,浅裆,底微凹,三柱足根部略粗。器沿下以云雷纹衬地饰三组与三足相对应的浅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铸有两行三字:“束父己”。【右】象首纹铜鬲,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65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器口呈桃圆形,侈口,方唇,束颈,溜肩,袋状鼓腹,分裆,三柱状足中部细而上下端略粗,长方形立耳微侈,立于相邻两足外侧对应的口沿上。颈部上下凸弦纹间饰目纹带一周,计三组,每组二目纹。腹饰三组象首纹,象首似圆雕,菱形额高突,大耳,眼角瘦长,椭圆睛突起,中有圆形瞳孔,以足为鼻。

束父己分裆鼎、象首纹铜鬲
束父己分裆鼎铭文

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位于随州城区东北约15公里的淅河镇蒋寨村,南北走向的椭圆形岗地上。岗地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漂河流经墓地的东北部和北部及西部注入涢水。墓地既有大型的曾侯墓葬,又有中型的低等级贵族墓葬,还有小型家族墓,整个墓地保存完好,是一处完整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家族墓地。2011年和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两次发掘西周早期曾国墓葬140座、马坑7座,出土陶、铜、玉、漆、原始瓷器等各类文物2100余件(组)。墓地布局规律,M65曾侯谏墓、M28曾侯白生墓、M111曾侯犺墓等出有“曾侯”铭青铜器的墓葬规模最大,由北至南构成墓地的中轴线,中型墓葬多分布曾侯墓的近旁,小型墓则分布在墓地外围。曾侯谏、曾侯白生、曾侯犺都是南公之子,他们都为曾侯,在西周早期可能是兄终弟及关系。从出土遗物时代特征看,M65稍皁,应在成王后期,M28处于过渡,M111属于昭王时期。叶家山M111曾侯犺墓出土的1件青铜方座簋,器内底中部铸铭二行9字,自右至左读作:“犺乍(作)剌(烈)考南公寶彝”,显示这件簋应为曾侯犺为其父南公所做的祭器。

曾侯谏圆鼎,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3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口呈桃圆形,微敛,外折沿。方唇,长方形绚索形立耳略外侈,颈微束,圆鼓腹,圜底,三柱状足。外口沿下饰一周以云雷纹为地的涡纹和爬行龙纹带。器腹内壁铸有铭文两行六字,自右自左读作:“曾侯谏乍(作)宝彝”。

曾侯谏圆鼎
曾侯谏圆鼎内壁铭文

()(举)()夔铜壶,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27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有盖,盖面隆起,顶部有一喇叭形圈捉手,捉手下有对称长方形穿孔。盖沿内折成长筒状子口。器身修长,深鼓腹,喇叭形矮圈足,颈腹间有对称长条形贯耳。盖面边沿上下联珠纹间饰一周四组双首共体龙纹,颈部贯耳两边饰竖向“S”形纹,两侧各饰一组双首共体龙纹,上下以联珠纹为界栏,圈足饰一周目云纹。盖内和器口壁各铸基本相同的铭文两行七字,“(举)夔乍(作)父丁彝”。

(举)夔铜壶

曾侯卣,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椭圆形盖隆起,盖顶有一菌状钮,盖沿下折内東成母口。器口为平沿略向内倾斜,直颈较高里子口与盖套合,深腹下垂,圜底。拱形扁弧提梁,提梁两端有兽首形圆环与器两侧上的半环耳套接。盖面中及颈部各饰一周夔纹带,颈部的夔纹带前后中部各有一浮雕兽首。圈足饰两周弦纹。提梁正面饰蝉纹。盖、器内底铭文相同,均二行4字:“曾侯用彝”。

曾侯卣

南公爵,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昂流,翘尾,两伞状柱直立于侈沿近流处。敞口,口沿外侈,方唇,深腹略鼓,直壁微弧,卵圜底,腹侧有一半圆形兽首鋬,鋬下对应一组,三刀形足外撇。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的方格龙纹。器内底铸铭文2行5字,自右至左为“乍(作)南公彝”。

南公爵

铜胄饰,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器呈浮雕兽首牛面形。牛面顶部为浮雕的双角折而向上呈“U”形,角根较宽,角尖平齐渐窄,角正中有脊棱,角面饰纵向分断波纹,如同大小不一的重叠鳞节。额角起长突愣,两面倾斜,额上凸起一菱形纹。横勾眉,长椭圆睛暴突,中有长方形穿孔瞳孔。鼻窦上卷成鼻孔。大咧嘴,上唇角尖斜而上翅。眉外两侧饰叶形大耳,半首面,轮廓清晰。面具正面凸起的五官和角等所对应的背面呈兽面凹槽状。叶家山M111和叶家山M65都出土有牛首形铜器,器物内壁在牛首器官相应的位置凹入。安阳殷墟、山西闻喜酒务头等商代墓葬中也有同类器出土。根据出土位置情况判断,这类器物应是与铜胄搭配使用的胃饰,类似于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头盔上的装饰。

铜胄饰
南公爵铭文及铜胄饰纹
考古所见曾侯世系列表

【左】原始瓷尊,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侈口,折肩,斜腹内收,小平底,矮圈足外侈。灰白胎,器内外壁均施一层绿黄色釉。肩面饰多周叶脉纹,其间有3个横向半环纽,两端各有一乳钉。【右】瓷带盖豆,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65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灰白胎,胎质坚硬。整器由盖、小罐和豆盘组成。盘中置小罐,小罐上有一盖。盖弧壁隆起呈覆碟形,盖顶有半环形纽,纽两端饰小圆形乳钉,盖面近等距饰三周凸棱。小罐作小侈口,尖圆唇,斜折肩较宽以承盖,直腹略外斜与豆盘底粘烧成一体。罐颈、肩饰二周戳印纹,其间饰二道凹弦纹。肩上一周横置四个半环纽。豆盘为侈口,尖唇,斜窄沿,外沿面斜凹,喇叭形圈足。盘沿面一周饰钮突5组,其间饰5个小扁圆形乳钉。豆盘内壁有四周不规整的双凹弦纹,其间满饰戳印纹。施釉不均匀,器盖浅灰黄色,小罐及外壁为灰色微泛绿色。

原始瓷尊、瓷带盖豆

直棱纹圈足簋,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敞口,外卷沿,方圆唇,颈略束,直腹,圜底近平,高圈足外侈,腹两侧有两兽首形半环耳,耳下有长方形垂珥。口沿下、圈足各饰简化兽面纹一周,口沿下兽面纹中部各有一浮雕小兽首。腹部饰直棱纹。环耳及垂珥两侧饰阴线卷云纹。

直棱纹圈足簋

铜戈、牛头纹铜戟,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铜戈援末阑侧上端带有一翼,直援略弧,援有中脊,上下刃微弧,中胡,有阑,阑上无齿,下齿扁宽,阑侧长方形二穿,援末栏侧两面皆带有一个凸起的三角形翼,长方形直内,内尾上角略弧,下角一缺。牛头纹铜戟呈“十”字形,刺、钩合体。器体厚重,内侧有刃。援两面纹饰相同,中脊有三条细阳线纹,后接一浮雕牛首,上下有刃。栏侧四穿。长方形直内,内尾呈“W”形。

铜翣,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丧葬用器。由左右对称的两件组成。器呈弯勾状,正面中部微隆,末端呈燕尾状。钩首中部及霎身中部各有一对圆形穿孔,燕尾中部则有两对圆形穿孔。翣,丧葬器,一般被认为是棺饰的一部分。《周礼·夏官·御仆》记载,“大丧,持翣”,注云:“汉礼,娶以木为筐,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方两角高片,以白布画云气,其余各其象。柄长五尺,车行使人持而从,既窆树于圹中。《檀弓》曰:周人置翣是也。”铜翣流行于两周时期,在中型、大型墓内有发现,特点是两两成组。使用翣有一整套较为规范的流程以及较严密的礼制规定。据《礼记·礼器》中记载:“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铜翣

【左】衔尾龙形璧,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07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青玉,半透明。圆形,两面平,由整块玉雕琢成龙形,龙体卷曲呈圆形,尖尾伸进嘴里,中部透雕一圆孔。两面均饰重环纹和卷云纹。【中】玉𧤤,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65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解结玉工具。青玉,玉质莹润。器形似削刀,握部雕琢成一卷尾屈腿爬行的虎,卷尾处形成一圆圈。虎首之上圆雕圆眼大耳,虎嘴大张,吞咬着一柱,柱前端为一尖刀形,尖端凸圆。【右】玉戚,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27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扁平体,略呈长方形。首端正中琢一圆孔,弧刃,通体磨光。

衔尾龙形璧、玉𧤤、玉戚
展厅

玉柄形器:是夏至西周时期比较常见的具有某种宗教祭祀色彩的重要礼器。根据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学资料,玉柄形器应定名为“瓒”,它是三代(guàn)祭用玉之一,将(chàng)酒灌注于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墓反映,玉柄形器“瓒”与漆“同(觚)”配套使用。浙江遂昌好川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漆觚及棍状物组合,证实这种器物制度应滥觞于新石器时代,三代古礼源远流长。

玉钺,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扁平体,两面刃微弧。器上部有一上下两个对钻圆形穿孔。

玉琮,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46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正方体,整块方玉雕琢成内圆外方形。内有一大圆孔,孔璧垂直。素面,对钻穿孔。

【左1】玉兔形佩,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3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兔作蹬伏状,圆眼,尖长的大耳,短尾,彰显出兔的特征。兔嘴及爪刻画清晰,较为生动。【左2】玉鱼形佩,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07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扁平体,两面平,由整块玉雕凿成鱼形,首、尾两端各有一圆形穿孔。两面阴线,雕刻出眼、腮,背、胸和腹鳍上雕刻有斜线纹。【右2】玉柄形器,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白玉,玉色泛青,半透明。器呈柄形,,扁窄体,首端向下微敛,以两道弦纹与竹节纹相隔,近底部有一圆形穿孔。【右1】有领玉璧,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26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白玉。圆形,中孔外缘两侧凸起呈高领。

【左1】玉双鸟佩,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呈片状,由左右对称的双鸟组成。鸟立姿,冠羽、喙尖及足部可拼合,眼睛、羽翼等处以减地方式琢出,羽毛刻画细致,精美异常。【左2】玉兽面形佩,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陏州市博物馆藏。整块玉雕琢呈兽头形,突额高鼻,菱形目,鼻饰卷云纹。【右2】玉螳螂形佩,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11出土,随州巿博物馆藏。片状,扁体,呈青褐色。螳螂作前伏状,双目凸出,一足前伸,足尾端有一圆形穿孔。【右1】玉龙形佩,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27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龙作卧姿,斜刀菱形眼,方形嘴,穿一对穿孔。龙身凸起的一面许斜刀云靠纹,2条阴刻线示龙爪,尾上翘内卷呈菱形。

玉双戈,西周早期,普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4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青玉。由两件相同的玉戈组成,锋呈三角形,直援,援中有脊。长方形直内。援未脊棱上有一圆形穿孔。

【左】玉串饰,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62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右】玉璇玑,西周早期,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墓地M107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青玉,半透明。璧形,素面,外缘有三个间距相等、朝同一方向旋转的牙,中部有个圆形穿孔,是西周早期的玉质天文仪器。

下一页:汉淮风云。

更新于

7

  1. 落落vici

    新鲜热乎的,48秒前。先评再品。

    Google Chrome 118 · Windows 10
    1. S

      @落落vici巧了,我刚点开还没看到有人评论。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2. 雅余

    十分佩服资料整理的如此详细,要向你学习。

    Microsoft Edge 139 · Windows 10
    1. S

      @雅余过奖了,慢慢搞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3. 影不再

    云观展了

    Google Chrome 137 · Mac OS X 10.15
  4. w4j1e

    感觉中华大地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听说湖北的县比市存在感更强,是这样吗?

    Microsoft Edge 139 · Windows 10
    1. S

      @w4j1e这不了解,有没有湖北网友现身说法。

      Safari 18 · Mac OS X 10.1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