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南都以南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随州时称随县,属南阳郡。两汉时期,作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五大都会之一及“帝乡”的南阳,聚集了大批皇亲国戚、功臣巨贾,农业、商业均有较大发展。地处南阳郡的南缘的随县,县界旷远,滨江带湖,处于中原和南方的分界线上,战略地位突出,是连接皇畿和广大南方地区的纽带。从秦到两汉,随州州、郡几经易替,但随县的建置一直存在。

汉代仿铜陶礼器:在汉代,陶器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仿照青铜器的样式制作的仿铜陶礼器成为随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仿铜陶礼器主要包括鼎、盒、壶、钫等,它们在形态和装饰上模仿青铜器,但质地为陶质。仿铜陶礼器的出现,既彰显了死者的身份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和遵循。同时,这些仿铜陶礼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也反映了当时陶器制作技术的精湛和水准。
灰绿色釉陶楼,东汉晚期,随州市干休管理所老干部活动中心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泥质红胎釉陶。楼为三层,四阿顶。底层有前院,右侧有配院。侧室为悬山顶,前有门。院墙正面左右有门,中间有一圆窗。第一层楼层较高,左边开门,门前有弧形楼梯通往前院。右边有并列的三长方形窗户,左侧面上有并列的二长方形窗户,下有向外凸出的长方形直棂窗。右侧及背面有并列的二长方形窗户。第二、三层正面中间都有向外凸出的方形直棂窗,两侧均有长方形窗户和龙形支撑。楼及侧面屋顶都有脊饰和鸱尾。面饰黄绿色釉,部分脱落。楼层豪华雄伟,作为地主庄园的缩影,是当时豪族坞堡建筑的真实写照。

彩绘陶钫,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彩绘卷云纹。方体,身母口,长腹,高圈足略外侈,口承平顶四面坡形盖,器表通体施黑釉。

王莽时期铸钱:是指王莽居摄和篡汉期间(6-23年)由官方铸钱作坊、用正版钱范进行的铸钱活动。王莽当政时期,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居摄二年(7年),新创一刀平五千、栔刀五百、大泉五十,新币与西汉五铢并行。第二次,始建国元年(9年),改行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完全弃用刀币及西汉五铢。第三次,始建国二年(10年),推行宝货制,货币分为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泉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二十八品,此时所铸铜钱有泉货六品、布货十品。第四次,天凤元年(14年),罢大小钱,铸行货布和货泉,大泉五十与货泉等值流通。
【左】“半两”钱石范,西汉早期,随县唐镇肖畈村征集,随州市博物馆藏。范模为石质,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侧面和底面稍作加工,正面磨平,上有一排三枚半两钱横凹坑,钱文为阴刻反文“半两”二字,其中两枚钱文呈竖向排列,另外一枚钱文则横向排列,横向排列的钱文“两”字有残损。范钱钧为圆形,方穿,无郭。【中】大泉五十,新莽时期,征集,随州市博物馆藏。【右】大布黄千,新莽时期,征集,随州市博物馆藏。钱文篆书,读作“大布黄(当)千”,这种钱币是王莽第三次货币改制时发行的大额钱币。

秦昭王“卅六年”铜扁壶,战国晚期,1981年随州东城北郊朱家坡环城砖瓦厂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青铜量器。器呈扁圆体,敞口,溜肩,扁腹,平底,椭圆形圈足,两肩有铺首衔环,外壁四周饰弧形凸棱十字格栏背带纹,格栏相交处饰椭圆形纹,格栏内饰蟠螭纹。颈部刻铭三行十四字:“四斗大半斗,卅六年邦工币(师),工室造”。扁壶表明量值,用水实测,容量为9350毫升,合秦量制每斗约2078毫升。铜壶最早见于商周时期,汉代曾兴盛一时,后逐渐消失。青铜壶常用于盛酒,因此常被归类为“酒器”,也可以用来盛水。从汉代开始,青铜壶还被用于贮藏粮食。汉代时,锺也被用作随葬器物,在汉墓中大量出土。铜扁壶的造型独特,顾名“扁壶”,该造型常被认为是仿照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制作的。商代的壶多为圆壶,直口略束颈,下面是一个球形腹。西周的壶则多见方壶,直口、长颈、溜肩、垂腹(或鼓腹),器形显得庄重而沉稳。圆壶则多了些灵动。到了汉代,圆壶被称为“锺”,方壶被称为“钫”。

铜鍪,战国晚期,1981年随州东城北郊朱家坡环城砖瓦厂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敞口,圆唇,束颈,圆鼓腹,圜底近平,两侧附一大一小两个环形耳。肩饰一道凸弦纹。鍪是一种炊具,是巴蜀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实际是釜的一种变体,形状与釜相近,略小于釜,圜底釜的口部缩小并加长成脖颈,便成鍪,其功能与釜相同。《急就篇》颜注“鍪似釜而反唇。一曰:鍪者,小釜类。”其形制从产生到消亡,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像陶罐,早期个高、腹深,晚期个矮、腹浅;在肩、腹交界处设置单耳或双耳,早期双耳有一大一小者,便于随身携带。鍪的铸造简单,系用两块范合成。铜鍪的下腹部和底部常有烟炱痕迹,说明其为实用器物。作为原本出自巴蜀地区之物,在战国早期,随着秦灭巴蜀,铜鍪于战国中晚期进入关中,秦灭东方六国的过程中,铜鍪逐渐向各地扩散。除本土四川外,陕西、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均有出土,其存在时间长,从战国早期直到东汉晚期都有出现。

禽、兽纹像、车、骑出行画像砖,东汉,1986年随县唐城鲁镇征集,随州市博物馆藏。禽、兽纹像砖呈长方体;长侧面浅浮雕模印有鸟、兽、树图像;乌作圆首、反顾、直立展翅状;兽作昂首、翘尾奔跑状,有的作反首张望状,有的作趴伏状;其右侧还有一小山状浅浮雕,远景还有三棵常青树;造型生动活泼,禽、兽描绘细致,布局合理。车、骑出行砖呈长方体,一侧浅浮雕模印有车、骑人物像;右侧一马,昂首、翘尾,右前腿跃起,右腿伸展,马上一人,手持长矛,作回首反顾状;中为一马,昂首,翘尾,左前蹄跃起作奔跑状,身后拉一车;左为一马,昂首,翘尾,左前腿跃起,右腿后伸,马上一人,手持长戟,作跃马前追状;画面生动,线条流畅。

错金铁刀,东汉,厉山征集,随州市博物馆藏。错金银,或称金银错,属金属装饰工艺,即用锋利工具在铸造好的器物表面刻出带有浅槽的纹饰或文字,再将金、银、铜等制作成丝线或薄片镶嵌其中,捶打牢固后,再用错石(厝石)再磨错平滑,使嵌入的丝线或薄片严丝合缝地与器物结合在一起,最终让纹饰呈现出更加精美和立体的效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清代古文学家段玉裁进一步解释:“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
错金银工艺最开始运用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皿、兵器等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金银错工艺在玉器中的应用,多见于清代痕都斯坦玉器,主要用于朝贡。汉代是错金银工艺的高峰,但发展较为失衡,西汉时期是兴盛器,东汉是衰落期。西汉时期的错金银器数量较多,种类丰硕,造型多样,器物精美,装饰手法多变,纹饰繁简结合恰到好处,制作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其器物器型当以生活用器器型为主,礼器不再是制作主流,而是被实用器所代替,此外兵器、车马等代表军事权利的器物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器物的规格逐渐变小,大型器物数量明显下降,小器物数量增加。造型上以动物造型增多,人物造型崭露头角,成为汉代社会的新时尚。纹饰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为主,兼有主题性的人类生活和仙境生活纹样,写实性与幻想性的结合使得器物上的纹饰熠熠生辉。错金银技艺娴熟高超,汉代镶嵌介质的复杂性使得镶嵌技术更上一层楼。东汉时期的错金银器虽数量稀少,造型简便,但古朴俏丽且实用效力较高。汉代错金器中,以蜀郡工官制作的错金书刀名盛一时。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发现的一把错金书刀(公元 184年),刀身上以纤细金丝嵌饰凤鸟纹,刻铭文“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长保子孙,宜侯王◻︎宜◻︎。”广汉工官是广汉郡设置的官府作坊,与蜀郡相同,从西汉中期开始,主造漆器、金银器等奢侈品,产品直奉中央,一直持续到东汉和帝时期。

西汉初期,社会凋敝,经济处在复苏时期,统治者推行薄葬少事的政策来安抚民生,这对制作陶俑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主要用于替代活人陪葬。汉代陶俑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广泛、丰富,骏马拖车的陶马车和成群的男仆、女侍俑、乐舞俑,是当时常见的题材,塑造得生动朴实,充满生活的气息。汉代的动物陶塑也十分成功。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根据文物考古资料,汉代墓葬中随葬金银器等金属品大大减少,陶制动物则在这个时候极其大量的增加,各种仿生动物陶俑成群的填随墓陵之中,汉阳帝陵就有诸多随葬陶塑动物墓群,不仅满足了陵墓主人对财产的占有欲,也没有违背当时薄葬习俗的要求。
黄绿色釉立姿陶俑,东汉晚期,1990年随州市干休管理所老干部活动中心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泥质红胎釉陶,中空。立姿,头顶巾帽,浓眉,大眼,高鼻,长耳,口微启,嘴部上有倒八字胡,下为连腮胡,双臂略下垂,右手操兵,左手持盾举至胸前。全神贯注,凝视前方。通体施黄绿色釉,造型生动。
带盖弦纹釉陶仓,东汉,1990年东城义地岗东风油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敛口,斜肩,长筒腹,近底处有一流放谷物的圆孔,平底。腹部饰略呈等距离的四道凹弦纹。表面施酱黄色釉,有光泽。盖为博山形,上浮雕虎、豹、鹿、象等动物纹及各种树木纹。


灰绿色釉陶碓,东汉中期,1990年随州东城义地岗东风油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圆臼、碓臼与底座合为一体,冲锤与脚踏板连为一体。踏板中部下面有一条园滑的横槽与確底座上的横槛扣合,上下活动自如。碓底座后部两侧有立栏,意以作扶手。通体施灰绿色薄釉,有光泽。
灰陶磨,东汉中期,1994年随州东城义地岗二环路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棕黄釉陶狗,西汉晚期,1985年安居镇棉花采购站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超可爱!

绿釉陶鸭,西汉晚期,1985年安居镇棉花采购站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酱黄色釉陶鸡,东汉中晚期,1990年随州东城义地岗东风油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红陶鹅,东汉中晚期,1985年安居镇棉花采购站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红陶鹰,东汉中晚期,1994年随州东城义地岗二环路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左】《告地书》木牍,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体呈长方形片状,两面字迹清晰可辨,墨书隶体,书写工整。正面为四行五十六字:“二年正月壬子朔甲辰,都乡燕佐戍敢言之:库啬夫辟与奴宜马、取、宜之、益众,婢益夫、末众,车一乘,马三匹。正月壬子,桃侯国丞万移地下丞,受数”,背面为一行四字:“毋报。定手”。告地书流行于西汉早期,是为安葬死者而仿照地上人间社会实际通行公文而模拟的虚假文书。【右】《日书》简,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左】彩绘漆卮,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器呈圆筒形。木胎,敞口,圆唇,深直腹,腹侧有一环形把穿透腹壁。器腹内髹红漆,器表以黑漆为地,上有朱漆彩绘。腹部上下两端由弦纹、三角纹和三角雷纹组成的花纹带各一周,腹中部饰由弦纹、卷云纹、圆圈纹和星点纹组成的花纹带。底部有刻铭。【右】漆耳杯,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杯口呈椭圆形,深腹,弧壁,平底,两侧向上斜伸月牙形耳。器内壁髹红漆,外髹黑漆。

素面漆扁壶,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器呈扁体,木胎。圆盖,盖顶微弧,隆起,子口;器为小圆口外侈,平沿,束颈,广肩,扁腹,长方形假圈足外撇。腹部饰弦纹一道,侧腹部饰凹弦纹两道。肩部原应有双钮,出土时留有断痕。全器内外髹黑漆,光素无彩。

【上左】彩绘漆盘,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平折沿,浅腹,平底。木胎。腹内施红漆,器底、口沿及器表髹黑漆,口沿饰“B”形纹,内底中部饰变形乌纹。【上右】漆木梳,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器呈马蹄形。木质,厚背,齿口整齐,边齿平直,除两根边齿外,共有九根齿。通体光素。【下】漆木剑,西汉早期,2000年曾都区北郊孔家坡八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下一页:隋唐以降、宋后藏品。
新鲜热乎的,48秒前。先评再品。
@落落vici巧了,我刚点开还没看到有人评论。
十分佩服资料整理的如此详细,要向你学习。
@雅余过奖了,慢慢搞
云观展了
感觉中华大地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听说湖北的县比市存在感更强,是这样吗?
@w4j1e这不了解,有没有湖北网友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