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屏周
武王伐纣代商后,为了加强对南土的控制,在汉水以东分封众多同姓诸侯国以藩屏周,即所谓“汉阳诸姬”。西周早期,在长江中游的今随州及周边地区,林立着曾、噩、邓、唐、厉等多个诸侯国,共同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其中,诸侯国中姬姓的曾国与姞姓的噩国是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在随州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同处一地的两国文化面貌异中有同,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
噩国春秋
2007年,在今随州安居羊子山发现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27件青铜器中有9件带“噩侯”铭,应为一代噩侯的墓葬,提供了西周早期地方诸侯国噩国在随州境内活动的线索。西周晚期,噩侯驭方率领南淮夷、东夷叛乱,周厉王遣西六师、殷八师征讨,并下令“伐噩侯驭方、勿留寿幼”,噩侯最终败于禹所率的军队。自此随州境内不见噩国踪迹,直至河南南阳夏饷铺噩国墓地的发现,揭开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国的神秘面纱。
湖北省的简称“鄂”,在商代就已出现。金文中写作“噩”,传世文献中多作“鄂”。《战国策·赵策三》《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时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西周立国后,鄂国又臣服于周,是西周早期周人经略南方的重要据点。传世的噩侯驭方鼎、禹鼎等铜器铭文显示噩是西周南土的重要封国,曾因叛周而遭讨伐。
随州安居羊子山噩国墓地:1975年以来,随州安居羊子山先后发现三座西周墓葬,墓中出土了多件带有“噩侯”铭文的青铜器。通过考古研究,可基本确定羊子山为噩国墓地,西周早期的噩国中心地区就在随州安居一带。2007年发掘的羊子山四号墓共出土青铜器二十七件,包括七鼎、四簋、四卣、三爵、二尊、甗、方罍、圆罍、盘、盉、觯、斝,其中有七件噩(鄂)侯作器和两件噩(鄂)仲作器。根据墓中随葬青铜器的规模以及铭文,可以认定此墓是一位西周早期噩国国君的墓葬。羊子山四号墓的发现加深了学界对西周早期南土政治的理解。

随州鄂(噩)国族姓:噩侯簋,西周中晚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铸造年代在噩侯驭方叛乱之前,应属于随州噩国器。其铭文曰“噩侯作王姞媵器,王姞其万年子孙孙永宝。”为噩侯嫁女于周天子所作陪嫁器物,铭文表明随州噩国族姓为“姞”。(这里存疑,感觉姞就是姬姓的通假字?)
随州安居羊子山四号墓出土的27件青铜器中有一组四件采用高浮雕的神面纹装饰,包括一对提梁卣(M4:25和M4:27)、一件尊(M4:26)和一件方罍(M4:24)。这几件神面纹铜器在考古发掘品中尚属首见,半浮雕式神面纹样疏朗简洁,地域特色鲜明,与西周早期姬姓诸侯国墓地出土铜器可谓大相异趣,被称为“噩侯四器”,又称“神面纹四器”,是随博的镇馆之宝,可惜当下正在绍兴展览,要到8月15日才能来苏,只好看一下图片和复制件了。

兽面纹尊复制品,西周早期,2007年安居羊子山四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敞口方唇,中腹微鼓,圈足较高。器身有四道对称的钩形扉棱,前、后扉棱中各有一卷鼻象首。口沿饰蕉叶状倒立龙纹,腹部饰兽面纹,兽面鼓目卷角,双耳竖起,圈足饰相向卷曲的龙纹。此尊与兽面纹卣、噩侯方罍的兽面纹饰较为一致,而与常见的兽面纹略有不同。此纹饰由鼻翼到面部圆润地隆起,眼睑的结构近似人目,给人亲和之感而无兽面纹的威严与诡异,故又称作“神面纹”。本器有铭三字:“乍(作)彝。”




兽面纹卣复制品,西周早期,2007年安居羊子山四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一对,形制、纹饰相同,大小有差。隆盖,盖顶立一象首。器身为子口以承盖,垂腹,高圈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半环钮与提梁相连,提梁两端及中部有四个对称的兽首。盖面、器腹饰四道对称的钩形扉棱,前后扉棱中各有一象首。盖面及腹部前后均饰兽面纹,盖沿前后饰两对称盘首龙纹,圈足饰一首双身龙纹。盖、器内有铭文一行三字:“乍(作)尊彝。”


噩侯方罍复制品,西周早期,2007年安居羊子山四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整体分为盖、身两部分。盖作四阿屋顶式,盖钮高耸,上有一对相向的鸟形钮。器身方体,直口,溜肩,深腹,方圈足。圈足内有铃,出土时已佚失,现为后配。肩部两侧有对称的兽首衔环耳,肩部前后各有张牙卷鼻兽首圆雕,通体四面中线及四隅均饰钩形扉棱。盖顶和器腹四面均饰神面纹,器口四面饰对称龙纹,肩部饰堆成涡纹及倒立的夔龙纹,圈足四面均饰一首双身龙纹。盖、器内有铭文七字:“噩侯乍(作)(厥)宝
彝。”



噩侯弟季铜尊,西周早期,1975年随县安居镇羊子山出土,襄阳市博物馆藏。体近椭圆形。侈口,长颈,垂腹,圈足,腹部有单兽首鋬,兽尾上卷。腹部饰四道弦纹,圈足饰一道弦纹。器内底铸铭文两行八字:“噩侯弟
(历)季作旅彝”。


簋复制品,西周早期,2007年安居羊子山四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折沿方唇,腹部圆曲内收,高圈足下连方座。腹部有两对兽首半环形耳,下接长方形珥。腹部饰涡纹间以简体龙紋,圈足、方座满饰兽面纹。方座簋是商末周初新出现的器形,多为身份等级较高之贵族拥有。器内底有铭文两行五字:“
乍(作)宝
彝。"




南阳夏饷铺噩国墓地:2012-2014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南阳市东北郊夏钠铺村发掘了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噩侯为首的噩国墓地。关于南阳夏铺噩国墓地与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夏垧铺噩国是随州羊子山西周姞姓噩国的存续,也有学者认为夏响铺噩侯是周王为藩屏南土而分封的同姓贵族,当与平定噩侯驭方叛乱、镇抚内迁的随州姞姓噩国移民有关,属于周代封国“异姓同名”现象。
噩姜簠,西周晚期,南阳夏饷铺墓地M5出土,南阳市博物院藏。器盖与器身相同,均为长方形,敞口,折沿微扬,厚方唇,斜直壁下收,两侧腹壁上有一对龙首半环形耳,平底,圈足,圈足四面各开一横梯形豁口。口沿下饰一周连珠重环纹,腹壁四周饰背向对称的长卷唇龙纹,圈足饰“S”形窃曲纹和简化兽面纹组合纹饰并对称分布,外侧底部饰长卷唇龙纹,器盖器身内底铸有铭文“噩(鄂)姜乍(作)旅(簠)”。


噩姜鬲,西周晚期,南阳夏饷铺墓地M5出土,南阳市博物院藏。敛口,折沿微扬,方唇,一侧沿面下饰有两个卷勾。短束颈,腹部略鼓,连弧裆近平,三蹄足下端肥大,蹄足内侧有竖向凹槽,内存范土。器身饰长鼻曲体龙纹,口腹部一周饰三组两两相随的“S”形长鼻曲体龙纹。沿面铸有铭文“噩(鄂)姜乍(作)羞鬲”。


噩侯壶,春秋早期,南阳夏饷铺墓地M19出土,南阳市博物院藏。上有盖,盖顶有喇叭形捉手,深子口。器身为母口,略外敞,方唇,长颈,颈部附一对龙首环耳,环耳下垂一圆形衔环,垂腹,近平底,高圈足。盖顶部饰前卷尾龙纹,盖捉手口沿下方边缘饰垂麟纹,盖口上方饰一周“C”形窃曲纹,器身颈部饰波带纹,颈下部饰“S”形平目窃曲纹,肩部和腹部有瓦纹和“C”形窃曲纹相间分布,圈足外侧边缘饰垂鳞纹。盖口外侧边缘有铭文“噩(鄂)侯乍(作)孟姬媵壶”。


铜簋,春秋早期,南阳夏饱铺墓地M19出土,南阳市博物院藏。器、盖可分开,盖顶有喇叭形捉手,器身敛口,鼓腹,腹部饰龙首双耳,耳下有短珥,平底,圈足下承三个扁支足。盖表下部边缘饰一周重环纹,器身上腹部饰一周重环纹,下腹部饰瓦纹,圈足饰一周重环纹。

夏饷铺鄂侯墓M19随葬1件青铜圆壶(M19:10),盖口外侧边缘有铭文:“噩侯作孟姬媵壶”。根据周代女性称名区别原则,该壶是噩侯为其长女“孟姬”所作陪嫁用器,此噩侯为姬姓,孟姬出嫁的夫家氏名省略。不少学者将这件器物作为判断南阳夏饷铺噩侯为姬姓的重要依据,也有学者认为这件壶是鄂侯为异姓女子出嫁所作的媵器,不宜作为鄂国族姓的确证。夏饷铺墓地共清理周代墓葬80多座,其中高规格墓葬位于地势较高的墓地中部,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M5与M6、M19与M20、M7与M16为三组夫妻并穴合葬墓,根据随葬器物与铜器铭文可知它们应为噩侯及其夫人的墓葬。M1为单独的噩侯夫人。M1与M16之间的空位或为噩侯夫人的丈夫预留的墓位。
噩侯夫人鼎,春秋早期,南阳夏饷铺墓地M1出土,南阳市博物院藏。圆口微敛,窄折沿微扬,沿面两长方形立耳略外撇,腹部呈半球状,近盂形,圜底近平,三矮粗兽蹄形足,蹄足内侧有一竖向凹槽。耳外侧饰窃曲纹,上腹部饰一周窃曲纹,腹部中间起一周扉棱。腹内壁有铭文“唯正月初吉己丑,噩(鄂)侯乍(作)夫人行鼎”。


羕伯铜方壶盖,春秋早期,南阳夏饷铺墓地M1出土,南阳市博物院藏。深子口,上有圈足式长方形捉手。盖缘饰“S”形凸目窃曲纹,捉手外侧边缘下部饰兽面纹,捉手顶部饰一周兽目交连纹,中间有一半球形钮,钮中部有椭圆形孔。子口缘面有铭文“羕伯乍(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享。”


下一页:南公立曾。
新鲜热乎的,48秒前。先评再品。
@落落vici巧了,我刚点开还没看到有人评论。
十分佩服资料整理的如此详细,要向你学习。
@雅余过奖了,慢慢搞
云观展了
感觉中华大地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听说湖北的县比市存在感更强,是这样吗?
@w4j1e这不了解,有没有湖北网友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