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在木渎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香溪,前宅后园,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吴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故邑人将冯在木渎下塘的故宅称为榜眼府第。
自山塘街走至虹桥,向南行,过两个路口。
过西安桥,看到地上竖着一个硕大的椭圆形界碑,头上一块牌子标着榜眼府第,左拐进入巷子。
一座硕大的宅子便映入了眼帘……
宅子门前还有照壁,确实很浮夸。
显志堂。
显志堂牌匾白底黑字,古朴凝重,为冯桂芬自题堂名。屏门正中一幅元人盛懋的山水中堂秋舸清啸图,图侧联曰:“涧流浚多生我禾稼,泽皋之上来观柘桑”由冯桂芬自撰并书。
门头上书“心系桑梓”。
颇有特色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为清人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绘,描绘了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原作中,木渎占了全卷的三分之二。
旅加华人书画家周士心美术馆,坐落在芙蓉楼处。
向内,豁然开朗,园中景致疏密有致,让人赏心悦目。
回望芙蓉楼。
榭前地面有用鹅卵石和瓷砖拼成八卦图样。做工极工整。
荷花池,满塘残叶。欧式的喷水池业已破旧。
绕过荷花池,登上望山亭。老松遒劲,古木参天。
所谓“望山”,望的是远处的灵岩山。
后花园,也少不了弯弯曲曲的长桥。
荷花早就谢了,茶花却开得正盛。
女书房题匾“怀铅提椠”。怀,怀藏;铅,铅粉;提,手拿;椠:书写用的木片。意即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西京杂记》卷三:“杨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本建筑楼下为花篮厅。花篮厅为冯宅木刻之精华所在,其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堂中步柱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步柱,短柱高高挂在草搁梁上,短柱上雕花篮美化,故称为花篮厅。
女书房门前小院。
校邠庐。邠,通“彬”,形容有文采。冯桂芬有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校邠庐由此得名。此为冯桂芬书房,曲船篷轩,贡式回顶和茶壶档轩三轩连缀,结构组合同中有异,浑为一体。两侧有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 ”,概括了知识分子在官场上的心酸无奈。
冯桂芬移居木渎带来一万多册藏书安放于此书楼。尤以 《三国志》、前后《汉书》手稿为著,分别盖有“校邠庐”、“独善真善之斋”的藏书朱钤,虽因战乱几经转辗,藏书却散佚不多。
校邠庐前,鹅卵石和灰砖间隔错落,以三角形和六边形拼成花纹地面,有着浓郁的西式风范。盆景给灰白主色调的小院带来了一抹亮色。
走出榜眼府第,再过虹桥,桥下香溪静静流淌,两侧古民居虽未有深宅大院之气派,却也婷婷袅袅,各有风范。
卖菜的阿姨占据了小路的两侧。此地人声鼎沸,生活气息远较隔壁风景区浓重。贩夫走卒,吴侬软语,外地口音,热闹非凡,相安无事。
近黄昏,人渐少。
返程国道45分钟,堵车15分钟。
翻看iPhone,在虹饮山房后花园,随意的一张HDR,却有出人意料的惊艳效果。
Pingback: 评《岭南园林及中国古代园林》 – 竹炉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