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村,是东山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位于东山以西,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同西山遥遥相望。古村成于南宋,至明代,因正德年间(1506-1521年)出了宰相王鏊而兴盛。王鏊曾连中解元、会元、探花。作为门人的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现保存明清古建筑三十多幢。
到东山怎可不去陆巷?虽然门票不便宜,好歹是5A景区。
走入古村,迎面而来是寒谷渡。“寒谷”二字源于寒谷山。
老宅子,还保持着多年前的样子。一只猫咪,坐在客堂间梳理着毛发,陪伴着桌子边的老人。
这座根雕了不得。
老街两旁的老人们,探出头来看着来客。
副食品商店,在大城市里已消亡的名称。
门票包括王家的几处宅邸。首先是怀德堂,是王鏊后人的宅子,因感恩先祖厚德庇佑,故名。清道光二年重修,又名“觉庐”。
现在的主人买下这处古宅后,将其做成了一个古玩店。
揖峰,系借宋米蒂拜石、爱石成瘾至癫之典故,又取宋理学大家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句意。
这处宅子,最精彩的地方是它的后园,园子虽然方寸之间,但奇石假山、壁造佛像、小桥流水,处处惊艳。
门锁后是怀德堂住楼,楼外是石雕园一座,以“瑞芝朵云峰”为胜,是宋花石纲遗物。
回望假山,叠石有雕。
店主真是收集了不少石头……
转至一旁丹凤楼,据传是园主斥资自山塘街移建至此。真是费心了!
楼前有一个很小的院子。
木床、木桌,雕梁画栋。
奇石形似望月。
怀德堂是我今天,不,可以说这几年来最喜欢的三座园子之一了!另外可与其比肩的二处,分别是同里退思园、震泽锄经园。
恋恋不舍走出怀德堂,迎面而来是三座高大的呈品字形排列的复刻牌楼,名“三元牌楼”,分别雕有“解元”、“会元”、“探花”三字,用以纪念宰相王鏊。解元,科举乡试第一名,相当于省、市考第一名;会元,科举会试第一名,相当于全国统考第一名;探花,科举殿试第三名,相当于中央部委公务员面试第三名。所以,王鏊的学术水平是挺高的。
接下来参观怀古堂,亦称“粒园”。
门口的罗汉雕塑活灵活现。
后楼,名“桂林轩”,缘于前楼前广种桂花。上下俱为茶室,上可远观王鏊故居与三元牌楼,下有镇堂之宝九蟒屏风,据说原位于王鏊座位的后面。
不大的园子里有座四角亭。
还有今人建造的茶座。虽然是今人作品,但毫不违和,三五好友躲到这里喝一杯,想必是极美的。
转到怀古堂,有聚伈厅,即正厅。“伈”字有恐惧的意思,这块匾不明所以。
彩绘铜瓶和瓜果玉雕很不错。
前院门楣上雕有“取静品茗”四字。白墙上有太湖山水图。
前院一口盘龙三足铜缸看着很有年代感,而且依旧很新,不知真假。
一侧还有一尊雕刻精致的水月观音石像。
出怀古堂,往遂高堂。
苏州藏书石刻艺术馆前,满身大汗的老者摘下草帽,与正在喝茶的老者大声说着话。
“邮局”二字看着是今人所写,但这座房屋想必曾是真的邮局。
遂高堂隐蔽在枇杷树后,堂前一位老者正在推三轮车。
一进是遂高堂。
二进是一栋二层木楼,目前用作洞庭商帮陈列馆,有当年洞庭湖(东太湖)商帮的介绍与一些留存至今的木箱。
边墙利用了牌坊的一根柱子。
三进是大厅。
所谓大厅,即旧时前商后宅的布局,用作经商。
前院照壁下一溜儿大缸。
一块肉色奇石放在了大厅旁的侧室,看样子如同虎踞。
对面一块则像是鹿角,在奇石上确也刻有一个“鹿”字。
遂高堂的看门阿姨很友善的提醒说从前厅出口可以直接前往宰相府第——惠和堂。
惠和堂高大的门楼上并没有任何字。
《重建惠和堂记》,2013年7月陆巷社区博物馆刻。这石材质量不行啊,才八年字迹就已经看不太清了。
一只小狗,探头探脑的进了门。
宅子前是个L形结构,让宾客不至于从大门一眼看到宅的内部。
进宅,一尊塑像矗立在门厅(轿厅)——前是门厅后是轿厅,相当节约用地。
一辆马车、一顶轿子,分别陈列在门厅两侧。
轿厅后侧种了四棵水塔花,翠绿欲滴。
第二进是大厅,是园主接见外宾之处。
所谓大厅即惠和堂本体。
建筑虽然挺简朴,但牛逼在两块匾啊。这光绪甲申年陈宝琛题写的“探花及第”是说王鏊了,但同治十三年苏州籍状元、后为溥仪帝师的陆润庠题写的“状元及第”是说谁呢?原来是王鏊的八世孙王世琛,中了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三进是前住楼。一位管理员老阿姨非常仔细的擦试着前住楼的门板,擦得真是一尘不染、闪闪放光。她还不忘提醒拍照的我小心石砖上青苔滑腻。这么仔细又暖心的阿姨真是很久没遇见过了!
两侧木墙上有蒋湾村仁寿堂九庄山人在八十一岁时用楷、草、隶、行四种不同字体抄写的王鏊《登莫厘峰记》。中间是题字及江山秋霁图画作。
第四进为后楼,是女眷居所。在这里诞生了2名状元、1名探花、12名进士,以及许多当代教授、院士,如王淑贞、王守竟等。
隔壁侧室是饭间,为女眷吃饭处。保存得如此完好确实很难得。
让我侧目的是墙上厚重的板窗,别具古代风格。
深宅大院,便是这个意思。
到后花园一瞧,宰相府第毕竟不一般。
地面上卵石铺成大十字,或说为今人所造。我倒觉得很有可能是民国时信仰基督教者所为,就如同南浔刘氏梯号一样的“前中后洋”。
亭台楼阁,虽不精致,但也可畅享人生。
从湖光阁一路返回,走西路,有后楼。
后楼前的水缸里,一汪清水漂着几朵浮萍。讲真,我从未在任何古宅里见过如此清澈的缸子,刚才遇见的暖心阿姨肯定是功臣。忍不住拍一下。
往前是书楼。
书香门第,自然是有家训。读一读,不无裨益。
《五元会图》,应是指这宅子出的各“元”了。
书楼西侧偏房,是当时堂主办私塾的地方。
私塾一侧耳室,是先生教书之余休息之处(想起了绍兴三味书屋寿镜吾教书之处)。设计得很人性,地上还有通风口呢。
书楼前照壁上曾有精美的枇杷浮雕,可惜岁月流逝,已经面目全非了。
西花园,是堂主与乡绅见面后游玩畅谈之处。这样有效避免了谈完事没处休闲的尴尬。
花厅,一名“笑鸿草庐”,则是堂主与乡绅聚会宴饮之所。一般都是在花厅旁的正厅谈完事,就到这里来宴饮一番,真是方便。据说,唐伯虎曾与秋香的原型王鏊长女王静如初见于此。
出了花厅,就折到轿厅,出门去也。
只剩了窄巷里的粹和堂没有去。巷子幽深,散发着一股深宅的气味。
高大的惠和堂粉墙,当年是多气派。有些地方能看到曾经开过窗。
还有些地方矗立着泰山石。这块上写着的字还真不认识,查了一下是“捽”的异体字,“抓”的意思,念zuó。
粹和堂就在这巷子里。
门楼看着就很气派。可惜正在整修,所以只能遗憾的走出来了。
时间不早了,顺着巷子往出口走。夕阳照在古往今来的屋上,很美!
绕了勺形的圈儿,走回到“勺柄”路上。不久回到寒谷渡口。游船没人掌舵,也就只能当个摆设。
对面菜园子里老人正在浇水。
池子整修得不错。风水宝地。
古代人便是从太湖摇船到池中,再绕到寒谷渡口。绕个弯儿有效避免了风浪。
大部分村民如今住在了村南边的新宅里。
当地政府给修了个居民公园,这里的乡民真是太幸福了。
连党建工作都筹划好了,非常方便。
从出口出去,看到墙上写了一行字:当地居民进出免费。
乃叹怎不为陆巷人!
哇~你的图床好厉害啊。那么高清显示的还那么快,可否赐教一番?
@大魏阿里云
喜欢后花园。
另外,家训好像看不清,哪能看到具体文字啊?
@苏三州有的,但我不想抄了。写的挺有文采的。主要都是父子妻女兄弟姐妹之类。
看你的图上都在主机上,得多大的空间啊。那座佛像有点怪怪的,居然只有半身像。
@土木坛子不是主机,你仔细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