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在重博一楼临展厅很幸运的看到了《失落的文明:安第斯文明特展》,非常过瘾!
这个特展其实几个星期前做出行攻略预约重庆博物馆参观时就已经瞥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规模展出。自 2019 年 9 月以来,安第斯文明特展已先后在山西和天津展出,重庆为国内巡展第三站。今天如约看到,很是喜出望外,相当于免了上万元机票钱,欣赏到了秘鲁十一个国家级博物馆空运来的精品。
安第斯文明曾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古文明,是传说中的“黄金国”。作为唯一一个南半球文明,该文明却从未在历史上留下过文字,使得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未解之谜。
开始了解安第斯文明,其实还要从儿时看的漫画集《丁丁历险记》说起,其中有两本埃尔热的巅峰之作,叫《“破耳朵”的故事》和《七个水晶球》,很用心的绘制了安第斯文明的最终继任者印加帝国的盛况,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展厅布置大方。

秘鲁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大约 1.5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在冰河时期从亚洲穿越白令海峡迁徙而来。
下图是安第斯文明与同时期中华文明对比图轴,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安第斯文明发展的轨迹。

曼奇文化、查文文化、库比斯尼克文化
前 6000 年-前 1500 年,安第斯人在学会如何制作陶器之前就开始修建广场、平台、房基等,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多孔陶器晚期。美洲最早的陶器来自前 4400-前 3700 年的南美洲西北部,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在多孔陶器晚期,安第斯地区厚实的土坯平台上建起了带有大规模公共祭祀场所的村落。虽然缺乏一个权力中心来按照总体规划监管建筑,但是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过上了农耕生活,并且开始用染色棉纱制造纺织品。考古发现有带有美洲豹、秃鹫、双头蛇和其他复杂动物图案的棉布残片。


前 3000 年-前 1500 年左右,安第斯山地区出现了查文文化。查文文化最为著名的遗址是位于秘鲁高原北部的查文·德万塔尔遗址,“查文文化”这个词也是因遗址而得名。查文文化的彩陶、石雕富有特色。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神庙围墙上,有许多用石榫固定的石雕。这些石雕除了能够反映美洲先民们的艺术成就之外,还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栖息于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地区的美洲虎,是一种像巫师一样的生物,可以联系自然和超自然力量。而神庙围墙上的雕像体现出来的,正是祭司在试图联系人间与神界时,从凡人变成美洲虎的四个阶段:
- 祭司脸上开始长出皱纹
- 眼球突出,面部表情也发生了变化
- 长出长长的獠牙,明显具有了虎的特征
- 变形过程完成


安第斯冶金工业可以追溯到前 2000 至前 1000 年的早期。这块金箔体型较大,体现了当时的人对凸纹雕刻(压花)技术的掌握。纹饰表现了三个超自然生物的形象,中间站着一个类似人的生物,是权力和神圣符号的集合。这件展品可能是某个宗教领袖王冠的部件。


这件海螺小号,在克丘亚语中被称为“普突突号”,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是出土地点二十件海螺中最复杂的一件,通体装饰高浮雕纹饰。





前 1500-前 500 年的库比斯尼克文化是秘鲁北海岸北部的一个早期文化,是在卡拉尔文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其在建筑、石雕方面有卓越表现,如:U 字形大型纪念性建筑物,修建在两层高平台上的成组彩绘廊柱,平台侧面土坯上的彩塑浮雕图案等。






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切文化
在查文文化影响下,先后形成几大区域,如帕拉卡斯文化(前 900 年-100 年)和纳斯卡文化(前 100 年-700 年)。当一世纪中华文明处于东汉之时,莫切文化出现了(100-800 年)。这个族群利用安迪斯山的河流修建灌溉水渠获得耕地,为获取手工业原材料而建立起贸易网络,为表达宗教信仰而建造起巨大的砖石建筑,制作出工艺独特的陶器、黄金、铜和白银饰品。

神奇的是这些制作于两千年前的器物竟然依旧浓墨重彩、熠熠生辉,仿佛刚刚完成一样。

帕拉卡斯庞乔,是一种在中央为头部开了一条缝隙的斗篷。这种斗篷往往是裹尸布的一部分。

纳斯卡文化被称为“沙漠中绽放的花蕾”,因其所在区域气候异常干燥,水资源和耕地极度匮乏,许多器物上的图案都描绘了当时人们挑战自然的风姿。

下面几个瓶子的图案真是太卡哇伊了。





这把羽毛扇确定不是刚刚做出来的复制品吗?栩栩如生到不敢相信……扇子羽毛来自金刚鹦鹉。

纳斯卡文化最大的未解之谜应该就是纳斯卡地画了。








尖牙神首的木薯型容器制作相当有创意,这种创意应该是磕了药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看到这尊木雕像的一刹那,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面对着丁丁历险记里的“破耳朵”的真实版……


在一个玻璃柜中,集中展示了莫切文化的陶瓶。里面有三件展品相当少儿不宜。

居中 C 位一件陶瓶很吸引眼球。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件显而易见主题的陶瓶,展板名叫“面带微笑的男子形制瓶”。看到这里,我不怀好意的微笑了……写展板的这位同志,你脑中其实是“面带淫笑的男子形制瓶”?
遮遮掩掩惹人厌,还是我来正确标注这件展品吧!

下面这件,展板名异常直接的写“夫妻怀抱婴儿交媾形制瓶”。这比山西博物馆展出时遮遮掩掩只写“陶瓶”两个字的不专业态度好多了!

第三件可能是专用器具,演示了妇女在稳婆和接生婆帮助下分娩的场景。

以上三件与性有关的器具,虽然很直白,但观众仍然抱着很严肃的态度在观看(误)……我看到两位高中生小妹妹看得煞是仔细,笑意盈盈。
旁边几件器具则有些鬼怪的气氛。





































安第斯山区的金匠很早就已经掌握了熔模铸造雕刻、焊接、覆镀和镶嵌等基本的冶金技术。大多数精致的黄金制品都是用金块或者金铜合金捶打成金片后制成。下面的黄金响铃是“武士祭祀”墓出土的,中间有一个令人生畏的神灵,是一只人格化的蜘蛛。




文明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迪亚瓦纳科文化、加伊纳索文化
八世纪起,武力征服成为扩张的主要手段,北部沿海政治势力逐渐衰弱,南部沿海陷入了多个文化并存和政治混乱的局面。迪亚瓦纳科人在的的喀喀湖流域积极传播自己的宗教,并在太平洋沿岸的莫克瓜谷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






下面展示了迪亚瓦纳科文化中特别的一种平底瓶——“凯罗(kero)”。它是一种敞口杯,主要用于祭祀仪式,外侧有人头或蛇、虎、鹰、驼等动物的浅浮雕图案,以少许黑、白、灰或红颜料衬托浅棕色基调。后世印加人采用这种造型用木头制作的祭祀器皿也叫凯罗。




图真棒,去现场都不一定能看得这么清楚。
高浮雕黑瓶这件,很像商的青铜器,不过更圆润。
@一介大叔嗯。我感觉不少器皿都有夏商的影子,只是没敢写。
安第斯文明,也很神奇,世界太深奥了,像个隧道,值得我们去穿越。
@wys 是的,中华文明并不是孤立的。
这个展览真是太棒了,拍的也好,贝壳小号黑瓶 有青铜文化的影子
@木瓜园确实幸运。不知下一站哪里,推荐一看。
@S̆̈我的下一站是兰州,😄 您我就不敢推荐了
@木瓜园误解了,我意思是安第斯文明展是个巡展,如果到你们那里附近推荐你去现场观看。
兰州不错呀,我也没去过,有料要发。😁
安第斯文明的动物图案都好萌,放在扁平化设计盛行的今天,竟然都不过时
@狡猾的小猫咪是啊,流行元素就是反复迭代加循环往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