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山,为大足县北山古名,高545.5米,距大足县龙岗镇约1.5公里。此处,有大足石刻另一重要的石窟造像群大足北山摩岩造像。造像始刻于唐景福元年(892年),至南宋绍兴年(1162年)结束,历时约二百七十年,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雕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北山与宝顶山区别在于北山有部分唐代造像。
从宝顶山开至龙岗山,司机只用了十分钟,大约是景区下午五点就要关门了吧!好在时间尚有一个小时,足以走上一圈。
酷暑之中,看到上山步道我是崩溃的,但想到马上就能看到华美精妙且游客罕至的北山石刻,又是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处景点,那便是咬了牙也要往上走啊。
与宝顶山不同的是,北山摩岩造像所有石刻都用中式建筑保护了起来,顺便也帮助游客避免了风吹日晒之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的韦君靖碑。它记载了北山石刻最初的建造者韦君靖。
碑文分上下两部左行竖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满行为30字,计1440字,字径3.5厘米;下部101行,计2866字,字径2厘米,序署145名节级将校名衔。
碑不题名,首、次行署韦君靖累衔:“金紫光绿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洲诸军事守昌洲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史称“韦军靖碑”。
碑文记述:乾符之际黄巢起义,唐僖宗逃避成都,蜀中藩镇征战,“四海波腾,三川沸腾”的晚唐局势。时任昌州昌元县(今荣昌)令的韦君靖,趁势“合集义军”,雄据昌州。继而蜀中发生著名“三川”之战——涪州韩秀升起义、西川陈敬瑄征讨东川杨师立、王建讨伐陈敬瑄,韦君靖无役不从,由是步步荣升为静南军使,成为统领四州虎视川东的封建领主。在王建夺取西川虎视东川的形势下,韦君靖为求自保,又“维龙岗山(即今北山)建永昌寨”,周围二十八里,筑城墙二千余间,建敌楼一百余所,粮贮十年,兵屯数万。至今是山沿崖寨墙遗迹犹存,尚可窥得唐寨雄风。
韦君靖巩固城栅的同时,为求神灵庇祐,“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现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舍回禄俸,以建浮图,聆钟磬于朝昏,喧赞呗于远近。韦君靖此举,开创了北山佛湾摩崖造像之先河。
此碑记载韦君靖建永昌塞开凿北山石窟,并录唐川中几次重大战役及节级将校编制称谓等史事,可补史之缺载,纠史之讹误,故此碑史料价值极高,是大足现存唯一的唐碑。
大足石刻韦君靖碑. (2020-06-29).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足石刻韦君靖碑/7307138
韦君靖像,用了唐末文官之造型。
毗沙门天王龛,刻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正壁刻毗沙门天王,头戴大鹏冠,饰牛角型项光,身着甲胄,脚踏二夜叉,身躯壮硕,怒目圆睁。左右壁刻力士、侍从等像。
千手观音龛,刻于唐景福元年(892年)至乾宁二年(895年)。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
千手观音手中流出琼浆玉液,布施给蹲坐在侧的信众。
释迦说法龛,刻于唐景福元年(892年)至乾宁二年(895年)。正壁刻释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二菩萨像端庄丰满,薄衣贴体,颇具盛唐遗风。
千手观音龛、释迦说法龛等石壁后方,有千佛龛。一些佛像已损毁,但仍旧留下不少完好的造像。
三世佛龛,唐光化二年(899年)。龛正中刻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左右壁刻文殊、普贤及天龙八部等。造像端庄典雅,刻工精致凝练。
出现了我朝太祖的一段论述《新民主主义论》,底下坐着四个去头的佛像,估计是文革时红卫兵放在这里象征牛鬼蛇神的。如今,这些也一起成了文物。
到这里结束了南段的参观。出门望见孝经亭,走走山路晒晒太阳也不错啊。🤪
北段也在中式建筑的保护下。北段的摩岩造像晚于南段,但规模远胜,且精品更多。
古文孝经碑,是房屋造型的摩岩石刻,刻于南宋孝宗年(1163-1189年)。《孝经》自汉有古文,今有两种版本,壁刻乃二十二章之古文本,被誉为“寰宇间仅此一刻”的孤品。
古文孝经碑正中,有一通赵懿简公神道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原立于陕西周至墓地,由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撰文,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写并篆额,此为赵氏后裔复刻,为流传至今的珍品。
可惜由于清末贩卖碑帖商人马瞎子的蓄意破坏,如今碑刻大量字迹已损毁。
一些佛龛没有名字,只得以数字记载。
有些佛龛造在高处,因此工匠抹去了前人的刻像,凿出险峻的阶梯方便祭拜。
一大堆没有名字的佛龛过后,出现了一尊诃利谛母龛,刻于宋代。龛内刻诃利谛母、侍者和童子像等十三身。诃利谛母育有五百子,却窃人子为食,后经佛陀感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守护神,民间俗称鬼子母。
这里又出现了一块全国文保碑,与南段的文保碑如出一辙,也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就不贴上来了。
数珠手观音龛,刻于南宋绍兴年(1131-1162年)。观音肘悬飘带,裙带清扬,有“吴带当风”之感;两手交于腹前,俯首含颦,神情妩媚,俗称“媚态观音”,是宋代石刻精品。
摩利支天女龛,刻于宋代。龛正壁刻摩利支天女,左右壁刻八大护法金刚。摩利支天女作三头八臂,手持诸般兵器,立于战车之上,为佛教之护法神。另外,摩利支天女就是我们熟悉的哪吒的密宗渊源。
水月观音窟,刻于南宋绍兴年(1131-1162年)。正壁观音遍体的璎珞珠串繁简疏密有致;左侧善财立像长眉隆颊,满面皱纹,长髯挂腮;左右壁四大金刚粗犷豪放。
在上篇《大足石刻博物馆》一文中提到:北山佛湾第136号转轮经藏窟,亦俗称心神车窟。其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构思巧妙周密,整体安排和谐,对比强烈,保存完好。
今天是佛祖显灵的一天!原本此窟为铁栅封闭,看到一群人走过来拍照,我便随口说了一句,拍照不要开闪光灯!谁知这是来自某个自媒体的摄制组,大概是不好意思吧,管理人员便说佛祖保佑你,邀请我们一起进去了!
此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年),作者为河南颍川(今禹县)人胥安,是宋代石刻之代表,堪称北山石刻“镇山之宝”,曾被作家韩素音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所谓“转轮经藏”,系佛教法器,为南朝萧梁时傅弘首创,其形制是在大窟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巨柱如小屋,中有轴可旋转,内置经典,谓之“转轮经藏”。后又在八面柱上各刻一龙,以示天龙八部中的龙众护法之意。
转轮经藏窟内的转轮经藏由地及顶,立于窟之中央,虽有轴但不能转动,形似八面中心柱,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部为八面实心露盘。其上浅浮雕天宫楼阁,舍利宝塔,缭绕祥云,氤氲瑞气。中部高1.29米,为八条圆雕石柱。每条石柱分别置于下部的八面露盘角上。柱上刻有龙或祥云,龙头向下,祥云中现女像双手拱揖或持物。八龙柱间被接空,有利窟内采光。
下部高1.78米。柱基为须弥山,山上刻一蟠龙,鳞甲森然,绕山一周后首尾覆于山之正面,作戏珠状。龙上方为八面形露盘。每面露盘上浮雕顽童众多,或互相嬉戏,或扶栏跨越。
转轮经藏窟内雕像镌于东、南、北三面壁上,东壁刻一佛二僧二菩萨,南、北壁对称各凿三组造像,结构严谨,既有整体感,又相对独立。
北壁刻有日月观音像和普贤菩萨像。日月观音像被誉为东方的唯美之神,其趺坐莲座上,身具六手,上两手托日、月,后两手执长柄龙头斧与长剑,前两手捧钵及持杨柳枝,面庞丰满,秀盾垂目,雍容华贵。普贤菩萨则头戴方形花冠,肩披帛带,胸缀璎珞;左手抚膝,右手持如意,趺坐于大象背负的莲座上;其面像清秀,体朝前倾,目光下视,双唇轻翁,嘴角微收,指如玉笋;莲座下的大象温顺而立,头略回盼;象左立一象奴,体魄健壮,豺眼圆睁,旷悍剽武,骄蛮强悍。
南壁对称刻有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像。
文殊菩萨,跏跌而坐,脸庞方正,颈项稍短,手指圆润,肩平而宽,双目平视,手握经卷,似专注凝思,颇具学者风度,给人以智慧深邃,精力充沛而又略带自负的神态。其座下有一青狮,怒目切齿,作狂吼状。狮右立一顶盔贯甲,飘长髯,足蹬靴的狮奴。
玉印观音,头戴高花冠,着褒衣傅带式天衣,颈下、胸前缨珞珠串繁饰,左手举印,右手抚膝,趺坐于金刚座上。
以上文殊菩萨、日月观音、普贤菩萨像,在刚才去的大足石刻博物馆中有复刻品。
大足石刻博物馆菩萨、观音像复刻品
窟内还有释迦佛像。释迦佛趺坐于莲台上,双手作说法印,神情庄严静穆。头顶上方发出毫光二道,经窟顶绕四圈达于窟口。左右两侧分别胁侍憨厚稳重的迦叶,博闻强记的阿难以及右手持杨柳、左手提净瓶的净瓶观音和手持莲花的大势至菩萨。
北壁日月观音像外侧,还有数珠手观音、金刚像。
还未更仔细的拍摄,就被工作人员请了出去……临走前顺手用手机超广角拍了几张,发色略奇怪。如果带了超广角相机镜头就更完美了。
维摩诘经变相,刻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刻像27尊,原作为宋代著名画家石恪,后由李大郞等摹刻于此。壁左坐维摩诘居士,右坐文殊菩萨,表现两人辩法时的场面。不过可惜的是,石像去哪啦?此处应奏歌曲《空空》……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刻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
孔雀明王窟,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两壁遍刻千佛,相当震撼!
五百罗汉窟,刻于北宋宣和年(1119-1125年)。窟正壁刻一佛二菩萨,左右壁刻五百罗汉,中心立明“西域禅师坐化塔”。
弥勒下生经变相,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壁刻弥勒坐像,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
泗州大圣龛,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龛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像。泗州和尚,是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师的别称,曾在泗州临淮县建造寺院,故名。中宗时迎入长安,景龙四年卒,归葬临淮。将泗州和尚作为圣僧的崇拜,是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重要象征。
还剩下不多的一些佛龛等待拍摄。这里的佛像都没看板了,幸好有语音解说,不至于看得云里雾里。
观音变相窟,刻于宋。窟正中刻一位坐式观音,头戴宝冠,下着短裙,左手撑台,右手扶膝,游戏坐于方台上。左右侧壁各立六尊观音,为观音的化身像。其衣饰反映了宋代注重内在的审美观。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刻于唐末。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刻“净土”盛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
观音地藏龛,刻于五代(907-960年)。刻像48尊,正壁并立观音、地藏,左右壁祥云内浮雕十王、两司,造像面如唐貌,身似宋刻,恰如由唐至宋的过渡。
药师净土变相龛281窟,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龛左刻陀罗尼经幢,右刻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形制特别。
282窟虽没有解说,但据观察应该也是药师净土变相龛。
再往后还有些粗糙的后期作品,就偷懒不拍了。
最后,算上下面这块,是今天看到的第三通北山摩岩全国文保碑了。
出石刻大门,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下山去,看门人在身后缓缓关上了院门。
夕阳中,一汪池水碧绿,几朵荷花盛开。
此为此次大足石刻行之完结。
本欲将手机内傍晚回渝所摄、翌日回锡随拍等一并附录,懈怠忽生,就此停笔。
好壮观
可怜我这个到过大足没看大足石刻的人,阅读完这篇也算到此一游了
@木瓜园确实遗憾。不过我大热天走得也是接近崩溃,最后的圣寿寺和莲池也是来不及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