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纸云烟

无锡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除了相对“常见”的唐寅、文徵明、董其昌等人作品外,还有杨凝式《韭花帖卷》、倪瓒《苔痕树影图轴》、赵孟頫《临兰亭序》及朱元璋《行书手谕卷》等等稀世珍品。

拓《真赏斋贴》火前本,成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无锡收藏家、太学生华夏(字中甫)将其“真赏斋”中收藏的魏晋法帖请挚友文徵明、文彭父子钩摹,由名刻手章简甫刻石。刻石后墨拓成帖。《真赏斋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魏锺繇《荐季直表》,中卷是晋王羲之《袁生帖》,下卷是唐王方庆《万岁通天帖》。并刻岳珂、张雨、陆行直、郑元、袁泰、李应祯、吴宽等跋。每卷文徵明撰跋,末有文彭跋。帖刻不久遭火而毁,复刻稍逊,故有“火前本”与“火后本”分别。火前本、火后本的显著区别是火前本的袁泰跋第十行与第十一行刻时颠倒位置,重刻时纠正过来。火后帖石归金坛王肯堂氏,并入《郁冈斋帖》。清代高士奇说:“摹入真赏斋帖者,以火前刻本较之,毫发不爽”。这因为前后两刻本俱精,实及一人摹勒所刻,但火前本极少,为世人所重。

[明] 拓《真赏斋贴》火前本
[明] 拓《真赏斋贴》火前本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纵24.5厘米,横65.5厘米,总长达1030厘米,为馆藏珍宝之一。原为无锡籍书画家、收藏家周怀民所藏,后捐赠无锡博物院。据说,目前世间存有十二个赵孟頫临帖的版本,无锡博物院馆藏这件有多名大家背书,真实性是较高的,当然像存于苏博和国博的可能也是真迹。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

《行书临兰亭序卷》卷首。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局部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局部

《行书临兰亭序卷》卷尾。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局部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局部

书法后隔水处有三段跋文,第一段跋文内容如下:

此卷松雪晚年筆力精神,清勁飄逸,擬之壽以不如出幾手。古人雲:筆隨人老,斯言也豈欺我哉。成化十六年庚子六月大熱,偶觀此卷揮汗書之。

其中夹杂着两行残句:

仿松雪書幾三十年,未能入室,懊恼,法必見多,则進得眼入心,乃應之於手也。

钤“赤松山农”、“元玉”、“金氏元玉”三印,未署款。

“元玉”为明代书画家金琮之字,其自号“赤松山农”,金陵人,生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卒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临摹赵孟頫书法三十余年,与赵氏笔迹极其类似,后人常将其书法作品抠去落款伪托孟頫原作。

看跋文口气,金琮临摹的应是赵孟頫原作,否则何苦叹气说自己临不像呢?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跋文
[元]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跋文

赵孟頫行书旁,展示了王铎《草书自书诗卷》。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清] 王铎草书自书诗卷
[清] 王铎草书自书诗卷
[清] 王铎草书自书诗卷局部
[清] 王铎草书自书诗卷局部

较中间展柜陈列着无锡博物院镇馆之宝——杨凝式《韭花帖卷》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太子太傅。杨凝式在中国书法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贴》。

为什么说是镇馆之宝呢?因为杨凝式传世之作只有三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夏热帖》和《神仙起居法帖》,以及《韭花帖》。

无锡博物院这本《韭花帖》经鉴定,是清宫内府本,也就是清朝皇帝及内阁大臣亲自鉴定并一致认可和收藏于大内的版本。当年徐邦达和谢稚柳两位书画鉴定的顶级专家,也对无锡这本《韭花帖》清宫内府本的身份持有统一意见。清宫内府收藏的历代书法作品浩若烟海,而《韭花帖》地位超然——它被公认为天下第五行书:第一为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为苏东坡的《寒食帖》;第四为王珣《伯远帖》;第五,就是杨凝式的《韭花帖》。

《韭花帖卷》卷首有乾隆八字行楷御笔:“楊少師韭花帖妙蹟”,中间正上方钤盖“乾隆御笔”朱文印一方。从这里可以看出乾隆还算是个讲原则的书法家皇帝,因为他很谨慎的用了“妙蹟”二字,而非“真蹟”。

乾隆帝御笔“楊少師韭花帖妙蹟”
乾隆帝御笔“楊少師韭花帖妙蹟”

卷正中为杨凝式《韭花帖卷》。全文:

晝寢乍興,輖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凝式狀。

《杨凝式韭花帖卷》
杨凝式《韭花帖卷》

卷内盖满名人朱印,除乾隆用大印在前隔水处题字背书外,还有例如赵孟頫的“赵子昂印”、“松雪斋图书记”、“赵氏子昂”,张宴的“张宴之印”、“端本家传”,以及乾隆的“石渠寶笈”、“乾隆鉴赏”、“乾清宫鑑藏宝”,嘉庆的“嘉庆御览之宝”,溥仪的“宣统御览之宝”、“无(舞)逸斋精鑑玺”等等,足以说明这件作品的分量。

杨凝式《韭花帖卷》跋文
杨凝式《韭花帖卷》跋文
杨凝式《韭花帖卷》跋文
杨凝式《韭花帖卷》跋文

现存于世的《韭花帖》有三个版本:一为罗振玉百爵斋旧藏,1945年于长春佚失;一为兰千山馆藏本,民国初裴景福藏,现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件即为清内府旧藏本,刻入《三希堂法贴》,现藏无锡博物院。据《锡博本杨凝式〈韭花帖〉》一文的讲述:

锡博本杨凝式《韭花帖》,字体为行书,麻纸本,纵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该书帖内容是一封信札,叙述书家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手卷的引首处有乾隆帝八字行楷:“楊少師韭花帖妙迹”,中间正上方钤盖“乾隆御笔”朱文印一方,书法正文如下:“晝寢乍興,輖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七月十一日”后有漫漶不清的“凝式”款识,具有明显的刮擦痕迹。

该作品鉴藏印章极为繁多,其中南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时期印章有:“绍兴(连珠印)”、“睿思殿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印章:“赵”(朱文长方印,两方)、“天水”、“赵子昂印”、“松雪斋图书记”、“赵氏子昂”(骑缝印,两方)、“松雪斋”。元代大德至延祜年间藏家张宴(13世纪末-14世纪初期,河北沙河人,元末鉴藏家)私印:“张宴之印”、“端本家传”。明人项元汴(1525-1590年)鉴藏印章如下:“项元汴印”、“神游心赏”、“项墨林鉴赏章”、“墨林(连珠印)”、“子京所藏”、“若水轩”、“元汴”、“檇李父印之书画记(半印)”、“天籁阁(两方)”、“项子京家珍藏”、“子孙永宝(鸟文)”、“子孙世昌(三方)”、“神品”、“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九曲篆)”、“子京之印(骑缝印)”、“宫保世家”、“平生真赏”、“向叔子”、“寄傲(骑缝印)”、“墨林子”、“子京(葫芦印)”、“子京(骑缝印)”、“神奇(连珠印,两方)”、“檇李(圆形印,两方)”、“墨林秘玩”、“退密(骑缝印)”。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藏家吴桢(17世纪前期,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字周生,明天启崇祯年间书画藏家)印章:“吴桢”、“周生”。清初四王之一王时敏(1592-1680年)及其子王掞(1644-1728年,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子)印章:“烟客(三方)”、“西田(葫芦印)”、“颛庵(骑缝印,两方)”、“王颛庵书画印”、“王掞之印”、“王掞字藻儒号颛庵又号退轩”。又乾隆帝(1711-1799年)印章如下:“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鑑藏宝”、“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此外尚有嘉庆帝(1796-1820年)“嘉庆御览之宝”印章一方,清朝逊帝溥仪(1906-1967年)印章两方:“宣统御览之宝”、“无(舞)逸斋精鑑玺”。再无锡藏家薛满生(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印玺:“知过堂”、“满生心赏”、“薛处子”、“约斋一人”、“满生审定”、“约斋”、“梁溪薛氏满生珍藏(两方)”、“满生之印(骑缝印)”、“曾藏薛处(骑缝印)”。此外,尚有一些无法确定印主或者疑伪的印章:“古玩之章(白文)”、“郑元龄氏(朱文)”、“棱严精舍(骑缝印)”、“经筵讲官(骑缝印)”、“墨妙”。

画心后是诸家题跋,依次是张宴跋文:

大德壬寅忠宣後人張宴嘗收。宣和書譜載,楊凝式正書韭花帖,商旅般渡,紹興以厚價購得之,故傳之於江南。可與參政涮(浙)西回,攜來相惠。大德八年,歲在甲辰三月初十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宴敬書。

后钤朱文印“张宴私印”。

乾隆帝跋文:

名翰留傳謝韭花,軒軒舉欲擬飛霞。馳情詎為盤餐計,乞米流風本一家。甲戌早春重展因題御筆。

后钤白文印“几暇怡情”、“退佳趣”。

再:

楊凝式書,筆跡遒放,每以欹側取態,評者稱為魯公後一人。此帖收入宣和譜中,尤膾炙人口,今閱世幾千年,紙墨完好,神采奕奕,如初落筆時,乃知古今尤物,每有丁甲護持,良非偶然。而書譜所載諸跋,如張宴、賈希朱,真迹猶存。獨董華亭容臺集中一跋,不知何時割去,致可惜也。庚午立春,勺辛盤初獻,早韭新嘗,時與興俱,一再展閱,輒志數言於尾,用寄清賞。乾隆御筆。

后钤朱文连珠印“乾”“隆”。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贾希朱跋文:

此帖元奎章閣舊蓄也,頒賜與封巨鹿王時公。元社屋時,王弟攜避通許蘆氏裏,國初希朱高祖文稿中有此題跋,决唐物無疑也。今其孫瑭與其婿崔應奎秀才始售之。聞被賜時,有蘇武牧羊圖一,玉壺印一,今止存此帖雲。正德壬申夏,通許人賈希朱記。

后钤朱文印“渫旵”。

明陈继儒(1558-1639年)跋:

楊少師韭花帖,米元章一見,得正書之變。餘與董思翁見之秀州項鑒臺齋中。今年丁醜八十,子毗攜過山中,老眼摩挲,頓覺一番明淨。陳繼儒記。

后钤朱文连珠印:“醇”“儒”。

明末徐守如(明代安徽歙县藏家,字号颇多,计有朗白、朗白父、清真居士、晋逸、若水等)题跋:

題楊少師韭花帖後

春畦雨後滋蔬甲,五代風流映韭花。八百年來誰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涪翁美譽塵埃絕,米老清評品格賒。博雅翩翩張學士,珍藏妙迹果非差。韭花燁燁動秋蔬,曆歲經霜久未枯。味壓侯鯖思學圃,氣淩奉橘欲吞吳。與顏上下名何重,並柳低昂品不孤,七百蔔年尚完美,若非神護定為芻。崇禎十七年甲申冬至日,朗白父徐守如。

后钤白文印:“守如私印”、“朗白”。

陆世韶跋文:

韭花帖膾炙舊譜,今觀真迹,風度凝遠,古法進逸,虞、歐後欲自作祖矣。楊少師故是參悟一流,卓然見其道韻蹁躚高邁,襄陽驚歎,何怪焉?餘輩得見此八百年神明物,良是大幸事。周生兄鑒藏一何多奇,時倪遁庵同在座,咀歎不能舍去。同社鏡衲韶識。

后钤白文印:“陆世韶印”,朱文印:“镜汭”。

张照(1691-1745年)跋文:

楊少師韭花帖,董香光刻入鴻堂中者也。少時曾在平湖高文恪家見之,今再入仙源,自歎凡骨如故。卷首有烟客奉常顓庵相國父子圖書,知其曾貯西廬。裝池騎縫,松雪印識宛然,不特真帖。閱七百餘年,印裱綾亦自元時到今日矣。東坡有雲,無奈天公令鬼守,又雲人生安得如汝壽,斯之謂歟。乾隆五年九月張照家識。

后钤自文印:“張照私印”。

最后一行跋文是行楷书,乃是项元汴的题识: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名賢題識,項元汴真賞。其值三百金。

后钤朱文葫芦印:“子京”,白文印:“墨林主人”。

1986年5月,中国古书画鉴定小组来无锡鉴定,傅熹年认为“这幅法书的纸质是宋纸,但系双钩旧摹本,真的作品,印章不会这么多,有点做作。引首乾隆的字是真迹”(见1986年无锡市博物馆书画鉴定目录,第99号鉴定意见,内部刊物,未刊)。《宣和书谱》、《平生壮观》、《清河书画舫》等著录,多和此本现状不合。比对《石渠宝笈初编》卷五的著录,锡博本《韭花帖》确是清内府藏本。而南宋御府的收藏印章、元人赵孟頫和张晏的几枚印玺,多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的印鉴有出入,比较可靠的印章当属明人项元汴的诸多收藏印章。如果认可该帖是明人钩摹本的说法,那么其创作上限当在入藏项氏之前,即1540-1590年的五十年。这件作品原系清宫旧藏,上个世纪20年代,溥仪将之偷盗出宫,后被无锡人薛满生获得。薛满生,名处,字满生,号文卿,其斋号曰“约斋”。薛氏早岁留学日本,喜欢书画,20世纪40年代获得《韭花帖》,1982年5月28日,《韭花帖》入藏无锡市博物馆(现无锡博物院),其流传过程大致如此。

[vangoghsmood]. (2017-04-27). 锡博本杨凝式<韭花帖>. 豆瓣. https://www.douban.com/note/617792590

虽然1986年中国古书画鉴定小组认为无锡博物院本《韭花帖》是明人钩摹本,部分印章“不完全相符”,但是其余藏本也非真呀?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罗振玉旧藏“近真”,但1945年后佚失,其《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中的珂罗版影印件是真迹的唯一存世例证;台北故宫博物院林氏藏本为假;现藏无锡博物院的这本则是明人伪作。可鄙人对傅熹年老师所说“真的作品,印章不会这么多,有点做作”不是很同意,换作傅老师你搞到这种名作回家,难道几十年里会不心痒痒戳几个印章上去?乾隆(十个章)和薛满生(九个章)就是最好的例子。

话也不多说了,不管历史真伪,无锡博物院馆藏《韭花帖》乃古人高水准之作(好歹是个清宫本啊),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万一真本灭失,摹本即是真本”。

《韭花帖》清宫本对面,放置着董其昌临的韭花帖,即董其昌《行书临韭花帖卷》

[明] 董其昌《行书临韭花帖卷》
[明] 董其昌《行书临韭花帖卷》

跋文处,董其昌引用了苏东坡对杨凝式的评语:

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然后董其昌说:

右祿東坡評語。孫過庭雲:既得平正須追險絕。書家以險絕為功,惟顏行與景度草得之。景度好題寺壁,不甚書縑素,即宣和所收亦複寥寥。蘇米皆學其書,故推重如此。

甲子春三月望後二日(chù)於海上之世□雲

看完韭花帖和临摹贴,信步走到另一镇馆之宝——朱元璋《行书手谕卷》纸本前。这可是真玩意儿,不会有争议的。释文:

吳王親筆。差人齎至軍前,教左相國徐達知會:今後就陣獲到寇軍及首目人等,不須解來,就於軍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點,都督府斷事牢內所禁張寇首目二十四名,將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龙灣。二更時分,將一隻解軍需的船拿去。隨時根捕,至龙灣發快船根趕,必是可獲。今後不必解來。朱。

作于龙凤十二年(1366)底,前楷后行草,寥寥几十笔,表现了朱元璋杀伐决断的性格。

[明] 朱元璋《行书手谕卷》
[明] 朱元璋《行书手谕卷》
[明] 朱元璋《行书手谕卷》
[明] 朱元璋《行书手谕卷》

朱元璋行书旁有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纸本行书,所用高丽贡笺较普通纸为白。纵37厘米,横488.5厘米,前后共计七十九行,题与正文内容如下:

題武夷山圖贈林納之次史少傅原韻

兩丸熠煜跳天門,風居氣馬無停轅。欲界仙都甌海裏,幔高自昔曾孫裏。神霄高外更無高,神瀵水最重得水。淩往景兮昇玄雲,拘取清微赤文叩,洞天兮搜福地。婆娑鳥迹魚蟲字,九曲棹影丹九轉。千年塵土腸為遣,雲教竹杖畫千尋。黃石陰符遺一卷,回思九陌走塵黃,埃浮名於我何有哉?漁父桃源豈再來,天公敘本深徘徊,不貪大藥化黃金。只愛清音葉素聞,取人持贈好東絹。仙山屬我開生面,布襪青鞋不用將。雲鬟霧髻長相見,有美林夫子偏冷。顧虎癡披圖選其勝,蔔藥且因之西嶺烟昇焚寶鴨,東峰日上蒼龍夾,依依蝴蝶夢中歸。所欠鹅鸞插翅飛,直是舜耕田已熟。直緣商戰兒初肥,解道仙凡途豈隔。朝凡暮聖忽複易,武夷洞口憩靈踪。紫陽祠畔荒行迹,省雨須從好雨星。積風但養摩天翮,宦路無最素作緇。學人漫看朱成碧,我袖長懷一瓣香。更期下相岩岩石。

又诗后临米芾帖五:

芾近收顧虎頭金粟坐石存神像,李伯時見,欲傾囊易也。蔣永仲作松贈曇秀。吾題雲撐雲既奇倔,怒節更堅,瘦怒為露也。

芾頓首介呈蒙教審起居,康勝魯公乞米李公必氣類况,曹子方不祈而送乎,俟一回謝。芾頓首。

司勳老兄閣下,芾頓首再拜。左丞鈞席恭審進位慶同在已探候,上賀次晴快恭惟。機政之暇,鈞體動止,萬福謹具狀陳情不備。敕賜百官午門麥餅宴恭紀。

社筵重杯舉五朝儀,衎衎千官式燕進列鼎,幾承明主賜回波,不數近臣詞。麥秋好及櫻桃,信內食能忘芹藻私為問大酺,頒謹詔何如?含哺頌光堯時

天門跌盪禦筵寬宣示來牟得歲歡,惟借宮雲成夏屋坐,依文石序周官疇風暗入瑤琴。奏鼎實將同玉粒,看從說九重勞肝食也。欣臣子遍加餐。

并云:

聖棐左相國得高麗鏡光紙,請書新詩,適有持宋拓米元章帖,見視者為臨數行,前後皆餘詩也。壬申八月廿九日奉詔祀歷代帝王廟歸邸識。其昌。

董其昌逝于1636年,享年82岁。该卷书法作于1632年,董时年78岁,属于其极晚年作品。

本幅鉴藏印章有:“文起阁印(骑缝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宣统御览之宝”、“乾隆御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酓欠如渔”、“御书房鉴藏宝”、“双白”、“一字圣棐”、“容若香红草堂书画记”、“薛满子”、“曾藏薛处”、“梁溪薛氏满生珍藏”。另外据传所用纸张上钤有朱文朱砂方印“朝鲜国王之印”,并有发丝粗细的暗款“朝鲜国王臣李倧言天启六年六月十三日”,不过鄙人找了很久没有发现。 😥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卷首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卷首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合装卷》局部

董卷一旁,有“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字极工整,仿若印刷。所谓“宋迪”款,指的是北宋画家宋迪,《宣和画谱》卷十二有载:“文臣宋迪字复古,洛阳人,道之弟。以进士擢第为郎,性嗜画好作山水”,不曾载其善书。目前学术界公认他并没有作品存世。无锡博物院收藏的“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纸本,界乌丝栏,纵29.5厘米,横992.7厘米,包首处有佚名楷书:“宋迪书华严经”。本幅和隔水处有乾隆收藏印章多枚,卷后纸有明初宋濂的题跋。1986年3至7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来锡博鉴定,一致认为“宋迪”款是后加。刘九庵认为宋濂的跋文是伪作。今人多认为该书法有北宋蔡京的楷书味道,应为南宋人作。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卷首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卷首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宋迪”款《楷书华严经六十六卷》局部

以上所展出的一些书法,已经可以闪瞎一般观众的眼了。按照荣宝斋的说法,清宫散佚书画珍若拱璧,一般收藏单位能拥有一两件就足以傲视群伦,无锡博物院作为江南地区普通的地市级博物馆,竟然拥有四件清宫散佚法书——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摹品)、宋人“宋迪”款楷书《华严经第六十六卷》(南宋仿作)、明代朱元璋《行书手谕卷》及董其昌的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卷》,且均著录于《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可说铸就了无锡古代书法庋藏的无可比拟的辉煌,怎不让其它地级市乃至省级文保单位艳羡呢?

当然,无锡博物院的珍品不止于书法,馆藏绘画也如同金星般光芒四射。

吴地风雅

董其昌《岩居图卷》,纸本水墨画,纵32.8厘米,横135.7厘米。画中,一突兀的山峰直立图中,其势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不见山路,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间。白云下面连绵山峰,丘壑丛林。近处群树成行,劲枝繁叶,树丛中隐现草舍。山峰用淡笔勾勒出轮廓,作横笔米点皴,留出大片参差空白,以示白云。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画面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润风光,体现了董其昌秀朗明润的笔墨技巧和葱郁苍茫的山水画风格。

此图卷末董其昌自署“癸丑春二月,为汪履康写《岩居图》。董玄宰”,左侧钤有朱文“董其昌”、白文“太史氏”二印。癸丑即1613年,董时年五十九岁。卷首右上有陈继儒题记,钤白文“继儒”印。此图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清内府印记,另有收藏印“孟履珍赏”、“汉阳吴氏藏书画印记”。在此图本幅及隔水、拖尾等处钤有薛处的收藏印,共计十四方,如“满生心赏”、“约斋”、“丘壑”等。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局部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局部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局部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局部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局部
[明] 董其昌《岩居图卷》局部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纸本,设色,立轴,纵161.7厘米,横74.1厘米。蓝瑛题款:

一峰道人畫法。壬午修禊日以超宗老社翁正之。西湖外史藍瑛。

“一峰道人”即为黄公望,壬午年为1642年。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

图卷上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薛满子”、“曾藏薛处”等印。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明] 蓝瑛《仿一峰山水图卷》局部

唐寅《秋林独步图轴》,纸本,水墨,纵55.2厘米,横28.1厘米,落款“藕臺唐寅爲守閒作”,印章“六如居士”,并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三希堂精鉴玺”等印。据说,唐伯虎的《秋林独步图》与发小张灵的《秋林高士图》基本上是“同题作文”,画中两位人物的形体姿态、服饰几乎相同。清太仓人陆时化在《吴越所见书画录》中写道:“梦晋(张灵)与唐六如(唐寅)、祝希哲(祝枝山)同时友善,画更高于六如,死亦更早。”

[明] 唐寅《秋林独步图轴》
[明] 唐寅《秋林独步图轴》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纸本,纵37.2厘米,横675.5厘米。在明代书法史上,祝允明(字枝山,1460-1526年)和文徵明、王宠、陈淳并称为“吴中四名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使明代的书法进入到盛期,以至于时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祝允明一生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后纵情酒色,寄情翰墨,以此畅怀。因与同郡的名士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以诗文书画友善,并称“吴中四才子”。祝氏狂草法书《唐宋词》卷原为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1902-1993年,无锡宜兴人士)旧藏,因其眷恋乡土,1980年代捐献无锡博物院。该手卷内容为祝允明抄录唐宋词四首,其文如下:

况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晝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峨眉曾有人妒。千金縱(有)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正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烟柳斷腸處。(出自南宋辛弃疾《摸鱼儿》)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憐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櫳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出自南宋秦观《踏沙行》)

乳燕雙來歸畫棟。簾影無風,花影頻移動。半醉海棠春睡重。綠鬟堆枕香雲擁。翠被雙盤金縷鳳。憶得前春,有個人人共。花裡黃鶯時一弄。日斜驚起相思夢。(出自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平林漠漠烟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伫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出自唐李白《菩萨蛮》)

卷尾祝允明自跋:

卅年前偶為韋富太史書宋詞,今夕白陽拈出相示,且欲更草書,遂從之。紙剩,補以李調。允明。

无年款和祝氏印鉴,左下方钤有明代书画家陈淳(1483-1539/1544年)藏印“陈氏道复”和“陈淳之印”白文方印二方。整个手卷亦无同时代人题跋,也未见古代书画著录,仅有清人汪恭题跋:“京兆此书深得张颠长史之超雄、素师之秀劲。悬岩坠石,惊电遗光,斯之谓欤?且为白阳山人所作,是其平生得意笔也。友石主人携以见示,玩赏竟日。因缀数语归之。乙亥小雪前一日汪恭书于毗陵栖凤寓斋。”后钤“恭”、“竹坪”朱文方印二方。

[明]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
[明]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
[明]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局部
[明]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局部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画极精致,将工笔画和山水画有机结合,让人不得不感慨谢时臣的绘画功底。谢时臣(1487-?),字思忠,号樗仙。长洲(今苏州)人,八十一岁时尚在世。工书法,长于隶书 ;擅山水。上海博物馆绘画馆也有一件他的山水画《武当霁雪图》,仔细观《武当霁雪图》局部,亦极精致,与大开大合的写意派迥然。

上博《武当霁雪图》 [2014-09-13]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卷一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卷一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卷二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卷二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卷三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卷三

由于鄙人文化水平层次不高,对细描工笔画从无抵抗力,看到如此精湛的画风便挪不动腿了。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明] 谢时臣《画陶渊明诗意图卷》局部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纸本,水墨,纵27.2厘米,横84厘米,于1528年作。整幅作品以淡墨写成,笔致工细清和;画面布局别致,书法、绘画兼备;画上绘乌丝栏,以小楷书晋代嵇康的《琴赋》,共两千余字,小楷圆润蕴藉,写得十分精到。画作提到“杨君季静能琴,吴中士友甚雅爱之,故多赋诗歌为赠……”杨君季静即琴师杨季静,唐寅《南游图卷》(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琴士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文伯仁《杨季静小像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是为杨氏所作,各卷后题跋累累。

[明]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
[明]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

文徵明也是位杰出的画师,其画中人物虽然是用蝇头小笔勾勒,但将其放大数倍后依旧栩栩如生,毫不模糊。

[明]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绘画部分
[明]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绘画部分
[明]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题字部分
[明]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题字部分

梁溪画史

镇馆之宝——倪瓒《苔痕树影图》,纸本,墨笔。倪瓒(1301-1374年),字云林,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故宅在无锡市锡山区芙蓉山。他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以纸本水墨为主,画法疏简,格调天真,笔墨幽淡,多以太湖一带山水为题,构图平远,景物极简,疏林坡岸,浅水遥岑。《苔痕树影图》绘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倪瓒七十二岁,为其卒前两年,是极晚年之作。本作是倪瓒现存世三十四幅画作之一,也是无锡地区唯一一幅倪瓒真迹。

这幅真迹能荣归故里,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不是当年大师们慧眼识珠、机缘巧合,加上时任无锡市领导当机立断、多方接洽、眼明手快,很有可能错失良机,留下永远的遗憾。

1986年6月,由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专家组成的全国书画鉴定组来到南京。9月24日,扬州市文物商店拿来一幅画面灰暗、裱纸残缺的古代山水画,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等几位专家顿时眼睛一亮,经仔细反复鉴定甄别后,一致认定是倪云林的真迹。谢稚柳随即扭头喊道:“无锡有人来吗?过来看看,赶紧回去汇报。”此前鉴定组路过无锡时,谢稚柳得知无锡本地没有一张无锡画家倪瓒的作品时,曾慨然应允帮助物色一幅。在场的无锡博物馆年轻馆员陈瑞农(后任无锡博物院院长)立即向无锡报告。

此后,无锡市文化局又请故宫博物院鉴定大师徐邦达专程赴扬州再一次鉴定,认定真迹无疑。本画是扬州市文物商店于上世纪60年代以几元钱收购而得,一直深藏库内,无人识荆,以为赝品。在得知是真迹后,起初拒绝了无锡的让售要求。几经商谈,扬州方面开出10万元的报价。以无锡市文化局当时的财力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一直关心此事的时任市长马健亲自出马,专程赶赴扬州,找到任职扬州市委的老战友商谈,最终达成一个友情价——5万元。早有准备的文化局局长杨德贤立即拿出5万元的转账支票,小心翼翼将画作捧回无锡。至此,倪云林真迹荣归故里,弥补了无锡人长久以来的缺憾。由于此画已历600余年,蓬头垢面,裱纸残破,陈瑞农奉命将画送至北京故宫博物院请高手重新揭裱,使之面貌一新,并依据作品题款内容最终命名为《苔痕树影图》。

若不为杨凝式帖而来,则必须为此画留步。画中倪瓒以楷书自题云:

石澗苔痕雨過,竹蔭樹影雲深。聞道安素齋中,能容狂客孤吟。十一月五日餘遇牧軒於吳門客邸求贈安素齋高士並賦。壬子倪瓚。

[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
[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

画作左下角有个“囧”章。瞬间出戏,想起了九年前去颐和园拍的“囧”字……

颐和园的“囧”字 [2009-09-05]
[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局部
[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局部

沈周《虎丘恋别图轴》,纸本,水墨,纵70厘米,横27.2厘米,款署“弘治甲寅三月,友生沈周”。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一生不应科举。工书法,能诗文,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此图作于六十八岁,为典型的“粗沈”风格,构图疏简,皴擦无多,笔墨精简,点苔散散落落,恰到好处,表现出高超的技巧。

[明] 沈周《虎丘恋别图轴》
[明] 沈周《虎丘恋别图轴》

()《枯木竹石图轴》,纸本,水墨。王绂为明初无锡籍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明] 王绂《枯木竹石图轴》
[明] 王绂《枯木竹石图轴》

王问《孤屿鼓棹图轴》,绢本,设色。王问(1497-1576年),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后弃官归家。书法类米芾,又似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诗作萧闲疏放,冲然自得,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等。隐居后在宝界山房(又称湖山草堂)的时间最长,三十年不履城市。嘉靖三十三年曾同秦翰、顾可久、华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结诗社于其间。明万历四年(1576年)逝世,终年79岁。

[明] 王问《孤屿鼓棹图轴》
[明] 王问《孤屿鼓棹图轴》

安绍芳《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轴》,纸本,水墨。安绍芳(1548-1605年),字茂(懋)卿,号砚亭居士,江苏无锡人。少敏慧,好韵语,能诗,工词翰,善画。山水师法黄公望、倪瓒,萧疏有致,善画兰竹。因父蒙冤,其两次入都上书白父冤状,后赖刘侍御挺身直其冤,乃更名泰来,字未央。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会考未中,两报罢,已耗费大半雄心。未几,丧母兼又丧妻,悲恸而卒,年五十一。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七年(1589年)作《仿倪瓒疏林远岫图》,款署:“萬暦已丑,擬倪迂疏林遠岫筆法,西林安紹芳。”

[明] 安绍芳《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轴》
[明] 安绍芳《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轴》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纸本,设色。邹一桂(1686-1772年),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擅画花卉,学恽寿平画法,风格清秀。《清史稿》称他“画工花卉,承浑格后为专家。尝作《百花卷》,花题一诗,进上,上深赏之,为题百绝句”。可惜《百花卷》和他与乾隆的百首题诗今已不知去向。

[清]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
[清]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
[清]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书法部分
[清]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书法部分
[清]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绘画部分
[清] 邹一桂《心香书屋图轴》绘画部分

展厅布局:

无锡博物院藏画馆
无锡博物院藏画馆

小儿嬉戏其中,不亦乐乎。

小儿嬉戏
小儿嬉戏

纵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书画精品明显占了大头。国内诸多博物馆中,作为地市级的无锡博物馆能收藏如此众多的清宫散佚书画,一个名叫薛处的无锡书画鉴藏家至为关键。薛处,字满生,号文卿、约斋主人、锡山阿瞒等,斋号“约斋”,被北人称为“薛满子”。早岁留学日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任伪满国务秘书一职。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覆亡,溥仪外逃,期间清宫文物不断被随侍人员和守卫盗卖哄抢,流落民间。当时身在长春的薛处顺势购买了一批清宫旧藏书画,并滞留在京,活跃于京城书画界,与靳伯生、齐白石、吴作人、徐悲鸿、杨仁恺、启功等名家多有来往,薛处的许多藏品都有他们的题跋,可为佐证。解放后薛处回到无锡老家。六十年代,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中,薛处被判刑入狱十七年,其书画藏品亦被政府一并没收。1982年5月28日,无锡市文化局将薛处收藏的138幅古代书画一并移交给无锡市博物馆收藏,奠定了无锡古书画收藏的重要基础。从这段历史看,薛处真是太倒霉了,所谓成也溥仪败也溥仪,虽然保护文物有功,但终究无法逃脱命运的嘲弄。如今,在欣赏馆藏精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感谢薛处慧眼识货,将清宫旧藏带回无锡,否则文物将散落世界各地,又怎能让乡人如此大饱眼福呢?

共有 17 条评论

  1. YIR

    广东

    有一部靠谱的卡片机出门,真的是享受啊

    六年前 Google Chrome 69 · Windows 10

    回复

    • S

      江苏

      @YIR 可惜还不够完美。RX100 V极致便携,但电池糟糕、测光缓慢、白平衡飘、高光见死、形变可见、对焦不准,有时候还是要静下来、人等机器。

      六年前 WordPress App 10 · iPhone iOS 12.0.1

      回复

  2. 旧日的足迹

    广东

    你这一逛倒是把博物馆里的藏品都拍了一遍哈..还有很多文物流到国外。

    六年前 Google Chrome 63 · Windows 10

    回复

    • S

      江苏

      @旧日的足迹 没有都拍一遍,只是拍了中厅三楼的…… 🙂
      流失国外的文物非常多,有本书叫《谁在收藏中国》,推荐一读。

      六年前 Google Chrome 69 · Mac OS X 10.14

      回复

  3. 木瓜园

    江苏

    今天到无锡博物院参观,规模是真的大,大概是苏锡常地区最大的,但是里面常设展布展不太用心,馆内线路设计也比较乱。不如苏州博物馆精致也不如常州博物馆紧凑。

    四年前 Safari 12 · iPhone iOS 12.4.1

    回复

    • S

      江苏

      @木瓜园 锡博只有几个馆值得参观,其它的……还是忽略吧!

      四年前 Firefox 82 · Mac OS X 10.15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