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珠海的朋友发来微信,说无锡博物院有“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推荐参观。本次特展细分为兵戈相见、应物象形、金奢银华、人间瓷话、紫玉金砂、泥塑大千、玉成其美、文心匠韵、砚田墨海、落纸云烟、石渠之宝、吴地风雅、梁溪画史十三个单元,汇集青铜器、玉器、瓷器、造像、泥塑、紫砂、金银器、竹木牙雕、文房及书画艺术精品近80件,其中十件为镇馆之宝,在地级市中可谓首屈一指。

看到微信不禁汗颜:无锡博物院特展自9月28日开放迄今已有半月之多,心忖截止尚早,一直拖拉未行。于是下午决计抽空前往,一为朋友故,一为戒懒故。

十周年特展主要集中于中区三楼,其余各区及楼层存放物件另文详述。

兵戈相见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铜器,主要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戈。

[战国] 朱綝剑
[战国] 朱(chēn)

镇馆之宝之首——吴王僚剑,2008年12月征集所得(牛逼啊,怎么征集到的)。通长四十一厘米,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近锋处略呈弧形内敛,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十二字,自剑尖至剑首顺列两行,各六字。青铜器专家吴镇烽先生将其解读为“攻()()(cuó(()元用剑”,其中“者彶”四字吴先生考证为吴王僚,并认为本剑是目前存世仅有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的自铭剑。学术界对铭文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董珊女士撰文《吴王者彶虘虐剑铭考》认为铭文应该是“攻敔王者彶虐自乍元用剑”,不过对此剑为吴王僚佩剑的结论则没有异议。

[春秋] 吴王僚剑
[春秋] 吴王僚剑

由于角度和距离的关系,铭文无法拍出,幸好在无锡博物院官网上找到一张吴王僚剑官拍图。

吴王僚剑通体只有四十一厘米,长度不足一臂,确实是皇室近卫防身的好剑。不过说到做工精致,还是这把春秋的菱格纹剑更入我法眼。

[春秋] 菱格纹剑
[春秋] 菱格纹剑
[春秋] 菱格纹戈、错金王子于戈、[战国] 氏仲戈
[春秋] 菱格纹戈、错金王子于戈、[战国] (tāo)氏仲(yìng)戈(同“弢”,弓袋、套子)
[春秋] 错金王子于戈
[春秋] 错金王子于戈

应物象形

主要展出了本地出土的一些精品雕塑。

唐代陶骆驼俑,神态生动,姿态优美,毛发刻画到位,肌肉线条饱满。据工作人员介绍,此俑出土于本市坊前江溪桥。

[唐] 陶骆驼俑
[唐] 陶骆驼俑
[唐] 陶胡人俑
[唐] 陶胡人俑
[唐] 陶脊兽
[唐] 陶脊兽
[南北朝] 鎏金铜佛像
[南北朝] 鎏金铜佛像
[明末] 鎏金铜上师像
[明末] 鎏金铜上师像

馆藏精品——明代“石叟”款铜观音像,通高47.8厘米,姿态娴雅端庄,面向雍容饱满。主体纹饰采用错银技术,立像背部错银“石叟”二字款。石叟是明崇祯年福州僧人,是一位出色的冶炼高人和雕塑大师。他做的佛像、铜炉名扬四海,英国大英博物馆把石叟制作的铜佛像、铜香炉列为重要东方艺术品,被英国收藏家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家”。

[明] “石叟”款铜观音像
[明] “石叟”款铜观音像
[明] 真武帝铜坐像
[明] 真武帝铜坐像

金奢银华

下面几件精品金银器出自元代无锡邑人钱裕之墓出土随葬品。关于钱裕墓,四年前曾撰文《古墓奇珍钱裕墓》,故不多展开。

[元] “陈铺造”款鎏金莲花型银盏托
[元] “陈铺造”款鎏金莲花型银盏托,出自钱裕墓
[元] “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型金带扣
[元] “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型金带扣,出自钱裕墓
[元] 银玉壶春瓶,出自钱裕墓
[元] 银玉壶春瓶,出自钱裕墓

镇馆之宝——“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曾在《古墓奇珍钱裕墓》中详细记述。它是钱裕墓中出土的最重的一款金器,重达 191 克,杯子内侧外缘有龙凤呈祥图案,底部中心用细劲流畅的阴线錾刻出十分精美的“连生贵子”图案,金杯口沿外侧有“鄧萬四郞十□□金”铭文。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出自钱裕墓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出自钱裕墓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边沿铭文“鄧萬四郞十□□金”,出自钱裕墓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边沿铭文“鄧萬四郞十□□金”,出自钱裕墓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出自钱裕墓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出自钱裕墓

经博物院工作人员指点得知杯底“有乾坤”后,特意找了个很高的角度向下俯拍,终于拍到了“连生贵子”图案,补全了四年前没有拍杯底的缺憾。这里还要感谢今天带的“黑卡”RX100 V的翻转屏和HDR功能很给力。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杯底可见“连生贵子”图案,出自钱裕墓
“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高足金杯,杯底可见“连生贵子”图案,出自钱裕墓

还有一些明代的精品金银器,也一同展出。

[明] 镶玉嵌宝人物纹金分心
[明] 镶玉嵌宝人物纹金分心
[明] 金丝发罩
[明] 金丝发罩
[明] 镶玉嵌宝人物纹金掩鬓
[明] 镶玉嵌宝人物纹金掩鬓

人间瓷话

越窑是中国南方主要青瓷窑,位于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唐和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青瓷最高水平。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釉质光亮。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初期较素,后期堆贴刻花。

1959年,在锡山西麓开挖映山湖的工程中,出土一件五代越窑牡丹纹瓷尊。这件瓷尊高7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9.3厘米。器身扁圆,直颈,圆肩鼓腹,圈足上敛下撇,胎薄,肩部至底饰印刻三层牡丹花瓣,内层只露出瓣尖,里外施青绿釉,釉面光滑,釉质晶莹润澈。花瓣均起筋,中间一根主筋凸出釉薄呈淡白色,瓣面划出细筋,使花瓣显得层次分明,整个器型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在如青白玉般的温润致密中透着似薄冰般的幽静。这件瓷尊,应是五代越窑精品。

[五代] 越窑蕉叶纹青瓷尊
[五代] 越窑蕉叶纹青瓷尊

南宋时期,龙泉窑盛极一时。本馆藏有龙泉窑梅子青釉鬲氏炉,其器型折沿、短颈、圆鼓腹;肩部一圈凸棱,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筋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俗称“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通体青釉,釉色光泽淡雅温润,造型古拙雅致。所谓鬲氏炉,为宋明期间仿造商周时青铜鬲样式而作的瓷炉,多用于焚香祭祀。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鬲氏炉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鬲氏炉

明清两代青花瓷较为盛行,到了清代中晚期风格逐渐变成大红大绿。

[清雍正] 青花三多纹梅瓶、[清宣统] 醴陵窑釉下彩绘龙凤纹长颈瓶
[清雍正] 青花三多纹梅瓶、[清宣统] 醴陵窑釉下彩绘龙凤纹长颈瓶
[清康熙] “大清康熙年制”款粉彩花卉纹水盂
[清康熙] “大清康熙年制”款粉彩花卉纹水盂
[清雍正] 釉里红三鱼纹盘
[清雍正] 釉里红三鱼纹盘

紫玉金砂

明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无锡宜兴是紫砂壶的发源地之一,紫砂壶的崛起成就了中国制陶业的巅峰。

这尊明代的扁壶型四系紫砂壶,器型较早期,外观较朴素,像极了从前部队煮水用的老式军用水壶,证明了紫砂壶器型的发展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明] 扁壶型四系紫砂壶
[明] 扁壶型四系紫砂壶

到中后期,紫砂壶便出现了带盖和提梁的形态,质地也逐渐温润,形态也变得优美,极大方便了士大夫阶层的品茶需求。

[明] 陈用卿制提梁壶
[明] 陈用卿制提梁壶

清道光年间制壶大师邵大亨壮年早殁,流传器物较少,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无锡博物院藏有邵大亨仿古壶(又称“仿鼓壶”)一把,造型饱满有力,风格醇厚,壶盖内钤瓜子印“大亨”二字,可谓珍品。

[清] 邵大亨制仿鼓壶
[清] 邵大亨制仿鼓壶

民国时又有紫砂大师顾景舟,其制作的器物较前代则更上一层楼,壶型秀美雅致,胎质细腻油润,平滑无痕,浑然天成。无锡博物院藏有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一把,壶底两行六字篆书阳文印款“墨缘斋意堂制”,把下钤“景记”小章,为顾景舟早期杰出作品。

[民国] 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
[民国] 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

其他近现代大师作品如下:

[清] “荆溪吴天禄制”款铺砂大壶
[清] “荆溪吴天禄制”款铺砂大壶
[清] “玉麟”款寿桃壶
[清] “玉麟”款寿桃壶
[现代] 蒋蓉制青蛙莲花壶
[现代] 蒋蓉制青蛙莲花壶

泥塑大千

无锡特产惠山泥人,当仁不让有精品展出。虽然以前也参观过,但这次听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心讲述,竟然收获不小。

[清] 大阿福泥塑
[清] 大阿福泥塑

最大的收获是从前忽略的这尊蟠桃会彩泥塑,这次在讲解后才猛然发觉居然是如此精品,不禁肃然起敬。蟠桃会彩泥塑由光绪年间民间艺人周阿生手塑、陈杏芳上彩,是当时无锡县令(估计是恶心的廖纶,本博在写乡邑风情时多次碰到此人)为拍慈禧太后五十岁寿辰(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初十)马屁而上贡的贺礼的备用品。泥塑以王母娘娘过生日开蟠桃会、邀群仙赴会庆贺为场景,整体像一座山,最上面是一个大红色的阁楼,阁楼的牌匾上写着“蟠桃会”三字。阁楼下方,二十四位神仙分四层站立,王母娘娘高高坐在最上层,南极仙翁和麻姑分站两侧。细细观看,每个神仙的表情与服饰都不一样,他们有的捧着仙桃,有的拿着荷花,表情生动,面带微笑,就像缩小的真人站在山上,一副飘飘欲仙的模样。群仙祝寿的场景非常符合寿诞喜庆的气氛,也暗喻慈禧太后如王母娘娘般长生不老、永享富贵。

蟠桃会泥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被央视拍成《国宝档案:蟠桃会泥塑》,于2017年8月播映。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清]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局部

其它馆藏珍品:

[民国] 蒋子贤塑陈毓秀彩二进宫泥塑
[民国] 蒋子贤塑陈毓秀彩二进宫泥塑
[民国] 喻湘涟塑王南仙彩霸王别姬泥塑
[民国] 喻湘涟塑王南仙彩霸王别姬泥塑
[现代] 章根宝塑陈毓秀彩定军山泥塑
[现代] 章根宝塑陈毓秀彩定军山泥塑
[现代] 王士泉塑陆富泉、陈浩泉彩群英会泥塑
[现代] 王士泉塑陆富泉、陈浩泉彩群英会泥塑

玉成其美

国人爱玉,因其温润而泽。

[清] 白玉镂雕双凤纹牃形佩饰
[清] 白玉镂雕双凤纹牃形佩饰
[清乾隆] 青白玉镂雕海龟三足灯座
[清乾隆] 青白玉镂雕海龟三足灯座

唐代青玉人鹿图佩饰,为无锡博物院馆藏精品之一。此佩于1976年在无锡市郊扬名乡明代顾林夫妻合葬墓出土,呈扁椭圆形状,为新疆青白玉,器身布满牛毛纹,色如甘栗,黄色土沁深透其中。唐代出土玉器数量较少,立形人物饰件更为少见,此佩饰对于研究唐代玉雕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唐] 青玉人鹿图佩饰
[唐] 青玉人鹿图佩饰

南宋白玉镂雕龙纹竹节缘饰片,为无锡博物院馆藏精品之一,也是顾林墓出土。其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工细形美,玲珑剔透。

[南宋] 白玉镂雕龙纹竹节缘饰片
[南宋] 白玉镂雕龙纹竹节缘饰片

镇馆之宝——元代春水玉带扣,曾在《古墓奇珍钱裕墓》中详细记述。此器于1960年在无锡㟦嶈山尧歌里钱裕墓出土,器身布满黄土沁及灰斑,正面呈弧形隆起,采用镂空透雕制作,雕刻的是当时常见的鹘攫天鹅题材。据工作人员介绍,此器因是元初制品,出土较少,因此已被定为标准器,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元] 春水玉带扣,出自钱裕墓
[元] 春水玉带扣,出自钱裕墓

文心匠韵

西园雅集图核雕是无锡清代晚期核雕艺术家杨芝山所雕之精品,为赠送给友人的“星(chá)”。胡桃核外形呈椭圆球形,通体赭红色,中间有一纵贯圆孔,便于系挂。所刻画面随核桃外形起伏进行布局,两侧皱脊雕成树木花叶,中间人物以“西园雅集”为题材,共雕刻文人学士、侍女、书童等二十人。

[清] 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清] 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明] 荷叶形镂雕花卉纹犀角杯
[明] 荷叶形镂雕花卉纹犀角杯

砚田墨海

祁阳石琵琶形石砚,为无锡杨湾南宋墓出土。琵琶砚略呈长方梯形,长21.7厘米,宽8.4-9.5厘米,厚1.65厘米。因祁阳石常杂有紫绿两色,通长被施作巧雕,此石即以绿色琢成四弦琵琶形砚池,紫石留作底板,线条流畅,色彩分明,整体形制规整秀丽,独具匠心。因其为宋墓出土,不仅为宋砚珍品,而且也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发现。

[宋] 祁阳石琵琶形石砚
[宋] 祁阳石琵琶形石砚
[清] 仿哥釉叶形笔添
[清] 仿哥釉叶形笔添
[元] 山形石笔架
[元] 山形石笔架([2018/11/10]补拍)

下一页的书画作品是无锡博物院精华所在。

共有 17 条评论

  1. YIR

    广东

    有一部靠谱的卡片机出门,真的是享受啊

    六年前 Google Chrome 69 · Windows 10

    回复

    • S

      江苏

      @YIR 可惜还不够完美。RX100 V极致便携,但电池糟糕、测光缓慢、白平衡飘、高光见死、形变可见、对焦不准,有时候还是要静下来、人等机器。

      六年前 WordPress App 10 · iPhone iOS 12.0.1

      回复

  2. 旧日的足迹

    广东

    你这一逛倒是把博物馆里的藏品都拍了一遍哈..还有很多文物流到国外。

    六年前 Google Chrome 63 · Windows 10

    回复

    • S

      江苏

      @旧日的足迹 没有都拍一遍,只是拍了中厅三楼的…… 🙂
      流失国外的文物非常多,有本书叫《谁在收藏中国》,推荐一读。

      六年前 Google Chrome 69 · Mac OS X 10.14

      回复

  3. 木瓜园

    江苏

    今天到无锡博物院参观,规模是真的大,大概是苏锡常地区最大的,但是里面常设展布展不太用心,馆内线路设计也比较乱。不如苏州博物馆精致也不如常州博物馆紧凑。

    四年前 Safari 12 · iPhone iOS 12.4.1

    回复

    • S

      江苏

      @木瓜园 锡博只有几个馆值得参观,其它的……还是忽略吧!

      四年前 Firefox 82 · Mac OS X 10.15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