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美好年代”与商业艺术先驱

“美好年代”,法语原词为La Belle Epoque,指的是欧洲社会史上的一个时间段:大致从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欧洲,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阶段。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开始步入“电气时代”。

这一次的经济腾飞,让法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汽车、电话、电灯、电影等科技新发明逐渐进入日常生活;戏院、酒吧、歌舞厅、咖啡馆等大众休闲场所不断涌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艺术等新艺术思潮与流派层出不穷。

而大规模工业生产则使得商品种类不断增加,产量大幅提升,由此带来了物质繁荣和消费文化的兴起。商业广告海报与平面设计,作为重要的视觉传播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商家们认识到,精美的视觉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阿尔丰斯·穆夏的商业设计凭借极高的艺术水准,鲜明的风格表达,以及对公众时下需求的完美把握,成为了世纪未流行文化中的标杆,更提升了商业艺术的地位,推动了商业艺术的专业化发展。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展厅看板
黄道十二宫隔板

加冕(手稿)(Coronation),1899年水彩,40×26.5cm。

加冕(手稿)这幅作品是穆夏1899年绘制的插画手稿,是一副带有浓厚宗教象征意味的作品。画面的左侧是一个半裸上身的男子,男子下半身穿着样式简单白色的长袍,头上漂浮着一圈白色小球围成的环状装饰,像是天使头顶的光环一般,每一个小球也都散(发出珍珠般圣洁的光泽。男子躬着身姿,双手笔直地伸向前方,手里捧着一个同样由白色小球组成的冠冕。画面的右侧则是由一个光头的男性、一个头肩戴着帽纱的女性和女性怀中婴儿构成。他们皆穿着纯白的衣衫,相互依偎,双眼都虔诚地望着手捧冠冕的男子。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加冕(手稿)

坐着喝水的男人(Seated Man And Drinking),1899年水彩,34.3×26.7cm。

坐着喝水的男人这幅作品是穆夏赠送给友人的画作,很有趣的是,这幅画中男子的形象来自穆夏巴黎生活期间结识的友人——保罗·高更。作品的主体是一位赤脚坐在井边的男子,他双手捧着一个窄口水壶,正在大口地饮水。画面描绘了一幅秋日极简的风光:远处是山峰的轮廓,以明暗色彩的交叠塑造了画面景深感,近处是一棵银杏树,树上还有几片未掉落的黄叶,与树根处的灌木形成深色调和浅色调的渐变,男子白色长袍用线条勾勒出阴影,让岩石与井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了一起。整幅画面给人以清新、真实的视觉体验,仿佛是将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做了彩色铅笔的特效,足以见得穆夏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捕捉自然之美的创作天赋。中国文学家王国维曾经用“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头言情”来形容纳兰词中的情韵,而阿尔丰斯·穆夏也同样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他有一双如大自然一般真诚干净的发现美的眼睛,也有用大自然中的一切元素来表现美的灵性。在19世纪末的巴黎,艺术的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与油彩味。阿尔丰斯·穆夏与保罗·高更,这两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时常在蒙马特的咖啡馆里相遇。穆夏以优雅的线条和繁复的花环著称,而高更则以奔放的色彩和异域的椰子树闻名。有一次,两人在咖啡馆里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辩论”。高更端着红酒,调侃穆夏:“你总画花和美女,难道不想去大溪地画点椰子吗?”穆夏则风趣回应:“我要是去了大溪地,巴黎的姑娘们可要伤心了!而且,我的花环比椰子更适合做发饰。”高更还曾经调侃穆夏:“你的线条太规矩了,来点野性吧!”穆夏则回敬他:“高更,你的色彩太狂野了,来点优雅吧!”高更鼓励穆夏尝试更奔放的表达,而穆夏则建议高更为他的画作增添一丝优雅。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穆夏的作品中多了一份自由的气息,而高更的画布上也偶尔闪现出一抹细腻的温柔。他们互相欣赏,也互相“吐槽”,这大概就是艺术家之间最美妙的友谊了。据说有一次穆夏受邀参观高更的画室,刚一进门就差点被地上的椰子壳和颜料罐绊倒。穆夏笑称:“要是我的画室,肯定得铺上花瓣和丝带才对得起新艺术的气质。”这段友谊,正如他们的艺术一样,既有花环的精致,也有椰子的野性。穆夏与高更的故事,是19世纪末巴黎艺术圈里一段色彩斑斓的佳话,也为我们今天欣赏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更多想象与温度。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坐着喝水的男人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慕夏位于巴黎大茅舍大街的工作室里弹奏风琴照片,1893年。这幅照片显然是穆夏拍的,照片中的高更光着腿,在朋友面前一点也不拘小节。

弹风琴的保罗·高更

四季(The Seasons),1896年彩色石版画,110×70cm。这一时期穆夏接了大量类似这种四季装饰画的商单。

画中对于外形和轮廓线的优雅刻画,让四个具有穆夏标志性“通心粉”长发的完美女性形象呼之欲出。植物、珠宝与起伏的服饰元素,共同构成了迷人的装饰。除此之外,在《四季》组画中,穆夏还为我们展示了来自他出生地摩拉维亚民间艺术的典型特征,这种惊人的确定性和内在秩序也被誉为穆夏独特的天赋。

《春》:春日里的少女,用竖琴演奏出的音符迎接崭新的一切,环绕在她曼妙身体曲线周围的春花,与她俏皮活泼的金色长发,营造出盎然的生机。毫无疑问,春天就像少女,一切都是含蓄而懵懂,等待着如约而至的花期。

《夏》:轻熟约莫是女性最让人难以抗拒的成长姿态,画中这位肆意生长的妩媚女性便处于这样的姿态中。她的长发与葡萄藤蔓交织,红色花朵制成的头饰高调张扬,与这个季节的热烈、直白的氛围相辅相成。

《秋》:诱人的葡萄果实,与成熟女性的优雅魅力,共同演绎了这个收获的季节。秋日的色彩最是鲜艳,黄色的菊花花环迎接着琥珀色的晚霞余晖,是时候慵懒些时日,享受拥有。

《冬》:被严霜包裹的女子,用握成杯状的手,给小鸟撑起了避风的港湾,主色调和阴影色调表达出来的雪景,显得很轻柔。这是穆夏用日本木刻的技法,在诠释季节。尽管冬日万物萧条,仍有温暖柔软之处,仍有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的期望。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四季(1896年)

四季(The Seasons),1897年彩色石版画,52.5x73cm。

继1896年发行的“四季”组画获得成功后,印刷商F·尚普努瓦立刻让穆夏创作第二组“四季”组画,也就是1897年这组。尽管两组画作中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两位代表冬季的女性,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1987年版的画作用色更强烈。不仅如此,穆夏还在这组画作顶部描绘了盛开或凋零的花卉,底部是相应的季节名或者日历,尚普努瓦的一个客户选用第二组“四季”制作日历,并对日历的宣传效果十分满意,以至于第二年又继续与尚普努瓦合作。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四季(1897年)

星辰(The Stars),1902年彩色石版画,80x30cm。

在《星辰》系列作品中,穆夏没有选择他钟爱的圆形环状装饰,让画中女性跳脱华丽壁龛的限制,漂浮于空中,越发显得灵动。画中女性皆被来自月亮和星辰的光芒照亮,她们或是沉思,或是注视观众,高贵如神话的女性神灵。在这组作品中,穆夏将星星拟人为女性形象,弱化了纹样的装饰功能,转而探索纹样主题的深层含义,将渲染各类纹理的质感及光泽感方面的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幅画分别以启明星、黄昏星、北极星及月亮作为主题,画幅周围以四种花草植物作为装饰,与女性裙装上的点缀相得益彰,颇有一番韵味。相较于穆夏其他的作品,《星辰》连画色彩更为暗沉和冷调,与月亮和星星的光辉如出一辙。

《黄昏星》:黄昏时分,西边最亮的星辰正在指引归途,女性身穿深紫色长衫,点点繁花点缀其中,她在空中掩目沉思,仿佛在追溯又一日逝去的时光。

《玄月》:画面中的女性捂着嘴浅笑,月亮和花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她的装饰,星星形状的纹样在她的裙摆上闪着光,像夜空着追逐着月亮的星辰一般。月光便如这画中女子,狡黠又温柔。

《启明星》:画中的女性正优雅地注视着凝望她的观众,启明星的光辉从额中散开,她的衣裙被褶皱勾勒出轮廓,她是晨间天边最亮的星辰,也是指引前路的明灯。

《北极星》:夜晚,北极星发出耀眼的光芒,勾勒出北斗七星的形状,衣着飘逸的女性好似乘着光芒在飞舞,她专注地沉浸在属于她的星河之中。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星辰

这里插播一句,据说月野兔变身水兵月名场面参考了启明星的图。

月棱镜威力变身!🙅🏼‍♀️
ムーン·プリズム·パワー·メーク·アップ!

拜占庭女神(Têtes Byzantines),1897年彩色石版画,52x36cm。

这组作品采用独特的圆形构图,分别描绘黑发与金发女子的面部形象,女子侧面极具穆夏艺术特色,标致端庄,轮廓优雅,表情甜美。画面中,都有一缕轻柔秀发垂至圆框之外,这个构图上小小细节,把画中人与观者的距离拉近,也为画面带来奇妙的空间感。边框以及背景明度较低的纹样衬托下,以有力、简约轮廓线勾勒的女子脸部和秀发更显突出,通过柔和的光阴处理使女子肌肤显得极为通透莹润。这种线条的运用令人联想到当时对欧洲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日本绘画,穆夏对肌肤的处理方式更有浮世绘中的肉笔美人图的痕迹。画面中的女子都佩戴着极为繁复的首饰。大气古朴的造型,交缠鲜亮的链条,丰富的材质变化,对黄金、珍珠、珐琅等的描绘,体现了穆夏对拜占庭珠宝的理解,更有艺术家个人的浓烈风格。圆形边框上的几何纹样犹如一段细细蕾丝,这种纹样的灵感来自捷克摩拉维亚地区传统手工艺上的纹饰,慕夏在这两幅作品中再一次将来自故土的文化基因融入新艺术风格当中。这种对珠宝描绘细致的风格,在穆夏更早的作品《黄道十二宫》中就已经形成,这样的描绘受到巴黎珠宝商George Fouquet的推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巧细节打动了Fouquet并大力支持穆夏参与1900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常青藤与月桂树(The Ivy And Laurel),1901年彩色石版画,64x50cm。

《常春藤与月桂树》两幅联画作品选用了两种象征永恒的常绿植物,常春藤被用来代表永远的生命或不的爱情,月桂树则象征永远的纯洁和清净,也用来形容胜利和荣誉,这组联画作品完整地呈现出典型的穆夏风格。画作中,穆夏通过对外形和轮廓线的优雅刻画,表现了两位女性生动饱满的体态与表情,眼睛和唇部的勾勒跳脱出二维平面的限制,观众仿佛能直接与画中人物交流。两位女性头戴由常春藤和月桂树构成的发冠装饰,头发与枝叶交缠,显示出蓬勃的自然生命力。

《常春藤》:画中女子目视前方,眼神凌厉坚定,褐色的头发与拉长的眼角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凸显了画作主题“常春藤”。圆形装饰中,指向女性的箭头形状构成花枝,与圆形花瓣呼应,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效果。

《月桂树》:画中的女子双目低垂,红色的长发搭配月桂发冠,在情绪和色调上显得优雅柔婉,与希腊神话中代表月亮女神的月桂树如出一辙。对称的纹样在圆环内组合成树的形状,如此细腻巧妙的线条设计,也正是穆夏擅长的装饰风格。

两幅联画采用对称构图,对女性的发色和表情处加以区分,在实现风格完美统一的同时,又极具动态感。两幅画中的女性仿佛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追求永恒,或坚韧或柔婉,带给观众无穷的启示。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第20届百大沙龙海报(Salon des Cent 20th Exhibition),1896年彩色石版画,63x43cm。

百大沙龙是1884-1990年间由La Plume杂志社在巴黎所主办的一系列画展的名称,因每次参与展出的艺术家名额限制在100人以下,故名“百大沙龙”。

1896年穆夏创作第一张海报时,已经名声大噪,并成为了“新艺术风格”的核心人物。当时,新艺术阵地《羽毛》杂志创办者德尚在穆夏的工作室中看到了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作品中女性陶醉、享受的神情和整幅画做得完美构图立刻就吸引了德尚,他请求穆夏将这幅作品授权给他当作第20届“百大沙龙”展的宣传海报,于是穆夏便将这幅未完成的香烟广告,改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幅海报中,一位美丽的女性用手托住下巴,朱唇微启,正闭着眼陶醉,另一只手上握着一支画笔和一支羽毛笔,标志性的“泡面卷”长发上装饰着纯白色的面纱,面纱顺着她的左胸垂下,纱尾的四周环绕着星星。画面下方原本未完成的空白处被穆夏做成白布覆盖的效果,颇具装饰性的字母在画布中徐徐展开。这幅作品是穆夏继《吉斯蒙达》成名后最早创作的几张海报之一,向我们展示了最具“穆夏风格”的女性体态、表情的塑造,海报运用了平面性浅色调色彩和强烈的轮廓线条,每一个观众都能从这张海报中体悟穆夏的艺术偏好,也能感受到穆夏对于艺术的纯粹而又沉醉的爱。

第二张海报是穆夏为1897年“百大沙龙”个人展览所设计的,当时共展出了448件穆夏的作品。画中,穆夏描绘了一个极具斯拉夫特征的女性,她穿着一袭白裙,褶皱勾勒出充满动态感的优雅线条,与女性飘逸舞的长发相衬。女性头戴摩拉维亚民族的帽子,发间的花环由雏菊、荆棘和水果组成,象征着生命的复杂性。画中女性眼睛闪烁着坚韧勇敢的光芒,她神色肃穆,举起一张白色的画纸,纸上绘制有三个互相缠绕的花环,花环的中心是一颗鲜红的心脏,仿佛暗喻艺术的核心是自然,也表露出穆夏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在这幅画中,穆夏所绘的少女用一只手遮挡住双唇,专注地凝视着前方,使观众的目光不自觉地聚焦于她美丽的双眼,这种视线诱导的方法被沿用至今。创作这幅画时,穆夏已经是声名鹊起的海报设计艺术家了,他的绘画风格鲜明,画面中大自然植物元素的装饰图案和夸张的曲线皆为“新艺术风格”的典型创作特征,此时的穆夏已经成为了公众心中“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菜单设计(Menu),1898年彩色石版画,31x51cm。

这幅作品原是穆夏绘制的日历海报。印刷商F·尚普努瓦后来将其印制成空白样式,“这样就可以把它销售给无数潜在客户”。画面描绘了一位似乎沉醉于花香并陷入美好遐想的女性,其穿着是典型的“穆夏时装”:精致的珠宝与飘逸的长袍,华丽高贵,优雅唯美。作为各种产品和商家的广告宣传,这幅海报在艺术市场上出现过不同的版本,如香水,一家位于法国图尔的百货商店,一家位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的饰品店。此外,这幅海报也以明信片的形式发行,明信片上还有这样的描述:“菜单设计”。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菜单设计

花卉月历版(The flowers),1898年彩色石版画。

《花卉》是穆夏继《四季》之后的又一创作,也是穆夏以花卉为主题创作的第一组四联画。四幅画分别以一个与画中花卉意境相符的女性形象作为画面中心,描绘了百合(象征圣母圣洁)、康乃馨(代表母亲亲情)、鸢尾(意为受难)以及玫瑰(代表爱情),各有其特定的宗教含义。《康乃馨》和《鸢尾花》这两幅在1897年穆夏的个展上展出,而另外两幅直到1898年才出现。这组四联画依然由印刷商F·尚普努瓦发行,上市后马上售空,之后还发行了完整四联画小版本的海报。这件作品即为月历版《花卉》。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花卉月历版

汝纳特香槟(Champagne Ruinart),1896年彩色石版画,174x60cm。

19世纪末,借着两次技术革命的东风,欧洲海报业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形形色色的海报成为大众的“宠儿”,艺术家表达自我的阵地。海报的地位水涨船高,成为了商家必争之地。这一时期的香槟品牌也加入这场“战争”,争先与时下最出色的艺术家们合作,以期提升品牌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香槟酒庄“汝纳特”酒庄邀请穆夏其绘制海报,成为“新艺术风格”最直接、也最动人的诠释。汝纳特香槟海报是穆夏在尚普鲁瓦印刷公司创作的最早的广告海报之一,构图简洁,用色明快。为契合汝纳特的品牌定位,穆夏选择以一位有着希腊女神般优美体态的女子为主体。肌肤微丰,香肩半露的女子,着一袭白色长裙,加草色披肩,金色及地卷发似波浪起伏,源于自然的色泽与曲线,更衬得她高贵典雅。和神祇般的女子一样引人注目的,是她左手高举的香槟,那杯冒着诱人气泡的金色液体。女子仿佛在向观者举杯致敬,又似酒神,要将甘霖与欢乐撒向人间。上方的六芒星,代表汝纳特香槟散发的香气,那一抹无人能拒绝的馥郁清香。这幅海报问世后,因为出众的表现力与艺术审美价值,赢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受邀于同年11月在兰斯举行的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露怡饼干(Biscuits Lefèvre-Utile),1904年彩色石版画,72×53cm。

在穆夏与LU饼干公司合作的众多招贴画海报中,这一张是毫无疑问的珍品之一。这张海报中,莎拉.伯恩哈特以戏剧《远方的公主》中的扮相为LU饼干公司代言。画面色彩缤纷明丽,线条反复缤纷,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海报,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穆夏在这幅海报中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的美人绘风格,他用细腻又不乏张力的线条表达了女性肌肤和服饰的通透感,画面缤纷而不显浓艳的色彩处理,为作品赋予了别样的生机。在画面的右下方,附有演员莎拉·伯恩哈特的亲笔题字“Je ne trouve rien de meilleur qu'un petit LU; oh si, deux petits LU”,意为:“我想不到比一块LU饼干更好吃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两块”,这句俏皮又充满哲思的形容,直到现在仍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并将其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在这幅作品中,穆夏用他的艺术天赋和设计造诣,将戏剧《远方的公主》中的主人公一黎波里公主梅利辛德惊心动魄的美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一个多世纪后的我们宛如身临其境般参与到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情之中,我们也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幸运,能遇见穆夏,遇见他所创造的美的世界。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露怡饼干

露怡饼干罐(Biscuits Lefèvre-Utile),1899年金属容器,16x13.5x11.5cm。

这个系列的饼干包装盒是穆夏于1899年设计的。在设计中,穆夏使用了瑰丽协调的色彩元素,作为装饰的粗线条镶边也给人带来了可靠、值得信赖的观感体验。在设计中,穆夏使用一致的字体和徽标,塑造了和谐统一的“品牌”形象,真正做到了将包装与宣传联系在一起。仔细欣赏这个系列的设计,观众会惊叹于穆夏对于产品使用场景的营造,幸福舒适的氛围、与饼干原材料相近色彩的运用,都从侧面展现出产品的品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品牌带给受众的体验。穆夏认为包装设计意味着将艺术应用于餐产品装饰以增强其魅力和个性,换言之,艺术应该成为产品设计的语言,这种对于商业宣传的独到见解放到当代社会同样适用。受众从广告宣传中获取对于产品及品牌的认知,并为广告所塑造的氛围和品质所吸引,最终成为消费者。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拍摄露怡饼干罐的女子

大众美术协会(The Société Populaire des Beaux-Arts),1897年彩色石版画,60.5×43.7cm。

大众美术协会是“奇妙创作”的时髦花哨名字,1894年,一位名叫埃德蒙·伯努瓦·列维(Edmond Benoit Levy)的律师希望能把艺术带给民众,并创建了一个魔术灯展协会:本质上是以大型幻灯片投影作为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始电影奇观。画面中,伟大的艺术指导女神,身着一袭珊瑚色长裙典雅高贵,蓬松卷曲的棕色长发勾勒出她的美丽面庞。一个学生双手抱膝坐在女神面前,他微微侧头与女神目光交汇,似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女神的讲述。穆夏在画面里的头发和内框中使用了大量的金色墨水,金光闪烁的色泽,愈加凸显出画中女子的华丽高贵。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大众美术协会
画作前挎着大英博物馆布包的女子

坐着画画的女子(Seated Woman And Drawing),彩色石版画,46x34.6cm。

手稿绘制了一个背身坐着的女性,一只手支撑在地上,另一只手则抬起来,手指呈握笔的姿态,仿佛她的面前有一个画板,她正在专注地画着什么;女性光着双脚,向身体一侧伸展,她的脸微微侧着,宛如在思考。从这张手稿中,观众所能获取的信息极为有限,只能凭借想象,去感受女性的精神世界。更有意思的是,穆夏的大部分手稿作品都可以在他之后的设计中找到痕迹,唯独这幅坐着的女人的素描在他其他作品中从未出现过,使得这幅手稿成为穆夏艺术生涯极为罕见而珍贵的创作。穆夏在成名之前,经历过多次学业和事业上的低谷,但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对于艺术的追求。除了大量的手稿习作之外,穆夏也喜欢通过相机来记录模特的动态,为自己积累创作素材。即使在成名之后,穆夏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份工作机会,他的成名绝非偶然,就像他曾说过的那样“如果不好好运用上帝给予的艺术天赋,将永远泯然众人”。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坐着画画的女子

穆夏信件(Mucha's Letter),1900年,4.5x6cm。

这是一封在1900年7月6日由阿尔丰斯·穆夏亲笔法德双语简函,署名下方地址“6,rue du Val-de-Grâce”是穆夏当时在巴黎的住址之一,位于拉丁区,是不少艺术家的聚居地。信件尺寸为4.5x6cm,信件采用黑色字体,底纸亮而干净,保存状况良好。卡纸的四周有些许颜色脱落。一些表面印象的固定安装也被移除了,纸张显现出来的光斑代表了安装角的剪裁。

信件原文:

Paris, 6. Juli 1900

Verehrtes Fräulein,
Ich erlaube mir Ihnen meinen
freundlichsten Gruß zu übermitteln.

Mucha
6, rue du Val-de-Grâce

翻译:

巴黎,1900年7月6日

尊敬的小姐,
请允许我向您致以最友好的问候。

穆夏
瓦尔德格拉斯街6号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穆夏信件

穆夏的复活节女孩(Mucha's Easter Girl),1906年彩色石版画,49x38cm。

这幅插图作品是1906年,穆夏为《波士顿美国》报纸所绘制,作为复活节版面的头条。画中,一位曼妙的少女微倾着身体,倚坐在粗壮的断裂树干之上,双手交叉,慵懒地搭在断裂处。画中女性身穿一袭优雅的宫廷风白色长裙,搭配深色披肩装饰,泡泡袖口的设计突出了她的少女情态。她的目光正对前方,仿佛正温柔地凝视观众,期盼着分享她的心事。插图的背景是开得正繁茂的百合花,穆夏以百合作为插图背景,既衬托了画中少女的美丽,也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在封面和插图的创作中,穆夏善于运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人物、色彩和装饰元素的运用,进行鲜明地主题表达。同时,穆夏也将自己对于事件、作品的理解植入到作品中,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加多元的思考和启发。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穆夏的复活节女孩

【左】里欧·塞米尔的藏书票(Ex libris Leo Szemere),1898年彩色石版画,11.4x9.1cm;【右】建筑师雅罗斯拉夫·波利夫卡博士的藏书票(Ex libris Arch. Dr. Jaroslav Polivka),1897年彩色石版画,15x10.5cm。

里欧·塞米尔的藏书票画中的拉丁语“Ex libris”,意即“这本书属于”,表明这幅作品是一张藏书票。藏书票可以视为一种小型版画,是书籍拥有者用来标记个人身份的藏书标志,作用和藏书印一样。不过,也有人将藏书票视为收藏品,四处搜集,细心珍藏。该藏书票的画面,原是穆夏为《过去的美好时光》绘制的故事插图,描绘了“克莱尔阿姨赶走浪子们”的一幕,于1897年刊载于文艺杂志《羽毛》。

建筑师雅罗斯拉夫·波利夫卡博士的藏书票作品描绘的人物,是穆夏笔下少有的男性形象。从人物衣饰到背景装饰,刻画精致细腻,洋溢着拜占庭式的华美色彩,不失“穆夏风格”的华丽庄严。在构图方面,通过前景与背景巧妙配合,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这种较为明显的立体空间感,在穆夏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印加葡萄酒(Vin des Incas),1895年彩色石版画,36x13cm。

这幅作品是穆夏绘制的葡萄酒招贴画海报,也是穆夏难得的横构图商业海报作品。画面的左侧是一位半裸的女性,她姿态妖娆地斜躺在湖岸边,搭在身上的银色毯子光泽柔和,显示出丝滑的质地。女性一只手拿着葡萄酒瓶,手肘慵懒地支撑着,银色的毯子在此处形成了线条瑰丽的褶皱,宛如浪花一般自然优美,和背景里的湖泊形成了呼应,别有一番韵味。女性背后的树木被塑造成圆形环状,与女性的头发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个天然的巨大树冠,女性鬓边采用了拜占庭风格饰品作为装饰,并以树叶作为点缀,自然下垂,与周围的景色相衬,丰富了画面层次。女性另一只手向前伸着,她面前是一个弯着腰的半裸男性,他的肤色呈浅褐色,上半身的肌肉线条颇有浮世绘美人图的风格,他捧起双手,似乎正在向女性讨要什么,神情恭敬而又虔诚。画中的女性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葡萄酒女神俄诺,正在将好水好果酿造的美酒施予人间。在这幅作品中,穆夏向我们展示了超高的色彩处理技巧,女性的头饰和画面上端的字母装饰底色以绿色为主,男性的衣着、皮肤和远处的背景、树木则以橙黄色为主,加上银色毯子和湖水色彩的渐变效果,使整幅画面显得和谐统—。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印加葡萄酒

酩悦香槟(Moet & Chandon),1899年彩色石版画,25x62.4cm。

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的风潮使整个欧洲大陆的装饰风格焕然一新,作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穆夏,在业界与大众的赞誉中,迎来了属于他的“穆夏时代”。法国顶奢香槟品牌酪悦香槟,是最早认可穆夏艺术成就的企业之一。穆夏为这座成立于1743年的香槟庄园创作了海报、目录、明信片、菜单卡片等多种广告宣传资料。1899年,穆夏为酪悦香槟设计了两幅海报,本幅作品即为其中一张。之后,这两幅作品又被用于菜单上。对一些盛宴、晚宴和社交宴会而言,穆夏的作品既可以用作街道上的大幅宣传海报,也可以放在巴黎最优雅的餐厅内作为小广告。为了捕捉这款皇室香槟的独特味道,穆夏选择描绘一位穿着高领连衣裙、佩戴华丽珠宝的经典黑发女郎。女人手执杯盏,眼神高贵,似拜占庭皇后般奢华威严。背后的圆框绘以细腻繁复的纹饰。画面顶部和底部的文字表明了广告商品信息。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酩悦香槟菜单

《文学与绘画》(Le Mois Littéraire et Pittoresque)杂志封面,1912年彩色石版画,25x17cm。

《文学与绘画》于1899年至1917年间出版,是一本具有天主教色彩的综合性文化月刊,其内容传达了宗教与道德的相关言论。穆夏为该月刊设计了一个通用的“环状”边框,而边框中心,每期都会替换不同主题的单色插图。穆夏为前12期及另外8期设计了插图,并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前12期的作品。随后几年,该月刊反复使用了这些画作。在这幅封面插图中,穆夏以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出母亲守护新生儿的画面,主题严肃,充满故事性,呈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文学与绘画》杂志封面

《MAJ杂志》封面(MAJ Magazine illustrations),1903年彩色石版画,30.7×23.2cm。

《MAJ》杂志是捷克作家协会于1902到1915年创办的杂志,杂志以散文、诗歌、游记和地方报道为主要内容,这幅作品是穆夏为1903年10月2日发行《MAJ》杂志创作的封面。这幅插画作品采用了素色线条勾勒而成,背景拱门形状的装饰,突破了二维平面设计的限制,营造出了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背景四周简单线条和几何形状的装饰丰富了画面的趣味性。插画主体由两位优雅高贵的女性构成。左上方的女性向下弓着身姿,头巾上点缀着轮廓清晰的花朵,她的一只手怀抱着开得正好的花束,另一只手扶在另一位女性的额间。她的神情温柔,眉眼低垂,仿佛正以饱满的情感亲吻另一位女性。她长长的头发从身后垂下,在画面弯曲,最终延展到画面底部,头发与身侧花枝相互缠绕,呈现出自然的装饰感。画面下部的女性双手托腮,长长的头发扎成麻花辫,顺着一侧身体垂下。她仿佛坐在另一位女性的头发上,目光专注而深邃地凝望着画作前的观众,充满了神秘感。两位女性的衣着饰物都有着斯拉夫民族的特征。画面中间绘制有杂志的名称“MAJ”,无论是字体的设计还是女性身体线条的勾勒,都体现着日本浮世绘充满肉感的风格。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人世日历(Ages of Man Calendar),1899年彩色石版画,22.5x30cm。

1899年,法国走入“美好年代”顶峰,经济繁菜、思想进步、科技突飞猛进、艺术蓬勃发展。旧秩序几乎让位于新思潮,号召“师法自然,重新学习”的新艺术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年,早已成为艺术圈“顶流”的“新艺术运动先锋”穆夏,创作了戏剧海报、商业海报、插图版书籍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中,以男性为主角的《人世日历》显得尤为特别。这件作品由四幅描绘人类不同时代的画作组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一年十二月被艺术家分为四个部分,指代四季,对应人的一生,也暗合人类的发展轨迹:孩童般稚嫩纯洁的春天;青年般热情好奇的夏日;壮年般成熟笃定的秋时;老年般萧瑟凄凉的冬季。《人世日历》是穆夏作品中少见的以男性为主体的作品,却也保留了艺术家早期作品中的典型意象“鲜花美人”,每幅画作里,都有一位缪斯女神出现在男子身侧,鲜花绽放在女神发间、手上,灵性之美跃然纸上。

穆夏繁花美术馆. (2025).
人世日历

顺便提一嘴,这里我遇见一个染发年轻女子挎着X-T5手里却拿着绿色的小胶片相机无声地拍照,我忍不住好奇心很冒昧地上去问了下,女子仓促地晃了晃,原来是一台中古Olympus PEN EE-2。虽然我也拿着Olympus,但这么昏暗的光线拍胶卷旁轴,我已惊呆了,完全忘了该怎么继续搭讪!

看完《人世日历》,主要的两个展厅便结束了。路过出口装饰豪华的彩窗,往对面最后一个展厅走去。

彩窗

共有 26 条评论

  1. 拾风

    广东

    这么多艺术品,换做在天朝,传承不用两代人就可能都收归国有了吧。

    五小时前 Safari 18 · Mac OS X 10.15

    回复

    • S

      江苏

      @拾风 国有也挺好不是吗?

      五小时前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