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县学在学前街睦亲坊巷3号,曾名学宫,亦称儒学、庙学,是古代无锡唯一的正规官立学校。县学始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清雍正四年(1716年)改称无锡金匮县学,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中学,建国后为市第八中学校址。清代《锡金县志》描述当时的县学建筑有大成殿、戟门、名宦祠、忠孝祠、乡贤祠、棂星门、尊经阁、崇圣祠、名伦堂、仪门。如今仅存的戟门、明伦堂、讲堂三所建筑,均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而无锡县学的状元牌坊则是宋嘉祐十六年(1071年)建,可惜毁于文革。1982年县学重修,如今辟为无锡碑刻陈列馆。
县学内有从宋代至民国的历代碑刻近百通。内容分为圣旨、学规、教授题名、进士题名、乡贤祠、学宫修建、学田记等七类。年代最早的《无锡县重修县学记》,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县学内碑刻有宋碑七通,元碑四通,都未经著录,非常珍贵。
无锡县学正门,两边均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为清代风格建筑。县学前的街道则是赫赫有名的“学前街”
门前抱鼓石,内面刻有鲤鱼戏珠图案,外面刻有一畦高粱图案。
县学正门进去,赫然便是“无锡碑刻陈列馆”的碑。
门楣上方,是漫灭的文字“正谊明道”,语出汉儒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理学大家朱熹归纳为“正其谊,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
碑后,是清顺治九年二月初九颁布的礼部晓谕生员卧碑,是清朝对学子的学规教条。
县学学堂,正前方为碑廊,左为讲堂,右为明伦堂。明伦堂,即县学礼堂,三间九架;讲堂,即教室,三间六架。
门口摆放明代下马石一对,是从民间征集的青石下马石,一为祥云瑞兽,一为梅花山鹿。
正前方摆放清代石槽一个。
门口左方碑林。左为与山同永碑,用以说明为何在谋害岳飞的帮凶张俊之坟寺华藏寺旁建立观音庙;中为海瑞谒洞阳公祠诗碑,是明代广东兵备副使顾可久的后裔顾光旭于清光绪年间所书,因海瑞是顾光旭的弟子,此诗盛赞顾可久和海瑞清正;右为清刻李纲《草仓祠诗》,是李纲后裔据家藏拓本,将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绍兴二年(1132年)所作感怀诗摹勒刻石。
门口右方碑林。其中有王耀堂义田执贴及粮号册,主要内容是清江苏布政使颁发此贴规定王氏三百余亩义田应办赋税例同学田并优免差役等。
明伦堂前重修无锡县学记碑,为明万历年间无锡著名学者、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撰文叙述县令陈以闻在任期内整顿县学修葺学宫的事迹。
明伦堂前锡学重修五先生祠记碑,是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尤栋撰文并书,叙述虞荐发重修先贤祠,因旧祀陆九渊、杨简、二袁等人并非程朱理学正统,遂改祀杨时等五人。此碑背面是原《九先生祠堂记》,被砌没墙中,反映了宋元理学不同学派之间的纷争
明伦堂前无锡州洞虚宫重建三元祠山殿记碑,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杜本书,白墅泰不花撰额。杜本是江西清江人,理学家,以篆隶名世,人称清碧先生。碑文横放是因为背面在明代改凿学宫卧碑。
三元祠山殿记碑背面的明代学宫卧碑(左)。正前方是无锡县学淳祐癸卯续增养士田记,是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薛师鲁撰文,金焕刻石,叙述经由常州府和两浙西路提举学事司批准,没收本县贪吏尤梓田产拨交无锡县学的经过(自古贪官污吏都没好下场)
在静悄悄空无一人的讲学堂里,忽然觉得仿佛圣贤们的郎朗读书声就在身边,心中感到无比的宁静,而窗外车水马龙的喧嚣仿佛已与我无关……
明伦堂中陈列着各类古碑,比如这道元代的圣旨,是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铁穆耳在忽必烈死后下旨尊孔,恢复儒学等,证明了蒙古族统治者当年被迫接受汉文化的事实。
无锡县儒学复五贤祠记碑,以改祀杨时等五人,以恢复元初之旧。
明伦堂前后檐柱大都为明代青石方柱,屏门上方悬挂“明伦堂”匾额一方,落款“新安朱熹”,为国内罕见的朱熹手迹。
县学戟门,即大成门,原为孔庙正门五间四架。
静谧的县学圣迹,隐藏在这一片小小的乐土。
似乎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清修和治学理想 。
好想住在这样的一个院子里,只能是奢望了。
@wei juan是啊……
我也超喜欢的啊
嗯,的而且确。
诶,这个我似乎去过,很多次
我小学是锡师附小的,周围挺多这样的老建筑的。小时候喜欢进去冒险,呵呵
@Myra是吧,呵呵。那时候八中还是古色古香的,不像现在被大桥中学搞了很霸道的一栋大红楼
@S瞬间觉得无锡人不少啊
@ric83311呵呵,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本来就有1/4都是无锡人啊……余下就是宁波人苏北人和本土上海人……
@S那是那是,我爸妈那一辈其实也算移民了;p哈哈哈哈
@ric83311祖上是无锡的?
@ric83311不是,一半湖州一半温州
@ric83311湖州那部分导致你长得帅,温州那部分导致你长得聪明,哈哈!
@ric83311谢谢您啊,太会说话了,主要这里也是物以类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