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升镇王家大院
从太原出发驱车一小时三十分钟后抵平遥北。先去换了通票,为节省时间未入城,直接向西继续前行,沿大运高速,下高速穿过 S221,沿文昌街至静升镇,历时 1 小时。路况不能算好,但好在一切顺利。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东北 12 公里处,地处绵山脚下,有灵石县 “小江南” 的美称。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彼时名为 “旌善村”,隋开皇改为 “灵瑞乡”。唐贞观后,日臻兴旺。清康乾,农商发达,经济繁荣,民间修庙宇,建民居,大兴土木。
静升王家,为太原王氏后裔,灵石县历史上 “四大家族” 之一,元仁宗皇庆年间由灵石沟营村迁到静升。王氏望族以商贾起家,货殖燕齐,后加官晋爵,步入官场。修建住宅不惜工本,豪华奢侈。康熙年间,在静升村老街首建 “拥翠”、“锁瑞” 两条巷和住宅区;乾隆年间建钟灵巷;雍正年间建崇宁堡;嘉庆年间兴修红门堡、拱极堡、东南堡(又称和义堡)等王氏住宅区。今之静升镇王家大院,先后经历了康、雍、乾、嘉的修建,建筑总面积达到 15 万平方米。关于王氏家族记事,可参考此文。
11:30 到达。所谓文昌街,破烂不堪,但两侧建筑惊人的美。未至大院便如此,给人留下了极大想象空间。车至文庙,再往山头上开,可停在王家大院门口免费停车场。
王家大院有数个建筑群,最著名的是高家崖建筑群和红门堡建筑群。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 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 年),面积达 19572 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而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 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总面积 25000 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 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两个恢宏的建筑群,加起来仅是王家鼎盛时期的四分之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家崖建筑群。它是静升王氏家族在实力达于鼎盛时修建的第五座、也是最后一处堡院,因此处处显现出精湛的工艺和雄厚的财力。

气派的门楼上刻有 “寅賔” 二字——“迎宾” 是也!

白玉石狮子,活灵活现。

堡外小路,蜿蜒上山。


高家崖摩肩接踵的人群。

高家崖建筑群为一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主要由三套院落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敦厚宅、凝瑞居和桂馨书院、叠翠轩。紧紧相连的东、中两主院分别是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的宅院。
敦厚宅。王汝聪官拜正五品,故称奉政大夫。

东院敦厚宅外与宅门正冲的外影壁。


两套院只是在局部建筑、装饰细节上有些许差别,格局则近乎相同,皆为二进四合院——一进院由面南的过厅、北向的倒座房、及东西厢房组成;二进院由朝阳的正房、左右绣楼及南部的垂花门围合;正房的二楼为祭祖堂;除此之外,每院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西院为共用的书院、花院。此外,紧挨兄弟俩的后院,另有一处围院,是家丁住的地方,居高临下,以保卫主人的安全。

处处见龙纹,主人倒也胆大!

嘉庆乙丑相月,汉司马训,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董诰题。




窑洞内,有对联 “一时人物风华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定是吉祥的万年青才能招凤。


栏杆柱首——鲤鱼跳龙门。

木本水源,祀奉某位王姓。

上敦厚宅二楼俯瞰。大概是山西尽是荒地,上了楼顶也没啥好看的,因此望见尽是灰瓦,与我们江南水乡大院里上楼后望见满园春色、一池春水真是不能比。


管窥西绣楼。

造型繁复、雕梁画栋的木榫卯。

栏杆柱上摸得铮亮的石狮子。

屋檐下层层叠叠的木雕。

水缸中升起的铜龙。

鱼戏莲叶间。

天葩焕彩。

不知何物,猜测为墙边用来调节榫卯松紧的铁条。

精美的海东青浮雕。

过厅内景:诗礼传家匾额。

凝瑞,题于辛未仲夏。凝瑞居为弟弟王汝成一家人的宅第。王汝成是正四品的中宪大夫,故其宅的门楼没哥哥的高,但面阔较大。

两栋门楼前的道路。

西院的桂馨书院、叠翠轩内云桥。

静远,乙丑夏月,子馛书。上为瞻月亭。


台阶上也有很精致的石雕,比如这个多子南瓜。



墙上的箭口。

看完高家崖,去隔壁的红门堡建筑群。它位于高家崖建筑群的西部,两者之间隔着一条深沟,来往交通全靠一座石桥。据说,这座桥是阎锡山修的。望着桥下深沟,不得不感慨,这王家,真有钱啊!



红门堡建筑群较高家崖规模更大、年代更早,雕刻的纤巧繁复虽不及高家崖,但质朴内敛。建筑群依山而建,规划严谨,布局方正;街巷相交,暗合王家姓氏;双亭点睛,隐含 “龙” 的造型;一条南北向的主街将建筑群划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三条东西向的横巷将堡内 88 座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的院落分为四排,从低到高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
红门堡石桥入口,牌匾 “荷天休”。

进红门堡东门后,是底甲、二甲之间的横巷。横巷紧挨门口右手侧是德馨轩。



狮子戏球。



园内竟有桃花烂漫。



雄伟的北城楼。

德国小帅哥成功的把自己 “嵌入” 了城墙排水沟内。

爬上北城墙巡道。

北城墙巡道南望。

北城墙巡道北望。

宏伟气派的王家大院尽收眼底。

大院下方,仍然有贫穷的人家住在窑洞里。


大院西侧,是崇宁堡,现已辟为五星级酒店。

与崇宁堡之间的深沟处,有好几户居民的窑洞。

从北城墙巡道转到西城墙巡道。这个坡度大概会让进攻者更加忌惮吧!

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王家大院。 顶甲、三甲的屋顶连成一片。

诉说着全盛时期晋商的辉煌。

一个王姓家族,竟然敢建造如此宏伟的城楼,这是同时期江南氏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南北向主街将红门堡建筑群分成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红门堡南门外有的巨大影壁,此为北面。

此为影壁的南面。


出红门堡,沿路民居皆有堡内之风。

如这般破旧的老屋,从前也定是住着家产万两白银的大户人家。

回静升镇,路过静升镇政府大院。


王氏宗祠,前面为十五座王氏宗祠中唯一幸存的孝义石牌坊。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顶石脊石兽,石斗拱石匾额,还镶嵌以镂空的石图案。左右长短四根石柱上的前后楹联,有楷有篆,古奥深沉。顶上 “孝义” 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内阁学士翁方纲于乾隆乙已(1785 年)夏日所书。

静升镇,旌表诰赠朝议大夫王辅廷妻马恭人之坊,大清雍正四年,相月吉日创始,雍正七年,桂月谷旦落成。

一只狗儿无聊的趴着。

已过中午,随意进了路边的伊轩居饭庄。

许是饿极了,点了个王家豆腐,感觉香气扑鼻,非常好吃。

当然还有莜面。

刀削面,味道偏淡。

猪肉白菜水饺必不可少。

对面是静升文庙。

文庙东墙。

有道是 “王家归来不看院”,王家大院以其恢宏的气势撼动了我。如果不是后面还有精彩的张壁堡、双林寺,想让我挪步,确实比较难……
# 写于八年前,改于七个月前。
介个山西行的文章,人气灰常低啊。看来比较冷门
@乖乖熊 确实啊,文化行可不是很大众的旅行……
突然……我想到的是……总觉得……古人房子的采光不好……
似乎除了正面口这边,其他三侧都不会再有窗啊什么的感觉
@Betty 嗯古人的房子都挺阴的,主要是窗户问题无法解决,纸糊的,容易被吹破,直到清朝后期,大宅才开始装进口玻璃,才逐渐更明亮了。
@Betty 话说,不知你是否有印象,甚至到 80 年代中期,我记得别说私房,就是公房采光也都素不太好的,直到九十年代时,大块的铝合金门窗大规模开始流行……才逐渐改善了。
@S̆̈ 话说我家当年百年前留下的老房子,采光挺好啊。
@乖乖熊 这么厉害,现在还在吗
@S̆̈ 请注意当年这个说法,也就是,被四化了
@乖乖熊 哦,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