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东南有梅村,古名梅里。传三千二百年前,古公父(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为父王欲立三子季历故,携二弟仲雍托辞采药,辞故都去。夜奔江南,拴马于枯树桩,晨起见枯枝上梅花朵朵,乃知此为宝地,取“梅里”之名。断发纹身,从俗而化;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
孔子称泰伯为“至德”。司马迁《史记》以泰伯为“世家第一”,名为《吴太伯世家》,载勾吴从吴太伯远避荆蛮至吴王夫差亡国一千二百年兴亡史。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司马迁. (前104年-前90年).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梅村有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梅村镇伯渎河畔,乃先人为纪念泰伯而建。《吴地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东汉桓帝刘志永兴二年(154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为庙之始建。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招称“至德”。元符三年(1100年),谥“至德侯”。明弘冶十二年(1499年),南昌进士、无锡知县姜文魁扩建大殿、两庑、头门、坊表、照池“,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奠定了六百年泰伯庙的基础。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邑令吴大补重修。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吴兴祚又修。后在康熙三十九年,乾隆三年,嘉庆六年,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二十九年都有修葺,庙宇更为辉煌。现存泰伯庙为明清修葺建筑。
今天气转好秋高气爽,携父母驱车二十公里至梅村瞻仰泰伯,不仅为泰伯高义故,更为拜见吴国先祖。若无泰伯仲雍南迁,则勾吴不存,则春秋战国自当改写,中国史将为之改写。今吴地富庶,民安居乐业,多拜千年前泰伯建国开垦所赐,吾等江南汉民自应感激。
下金城高架,有泰伯大道,可直通梅村泰伯庙前。梅村镇主街有新修之赭红色琉璃瓦牌坊,形制宏伟巨大。牌坊正面题“梅里古都”四字,楹联为“高怀品似梅仰先贤古圣须看城内无处胜迹”、“上善形如水说秦阙汉宫还数江南第一古镇”。背面题额书“梅里高风”四字。牌坊下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所谓“江南第一古镇”,如今也早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县城而已。沿梅村主街向南走,有一河,为有“江南第一人工河”之称的“伯渎河”。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商末泰伯南迁梅里后,为兴修水利,挖掘河道,于此建有伯渎港。伯渎河自常熟始,经梅村至无锡城内清名桥,并有伯渎桥横跨两岸,总计达四十三公里,于三千年前,可谓先人之浩瀚工程。《读史方舆纪要》“常州府、无锡县”条目下有“泰伯渎”,载:“泰伯渎,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连蠡湖,入长洲(今苏州)界,渎长八十一里,相传泰伯所开。”伯渎河曾为吴王阖闾攻楚、夫差攻齐要道。梅村伯渎河上,修有梅村大桥,形制为七、八十年代式样公路桥。桥堍有一巨石,上书“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 伯渎河 梅村镇人民政府立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巨石两旁,绿树葱葱,新修小区拔然挺立。河岸一侧,周末无事所所的小青年三五成群,伐杆垂钓。立于桥中远望,可见一佛寺矗立河边,一廊桥跨立两岸。
过桥,东侧有大屋顶的各商号,鳞次栉比。一时不知方向,询问在停车场无事所所的保安。保安所指,通往泰伯庙的路就隐藏在这高大的商号之间。向前行,见一宏伟的牌楼,匾额上书“江南第一古镇”,乃启功所题。两侧有木刻金字楹联,上联为“尊至德让王 位显历朝天下”,下联为“沿高踪大道 春荣万象江南”。牌楼背面,匾额上书苏局仙所写“勾吴古都”四字,楹联为“登高怀义圣荫江南商祺锦盛”、“极远缅恩德铭梅里业泰恒昌”。沿路前行,两侧绿柳荫荫,秋色宜人,水波荡漾,垂钓者甚番。前有梅林一片,若初春来此定可欣赏梅花一片。
不时即见一庙,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为古桥,青石泛黄,斑驳粗糙,裂痕遍身。桥下照池内水葫芦丛生。如吾猜想没错,此“香花”池原本种植小金莲。
桥南有新修照壁三,刻有“泰伯奔吴记”等现代数篇撰文。照壁修得颇为古朴,仿制斗拱飞檐一应俱全。
照壁南有新修大门,为巨型石岩牌坊一,前有“梅里古都”四字,后有“至德高风”四字。又有新鼎一口矗立广场。广场四周有新铺几家,皆在装修。东侧荒地,透过杂草见宏伟城楼一座,问乡民,曰“新修仿古城门”。
香花桥北,立花岗岩石古牌坊,正面镌“至德名邦”四字。牌坊不高,大约四五米。花岗岩石构件似被埋入土中时久,黄泥侵入岩体。“至德名邦”牌上方有赭红色石雕,仔细观之,似为用红色页岩雕刻后粘贴而就。石雕左右为凤凰一对,配饰为云纹,行云流水,古风顿显。牌坊背面无字。
石牌坊北有三券棂星门,乃泰伯庙之大门。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六米,中间两根雕刻云龙花纹。两旁柱上饰有仙鹤云纹。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
门票15元。入门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院外嘈杂纷乱,院内清静无为。先有重点文物保护碑两座,一为二零零六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立,一为一九八四年无锡县人民政府立。碑前铺路除现代花岗岩外,仍有旧时“人”字形金砖路,与惠山古街的形制一样。
中有泰伯庙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享堂前列石狮子一对,旁遗存石人一个。匾额“泰伯庙”三字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陆定一所题。两旁有联“庶子毋忘岁月蹉跎怀先圣”、“ 苍天有灵荆蛮教化遇太伯”。檐下有文化板,介绍泰伯后裔十二大姓氏始祖,分别为:
- 吴氏始祖泰伯、仲雍 1
- 柯氏始祖盧,与辛氏、蔡氏同为一堂
- 辛氏始祖文悦,与柯氏、蔡氏同为一堂
- 翁氏始祖盐官,原名处易
- 曹氏始祖振铎
- 蔡氏始祖叔度,与柯氏、辛氏同为一堂
- 周氏始祖汝州,以汝州地名为名,汝姓亦同源
- 洪氏始祖处厚
- 江氏始祖处恭
- 方氏始祖处樸,原姓翁
- 龚氏始祖处廉,原姓翁
- 汪氏始祖处休,原姓翁
- 网友“泰伯后人”指出,泰伯是阎氏始祖,吴氏纯属杜撰。根据是泰伯作为阎氏始祖在历代史书上和各种姓氏书籍上都有明确记载,例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泰伯是阎氏始祖。至于泰伯庙里说吴氏始祖,还说仲庸长子季简嗣于泰伯,这在史书上是不存在的,是后人杜撰,攀附名人而已。 ↩︎
想不到如此多大姓皆为泰伯之后。
享堂后壁,有明万历年间立的《重修泰伯庙记》碑、清康熙八年《至德祠免粮碑》以及今人立的《专诸纪念碑》。
清康熙八年立的《至德祠免粮碑》。
明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申仲冬,内阁中书延陵吴澄时所书的《重修泰伯庙记》碑。
享堂后有甬道,院落植松柏。走在甬道上,初秋松柏和橘树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甬道两侧各有庑房九间,内塑《史记》所载继承吴泰伯后的二十五世吴王。泰伯二十五世世系塑像如下:
- 仲雍,泰伯弟,泰伯无子,弟继立。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卒于殷帝乙二年,享年92岁,葬海虞山(今常熟虞山),有二子,长子季简承嗣泰伯,次子居简。
- 季简,泰伯嗣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在位三十一年,葬常熟,生子二:长叔达,次叔夏。
- 叔达,季简长子,生于殷庚丁十三年,在位十八年,生子二:长周章,次虞仲。
- 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帝乙二十二年。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封吴伯,列为周王朝同姓诸侯,在位二十二年,葬虞山,生子二:长熊遂,次赟。
- 熊遂,周章长子,生于殷帝辛(商纣)二十年,在位四十八年。
- 柯相,熊遂之子,生于周成王乙巳年,在位三十年,葬锡邑柯山。
- 疆鸠夷,柯相之子,生于周康王壬午年,在位五十一年。
- 馀桥疑吾,疆鸠夷子,生于周昭王已末年,在位三十八年,生子二:长柏芦,次柯芦。传位次子,长子让位无考。
- 柯卢,疑吾次子,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在位五十九年。
- 周繇,柯卢之子,生于周穆王癸酉年,在位三十二年。
- 屈羽,周繇之子,生于周懿王庚戌年,在位三十四年。
- 夷吾,屈羽之子,生于周厉王丁亥年,在位三十三年。
- 禽处,夷吾之子,生于周共和行政甲子,在位三十九年。
- 转,禽处之子,又名君转,生于周宣王庚子,在位四十一年。
- 颇高,转之子,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在位九年,生子二:长句卑,次句馀。
- 句卑,颇高长子,又名毕轸,生于周庄王四年,在位五十一年。生子二:长去齐,次去樵。
- 去齐,句卑长子,生于周惠王二十年,在位三十五年。
- 寿梦,去齐子,生于周襄王二十年,前585年接位,称王,诸侯尊为盟主。在位二十五年,卒于前561年。有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以季札贤,欲立,季札相让。将薨遗命:“兄终弟及,以次相传”。
- 诸樊,寿梦长子,遵命让位弟季札,札不受始接王位,在位十三年。前548年兴兵再伐楚,败而薨。生子二:长光,次夫溉。
- 馀祭,寿梦次子,遵兄终弟及接王位,在位四年。前544年起兵伐越,令越俘看守舟船,馀祭查看时为越人所刺。
- 馀昧,寿梦三子,遵兄终弟及接王位,在位十七年。生子三:长僚,次盖馀,三烛庸。
- 季札,寿梦四子,四让王位为世称颂。封延陵,有贤名。前544年出使鲁国,过徐国徐君爱季札剑而不言,札心知之,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传为佳话。享寿九十二岁,葬江阴申港。生二子:长徵生,次重道。称“延陵季子”,本博《延陵至德季子祠》详述。
- 僚,馀昧长子。因“季札让,逃去”,僚遂称王。伐北,败陈蔡。前515年伐楚,为楚断后路,诸樊长子光派刺客专诸将其刺死,在位十二年。
- 光,诸樊长子,使专诸以鱼肠剑刺僚遂称王,号阖闾,在位十九年。用伍子胥、伯嚭灭徐,破楚,占楚都郢。次年为越所败。前496年,在携享战败,重伤而死。
- 夫差,阖闾子,承继父志,大败越于夫椒(江苏吴县),攻入越都。伐齐、伐楚,与晋争霸中原。不听伍子胥言致国力空虚,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自刎死。在位二十三年。
东庑房塑像,为第二世仲雍到第十七世句卑塑像。
西庑房塑像,为第十八世去齐到第二十五世夫差塑像。庑房还有《史记》内所载吴国名人之塑像,如大臣伍员(伍子胥)、将军孙武、刺客专诸、刺客要离,以及东汉桓帝时修建泰伯庙墓的吴郡太守糜豹等五人。塑像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实乃佳品,疑为无锡泥人厂大作。
甬道尽头为至德殿。主建筑至德大殿雄立两庑正中。至德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周有檐廊,檐柱皆用巨石凿成。
广场通大殿青石月台,中置宝鼎一只,九节三层,下一层为鼓腹,正面铸“泰伯庙至德殿”六个金字;东铸孔子的“泰伯其可为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西铸“江苏省人民政府暨无锡县人民政府1983年拨款修复”。至德大殿正中悬“至德殿”三字蓝底金边金字牌匾,两侧有楹联书“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
殿内有14根楠木柱,上饰朱漆,下垫木櫍,立在复盆式石础上。正中设汉白玉座,塑泰伯坐像一尊,原像五十年代为梅村师范学生所毁,今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根据原像照片主持塑制。高4.5米,头戴冕冠,前垂十二冕旒,身穿玄衣纁裳,用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崇彝、藻、火、粉米、黼黻),脚穿赤舄,手捧玉圭。
大殿内正中梁枋间,有清康熙所书的“至德无名”匾,以及他好大喜功的孙子乾隆所书的“三让高踪”匾。何谓“三让”?一让季历:古公亶父去世时,“断发文身”,让季历为位;二让姬昌:季历为商王文丁所杀,“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再让姬昌为位;三让仲雍:“勾吴国”建立后,泰伯称“伯”而将王位让给二弟仲雍。此即为“泰伯三让两家天下”。两匾均似复制。康熙匾可隐约见落款小圆章,可惜重新涂蓝色底色时工匠人心不古,细微之处视而不见,把两个章的底色忽略了。经吾查证,道光《梅里志》有文说“圣驾南巡驻跸苏州,御书‘至德无名’四字镌之苏城泰伯庙中,而泰伯故都在锡,庙亦当以锡者为主”,故原件应存苏州泰伯庙,是以为憾。东间梁枋间有荣毅仁所书“锡邑之光”匾,西间梁枋间有赵朴初所书的“至德高风”匾。另有各吴氏后人匾额。至德大殿前檐正中,有“至德殿”竖匾。两旁大柱上挂一联:“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
殿内嵌有清代修庙碑记13方,其中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杜诏所撰《重修泰伯庙碑记》三方,乾隆六年(1741年)金匮知县王允谦撰、南拙老人蒋衡所书的《重修泰伯庙碑记》五方,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金匮知县朱子庚所撰《重修梅里泰伯古庙记》碑等。80年代大修,将原立在至德殿前的屃贔连同明代碑刻二方移入大殿。
东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吏部右侍郎姑苏王鏊所撰的《无锡县重建太伯庙记》,由赐进士文林郎知无锡县事进贤姜文魁及县丞、儒学教谕、训导,以及义民蔡孚等人立。
西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钱荣所书的《泰伯庙赡田记》,义民蔡孚、蔡济与住持许道士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义民蔡孚,时过十五年又出资出田,实乃难得。
穿至德殿为东西两院。东院东有配殿,依次为让王小殿、大夏堂、慈俭堂。至德殿东北,有泰伯井。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载:“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臣昭以为即宅置庙。”《吴地记》载:“吴筑城于梅李(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想不到此井居然是如此古老。古井如今仍能汲水,千年风霜将其磨损得光滑洁白。石井前有一“鼻祖吴泰伯古井亭复原纪念碑”,乃韩国济州道光州广城市吴氏后人所立。想不到泰伯的后裔如今已散布朝鲜半岛,千年后回故里祭祖,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井后立四角亭,四面围栏,后墙有黑色阴文石刻,由今人所写,镌唐宰相、无锡邑人李绅凭吊泰伯诗:
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
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多年。
李绅的意思是,至德已不存,即使今天重新疏浚了梁鸿,又能持续多久呢?
东西两院皆通往二进之祖师殿,两侧为三让堂与德洽堂。有玉皇殿,中塑玉皇像,两侧塑自伏羲三皇五帝至清代50尊历代有代表性的帝王像。
三让堂西侧有关帝殿,内塑关羽像,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侍立两侧。西有三宝殿,前塑弥勒佛和韦驮,后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旁列罗汉。西又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像,今已为隔壁如愿禅寺所有。
殿后还有尊德堂与采芝堂。续前行,可见圣堂、远山小筑、祠堂与竹园。尊得堂牌匾“德承千古”。
泰伯庙享堂外,有石刻碑几块,记载这里曾为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旧址,以及无锡县师范学校旧址。
区区一个小时,便到了下班时间,恋恋不舍的步出泰伯庙,看着工作人员在身后细致的关上每一扇大门。
忽然有种参观日本古迹的感觉……
泰伯庙旁有如愿禅寺一座。寺院不知新旧,也未进去参拜。寺外有高挑的九级浮屠铁香炉,煞是有趣。寺门口东侧两根光光的旗杆却像是旧物。
我为禅而读时,便处处是禅机。
天气晴好,霞光四射。伯渎河水,静静流淌。
一晃三千二百年。物是人非,人去物非。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司马迁. (前104年-前90年).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泰伯或季札在时,土墙已是奢侈,更未曾奢望有砖楼。这新修的漂亮的假“城门”,当是为旅游故而伪造的明式城楼。自然,这泰伯高义,也可以成为旅游宣传的口号,转变为滚烫的金钱。
泰伯三让,季札四让,虽为历代文人所颂,帝王所赞,但如此高义,只发生在周礼时代,泰伯二十四世后,季札二世后,王宫即上演腥风血雨,阖闾用刺客专诸杀堂兄吴王僚,又用刺客要离杀堂侄吴公子庆忌。骨肉相残,礼崩乐坏,上古至德,灰飞烟灭。夫差之后,权大于天,普天之下,难逃其障。
呜呼,孰知世教日陨,兄弟争立,父子相夷,我思至人,生也孔晚,无得而称,其称则远!
王鏊. (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 无锡县重建太伯庙记.
更有应天巡抚周忱宣之于众:
方泰伯之奔吴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立,然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遂端委以临其民,是欲辞富贵而富贵随之。及其后世,夫差狃于必胜,穷兵黩武,破越困齐,欲霸中土,卒之国亡身戮,妻子为虏,是欲求富强而失其富强矣……尔民欲为泰伯之让乎,欲效夫差之争乎?一则庙食万世,一则贻讥千载,其得与失必有能辨之者。
周忱. (1381年12月7日-1453年11月3日). 重修泰伯庙记.
然吴王世家纵横捭阖,争霸中原,奠定吴国基础,虽亡,春秋以降,诸侯莫再以“蛮夷”称吴地,是为吴人之幸。
今拜泰伯庙欣然有悟,惟泰伯墓于鸿山未得见,若有机缘定当往之。
轩易 北京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倪瓒捐资重新修葺。倪瓒是元代的呀,元至正二十四年还能说得通。难道明代也有倪瓒?
十一年前 Unknown · UnknownS 江苏 *
@轩易 感谢指出。应该是同名同姓者,至少网上的资料是说“道士募得倪瓒的捐资”……手头没有史料不得而知,姑且将其删了,把能确认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邑令吴大补再次修葺”换上去了。
十一年前 Unknown · Unknown木瓜园 上海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然后生了本文述说的对象, 😆
六年前 Safari 12 · iPhone iOS 12.1.4S 江苏 *
@木瓜园 兄台历史功底深厚。
六年前 WordPress App 11 · iPhone iOS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