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的布置莫不是想表示馆长是宋粉。仕女塑像面对的是唐代双鸾瑞兽纹铜镜(八大镇馆之宝之一)。铜镜以铜锡合金为原料铸造,镜面光素用以照容,镜背装饰花纹或铭文;呈八瓣菱花形,镜背分三层纹饰布局,镜背中央伏卧一兽,腹下有一孔,形成镜纽;内切圆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分饰八组飞鸟、蝴蝶和花草纹,内区饰双鸾双兽,间饰缠枝莲纹;从纪年镜的资料中可知,大约成镜于武则天长寿年间,菱花镜也始铸于这一时期;此镜中鸾鸟、瑞兽和花鸟线条简练流畅,鸟羽细腻分明,是唐镜中的精品。
双鸾瑞兽纹铜镜官方照


官窑暗花盏,南宋,藏书篁村宋墓出土。器型规整、胎质细腻纯净、釉面丰润带细小开片,盏心刻有凤乌纹,紫口铁足,底部亦带釉,是吴中地区所发现的南宋官窑瓷器之代表。宋代官窑瓷器往往不加以复杂纹饰,而是以秀雅的釉色、简洁流畅的线条取胜,体现出典雅含蓄的审美趣味。

青瓷牛厩,西晋,枫桥狮子山西晋墓出土。两晋南朝时期,盛行世家大族聚族而居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反映在随葬器物上,即是以日用生活器皿、生产生活情景为题材的明器组合。以动物养殖、灶、格盘、耳杯等为代表的青瓷明器,是两晋南朝时期长江下游世家大族墓葬的典型随葬嚣。

【右】青瓷羊形插座(八大镇馆之宝之一),西晋。羊作蹲伏状,身躯微丰,两肋有刻划羽翼纹。羊首的顶端开一小圆孔,可插物。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色莹润。其功能应为用作祭祀的瓷尊。 青瓷羊形器在三国至东晋时期较为常见。羊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羊形青瓷也成为一时风尚。

青瓷盘口壶,西晋,何山西晋墓出土。盘口壶是两晋南朝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青瓷盛水器,其器形随时代发展的变化十分明显,是重要的断代器物。西晋时期流行浅盘口,颈部粗短,盘口直径与腹径相比大小适中;东晋时期颈部变细长,盘口直径显得较大;进入南朝以后,盘口变深,颈部更为细长。

黑衣陶宽把杯,新石器时代,澄湖遗址出土。

黑衣陶提梁壶,新石器时代,澄湖遗址出土。

黑衣陶贯耳罐(八大镇馆之宝之一)、贯耳壶,新石器时代,澄湖遗址出土。


云龙纹镜,明。镜钮右侧饰一龙在云中飞腾,龙着置于钮下方,龙身蜿蜒盘曲,两前肢向前伸张,一后肢缠绕于尾部,另一后胶仅露出爪,龙的四周云雾缭绕。钮左别有一竖向长方形框,樵内铸有铭文“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日造”。云龙纹镜是明代流行的镜式,发现较多。

人物镜,明。

规矩镜,明。

带把山水纹镜,明。

菱花形铜镜,唐。菱花镜是唐代新出现的镜式。韦应物《感镜》诗云“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诗中有“把取菱花百炼镜,换他竹叶十旬杯”句,说明菱花镜在唐代是一种常见的镜式。近代考古学上,“菱花镜”专指镜缘呈尖状花瓣状的铜镜,一般分为六瓣或八瓣。右边这款铜镜跟双鸾瑞兽纹铜镜高度相似,但仔细辨别做工明显粗糙。

“横街孙店包换青镜”铭圆形镜,明。

方形铭文镜,明。

景泰蓝龙纹花瓶,清。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将细铜丝掐成花纹粘焊在铜胎上,再以各色珐琅釉填于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世传这种器物流行于明景泰年间,又其釉料多为月蓝色,且“琅”“蓝”音近,故称“景泰蓝”。

景泰蓝龙纹小花插,清。这对花插大小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直口,方唇,细长颈,弧肩,扁鼓腹,圈足,平底。整器紫黑色,其上掐银色卷云纹为锦地,口沿下饰蕉叶纹,以蓝、红釉相间填出,下腹部接近圈足处饰水纹,一件填白、蓝色釉,一件填白、绿色釉。两件花插以龙纹为主纹饰于腹部,呈现云龙戏珠的画面,两龙釉色相近,均以蓝、绿、红、黄多色釉填出,是景泰蓝工艺的经典作品。

铜权,元、辽。此两件铜权均刻有铭文。小者时代为辽代,铸有“太平七年”“扬州府”字样;大者为元朝,刻有“至元◻︎年”字样。铜权为古代衡器,这两件铜权的形状、重量以及铭文信息,为我们了解辽元时期的衡器制度与标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顾楮六面铜印,东晋,东渚宝山东晋墓出土。印体为正方体,印纽下有一圆形穿,可穿系携带。印面各刻“顾叔声”、“顾楮”、“白记”、“顾楮白事”、“臣楮”等字。六面印流行于东晋时期,印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记述印主姓名、字表、家族地望、职官身份等;另一类为文书用语,如“白记”“白事”、“白笺”等,反映当时的文书格式和封缄制度。此印残留红色印泥,应为墓主生前使用之物。

下面一堆青铜器都没有出土地,你品你细品。
青铜壶,战国-汉。

青铜鐎盉,汉。鐎盉是一种兼具“鐎”与“盉”两种器物功能为一体的器皿。“鐎”是汉代常用的温煮器,其特征为侧边的长柄,可持之置于炉上;“盉”为调酒器。“鐎盉”即为温酒和盛酒的器具。这件青铜鐎盉,鼓腹的器身不仅增加了容量,小口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温性能,盉腹有一周合范浇铸的痕迹,是研究汉代生活史和铜器铸造史的典型实物。

青铜簋,汉。簋是古代用于盛放黍稷的器皿。西周时,簋和鼎一样是标志身份等级、用于祭祀的礼器。据《仪礼·聘礼》,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到了汉代,簋已经丧失了礼制意义,而向日用器皿发展,多用于盛放食物。此簋整体器形较为规整,器壁较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的铸铜水平。

青铜雁形壶,汉。

青铜鼎,东周。

青铜鼎,东周。

青铜鬲,西周晚期-春秋早期。

半小时还是能看完主要藏品部分的。


但当发现后面还有几个展厅时我简直笑了……只能快步扫过。
古琴,战国,长桥国防园战国墓出土。古琴为我国最早的弹奏乐器,该古琴琴身形似平底独木船,为楸枫类整木斫制,木质坚硬。面板无存,首部方形,刻凿有长方形弦槽,槽底钻有 12 个透孔,首部弦槽缺损一块,尾部山字形凸起,一角残断,枘槽内略残缺,首部弧高 1.1 厘米,尾部弧高 1.7 厘米。琴身髹黑漆,剥落严重,仅首尾留存。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件古琴具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断代依据,为我国目前发现为数不多先秦时期琴的实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双耳弦纹乳丁足罐,战国,西塘河遗址出土。

长桥新塘、小真山战国墓葬群示意图。

原始瓷提梁盉,战国。

楚途盉(八大镇馆之宝之一)、青铜缶,春秋,枫桥何山东周墓出土。楚途盉器身有铭“楚叔之孙途为之盉”。“途”当为人名,文献中未见记载,但根据李零等同志对“楚叔之孙倗”的考证,认为“倗”应该是蓬子冯。“楚叔之孙途”也应与楚王族同出,并可能与蓬子冯有亲属关系,当属于楚国贵族用器。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伍员率兵攻入楚之郢都。因此,此墓出土的楚国铜器,很可能是吴人掠回的战利品,赐给攻楚的功臣,死后随葬的。墓主人可能是这次攻楚有功之人。

双系拱形起脊玉饰、蟠虺纹玉璜,春秋,严山玉器窖藏出土。玉饰断为两半,粘合复原。玉色牙白,有褐斑。器身起拱作瓦形,正面中间起脊。脊两边各饰一组浅浮雕兽面、凤鸟纹,兽面作椭圆眼、弯眉、阔嘴形,凤鸟首作高肉冠、钩喙圆眼,身饰羽细划纹,两组纹饰相互对称。反面以“十”字栏相隔,分饰四组蟠虺纹、鸟纹,横向隔栏上阴刻麦穗纹。两侧各有系耳。一系琢成兽头形,圆目突起,宽鼻,阔嘴,口部正中斜镂一直径 0.3 厘米的穿孔。另一系琢成互相平行的双圈,间距 0.9 厘米,一小系与双圈相衔(衔轴已断),可自由转动。

虎形玉饰、蟠虺纹长方形玉佩、玉斧、卷云纹玉璜、“S”纹玉璜、蟠虺纹玉珑,春秋,严山玉器窖藏出土。关于虎形玉饰:为一对,形制大小相同。玉色灰白夹黑。扁平体,虎作伏卧状,头微昂,有一小孔,似为目,亦可绶系,腹下四足屈蹲,卷尾高翘,背脊琢出扉棱。正面以减地斜切法阴刻变体夔纹,填以羽状细划纹。反面光素,留有直线锯痕四道。据其反面锯痕观察,两佩是从同一器胎上切割琢成,分面两器,合而为一。两虎造型生动,纹饰线条粗犷遒劲,刀法犀利有力。古人将雕成虎形的玉器称为“琥”,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这种用玉琢成的虎形器均是佩饰品。



绿松石串饰、绿松石嵌饰复制品,原件藏苏州博物馆。


玉敛葬饰件,由大量玉器覆盖组成。



澹台湖上斜港大桥巍峨,公园没时间逛了,天凉后有机会再来。

【完】
刚看了越王勾践剑,怎么感觉给仿的一样
@网友小宋太新了是不是。质量好啊,所以是镇国之宝。
@S毕竟那么久了,多少有点离谱
@网友小宋有个纪录片,1965年出土以后拍的。纪录片里把勾践剑拿出来时震惊四座,还做实验切割十几张纸没问题。我小时候还看过这个纪录片,网上搜搜能找到。
大哥这个业内分页怎么做的。
@网友小宋有代码的。
在古腾堡模块里短代码是:
< !--nextpage-->
。同时在single.php里添加wp内置函数:
< ?php wp_link_pages(array( 'before' => '< div class="nav-links">',
'after' => '< /div>',
'pagelink' => '%',
'separator' => '< span class="separator">,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