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园占地30亩,与顾炎武墓地(故居祠堂及墓)相通,是依史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顾园内曲水环绕,环水有致,有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顾园. (2022-02-26).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顾园/17394052
三十亩!我默默看了下手表,不知来不来得及走一圈……

结果是,我绕花园走了三十五分钟。景区犹如迷宫,路牌等于没有!下午1点饭也没吃,日头晒到头晕,走得筋疲力尽!刚才看了看地图,实际路线:读书楼-三徐居-松庄-溯廉长廊-休息亭-橘颂轩-白石楼-致用阁-顾炎武雕像-九曲桥-水榭-松庄-秋山亭-六角亭-慈母阁-顾炎武墓-亭林祠-(然后迷路了)-顾炎武雕像-致用阁-西轩-溯廉长廊-水榭-九曲桥-慈母阁-读书楼,一路西行,终得出故居!
看图吧,累了。

小溪荫翳蔽日,如同山间仙境。

一河之隔就是居民区,古时可以划船到家。



顾炎武四十五岁后,历二十五年,遨游北方,由北京到山西,结识了大学问家傅山和朱彝尊,相见恨晚,定为挚友。傅山将顾炎武安排在太原松庄别墅,安顿万卷古书和住所。景区现种松三株,以示三老友敦厚深情。





湖西有长廊、休息亭。有俩老人在亭子长椅上睡觉,倒也不枉“休息亭”之名号。


二楼应该可以摆二床,但却空空如也,窗户也设得很高,不知建楼何用。



楹联“春酒绿时留客饮,夜灯红处课儿书”张挂于白石楼。顾炎武出生于江南世家大族,幼年时,其祖父就以关心国家大事、体察百姓疾苦对他进行教诲,而他的嗣母太安人王氏更是以身作则教导他。据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载:“初太安人王氏之守节也,养先生于襁保中。太安人最孝,尝断指以疗君姑之疾。……乙酉(1645年)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遗言后人莫事二姓。”此楹上联写的就是王氏对待朋友宾客的豪爽与豁达,下联则是王氏苦心孤诣培养顾炎武的艰辛与温馨。





碑廊外树林里种植的鸡爪槭红艳动人。

绕回湖中,走过九曲桥。



秋山亭是矗立在高处土丘上的双亭。




秋山亭下垒砌的假山石,中有一凹陷,似乎可以放尊佛像。

往东走去,看到石门,上书“亭林墓”。不禁肃然,缓缓步入。


墓东石门外,有十几亩的树林,如果走一圈恐怕要花很久。

回到亭林墓,从祠堂纪念馆穿过。


顾炎武遗履复制品,秋香色缎子面,玄色滚边,白厚底,长九寸三分,于墩顾氏传世品,据展板说原件今藏南京博物院,但2018年参观南博没看到在哪。

顾炎武逝世后,清廷逐渐重视起来。顾炎武族裔孙顾汾字少瑛,时在北京礼部任职,遂把家传亭林先生遗像献出,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十七日,江苏学政和巡抚奏文礼部,道光帝于十二月十九日签发批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起作为北京亭林祠主祭像,并由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编修题刊。

两座文保碑,其中全国文保碑碑后刻:
顾炎武墓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南大街。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爱国学者,昆山干灯人,少年时参加复社。1645年5月,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十谒明陵,通游华北,所至访间风俗,搜索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在学术上著述甚丰。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明清建筑,再现了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顾炎武墓及故居.



大门紧闭,修得气派,估计有重要人物来谒才会开启。

“贵廉”匾额两旁楹联刻着顾炎武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生再拜。

迷宫般的园子转几圈,终于摸出门去,沿石板街-种福桥-河东街往回走。
网友小宋 河南
这篇文章内容是真的多。
两周前 Microsoft Edge 134 · Windows 10S 江苏 *
@网友小宋 难得出去一趟,多写点了。
两周前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