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石板街一路向南,暮春日盛,风景独秀。

木瓜浜
凝薰桥
桥上北望
桥上南望
石板桥
石板街画廊

北方游客看到卖面的老妇,询问是否有酱料……😂

卖面的老妇

来到顾炎武故居雄伟的门前。故居为重建的江南宅园,新修宅院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园内粉墙黛瓦、曲水环绕、花木扶疏、厅堂簇新。

顾炎武故居
“天下兴亡”

顾炎武(1613-1682年),本名绛,字忠清、宁人。明朝灭亡后,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世人尊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的人生阅历可以分为两段:

1613年,顾炎武出生于南直隶昆山县千墩镇。年少在家读书,十四岁考中秀才,与同乡归庄交好,一起加入复社,反对宦官擅权,“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被称为“归奇顾怪”。二十七岁乡试未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嗣祖父顾绍芾劝说:“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幡然醒悟,不再以科举考试为目标而读书。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昆山周边陷落。顾炎武与归庄联合义军,欲解昆山之围而未果,数万民众遭受清兵残害,顾炎武家也难逃劫难,嗣母王氏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痛万分,将匡复故明立为一生追求。顺治十二年(1655年),顾家一个名叫陆恩的仆人投靠觊觎顾家田产的豪族叶方恒,以私通南明、支持张煌言反清为名告发顾炎武,顾炎武回到昆山后秘密处死陆恩,因此被抓入狱。归庄等人积极营救,顾炎武最终出狱,但叶方恒派刺客追杀,顾炎武不得不外出避祸。

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45岁,突然效仿先贤“北学于中国”,踏上二十五年惊世访学之旅,足迹遍布鲁、直、秦、晋。自述:“比二十年间,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朽壤,其可读者必手自抄录。”“往往怀毫舐墨,踯躅于山林猿鸟之间。”“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友人赠以二马二骡,装驮书卷,所雇从役,多有步行,一年之中,半宿旅店。”见复明无望,顾炎武开始转向以学术为立足点,对传统经史之学重新审视,从财赋、兵农、河漕、舆地、行政等思考明亡的教训,并建新斋于太华山下,规划自己的学术路径。由于不得南归,顾炎武虽生活贫困,却精神富足:“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流转三数年,不得归园林。蹠地每涂淖,窥天久曀阴。尚冀异州贤,山川恣搜寻。”因受山东莱州文字狱的牵连,康熙十年(1675年)八月顾炎武将其所有书籍从山东搬运到了山西祁县友人戴廷拭为他所建的书堂,不过一、二年,与戴氏发生矛盾,决定往陕西安家落户。康熙十六年(1677年),从祁县移至华阴。因在关中有三位挚友王宏撰、李因笃和李颙,以他们作为“秦人”的代表,顾炎武认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与三侄》)。定居华阴后,顾炎武再也没有回过山东,更没有再入京师,只是往来于秦、晋之间,与朋友们一起探究跟国计民生有关的学问。顾炎武在曲沃寓居东韩村宜园期间,为了及时、安全收回在山东租出土地的收益,与傅山先生探讨、设计出了最早的票号雏形,后经山西商人不断完善,发展成了举世闻名的山西票号,也为现代金融业、银行业提供了借鉴。在山西期间,特别是在曲沃绛山书院,顾炎武进行了多次讲学,宣传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山西培养了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从而对曲沃、对山西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八,年七十岁的顾炎武大病初愈,身体虚弱,但执意外出访友,不慎失足,摔倒在马下,回家后呕泄不止,初九丑刻溘然逝世,遗体由嗣子衍生运回故乡,埋葬于千灯镇顾氏祖茔。

顾炎武学术成就杰出,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八字真言;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题外话,由于顾炎武名气太响,金庸先生曾在《鹿鼎记》中写道:“韦小宝对他一向佩服”。😂

正说笑间,舱外家人朗声说道:“启禀公爷,有客人求见。”丫环拿进四张拜帖。苏荃接过来看了,轻声道:“客人是顾炎武、查继佐、黄黎洲、吕留良四位。”韦小宝道:“顾先生他们,那是非见不可的。”吩咐家人在大船船舱中奉茶,当即换了衣衫,过去相见。

顾、查、黄三人当年在扬州为吴之荣所捕,险些性命不保,幸得韦小宝相救。那吕留良却是初会,他身后跟着两个二十来的年轻人,是吕留良的儿子吕葆中、吕毅中。行礼相见后,分宾主坐上,吕葆中、吕毅中站在父亲的背后。

顾炎武低声道:“韦香主,我们几个这次前来拜访,有一件大事相商。泗阳集上耳目众多,言谈不便。可否请你吩咐将座舟驶出数里,泊于偏僻无人之处,然后再谈?”

顾炎武当年在河间府杀龟大会之中,曾被推为各路英雄的总军师,在江湖上声誉甚隆,韦小宝对他一向佩服,当即答应,回去向苏荃等人说了。

金庸. (1994). 第五十回 鹗立云端原矫矫 鸿飞天外又冥冥. 鹿鼎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茶厅,即轿厅、候客厅,明清时期的名门亲友都是抬轿而来或乘船而去,平时都从备弄而进,在此厅等候,也为客人送茶,候客厅故称茶厅。此厅现有清代苏州状元石韫玉,学者名官林则徐、何绍基、吴大徵、梁启超等人的楹联手迹。

厅外迎面抱柱挂石韫玉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1756-1837年),吴县人,乾隆四十四年状元,清代诗人、藏书家,著录家藏1200余种。

茶厅

茶厅堂中高悬“道崇礼范”匾额,为外甥徐乾学(1631年11月24日-1694年9月6日)所题。林则徐用一副对联诠释这四个字:“礼为德基义垂政矩,道崇家范才蔚国华。”

茶厅

为保护古迹,厅前保留部分明代铺地的旧方砖。

旧方砖

过茶厅后的石库门,二进是贻安堂,明代楠木正厅,为接待尊贵客人的会客厅。厅内布置书画,都是明末名人顾炎武的好友傅山、朱彝尊、龚贤、归昌世等人之手迹。

茶厅

“贻安堂”三字由清道光年间昆山新阳县令廖纶所书。看到这我笑坏了,老廖这位无锡人的老相识在来无锡当县令以前就到处留墨了!当然,喜欢附庸风雅和拍领导马屁撇一边,老廖水平还是有的,比如这牌匾,“贻”字左边的“貝”写这么大,是暗喻顾家有钱吗?

贻安堂

北侧墙面挂有王时敏山水画。王时敏(1592年9月18日-1680年7月12日),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是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四王”之首,“清初六大家”之一。

王时敏山水画

厅后有“芝兰玉树”雨门头,以及双凤穿云、鲤鱼跳龙门的精美砖雕。

住宅楼后厅雨门头
“芝兰玉树”

三进是住宅楼,为四开间住宅堂楼,是顾炎武生父顾同应、母何氏的生活住所。顾炎武即诞生于此楼北次间,古称“南宅”,现称“顾炎武故居”,并在楼厅展出顾炎武生平事迹、诗文著作和学术思想等。楼前绿树繁荫,一派气象。

住宅楼两楹之上有蓝底白字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此联出自清代著名经学家孙星衍之手,上联出自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顾炎武诗作中不乏春秋游赏的词句。下联的“风雨”,既指刮风下雨,也借代人世间的险恶与危急。顾炎武后半生之所以能够远离故土北游诸省“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正是因为身边有着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忠臣义士。

住宅楼
住宅楼
楼梯

住宅楼北侧有一方形门洞,通往读书楼和花园。

读书楼

读书楼东,有桂花形门洞,上书“维艰”二字,通往顾家膳厅。

“维艰”
花园

我特别喜欢这个角度,猛一看有点古典武侠片之感。

古宅

膳厅即厨房和饭厅。

膳厅
福禄寿
膳厅

膳厅南侧一张长桌放于屋下,可能是餐厅。

餐厅
餐厅
“当思”

反身穿过桂花门洞回到读书楼。

读书楼
读书楼
角落里的枯山水

在这读书想必很能出学问,读累了可以看看风景!

住宅楼、长廊、角亭与池塘

穿过读书楼西侧桂花门洞,豁然开朗,来到了顾园。

1 2 3 4 5 6 7 8 9

共有 23 条评论

  1. 网友小宋

    河南

    这篇文章内容是真的多。

    两周前 Microsoft Edge 134 · Windows 10

    回复

    • S

      江苏

      @网友小宋 难得出去一趟,多写点了。

      两周前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