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故居纪念馆

2023-01-08

新年伊始,天气晴朗。继昨日逛惠山后,今往崇安寺、小娄巷。

三年封国,凄惨如阿炳。不过今日所见,逛街的乡人摩肩接踵,很明显社会面恢复元气了,看来兔年的经济又可以支棱起来。

兰州拉面馆,挤得满满当当。

兰州拉面馆

一碗拉面入肚,幸福指数飙升。

兰州拉面
钢签烤串

碧空如洗,是个逛吃的好日子。

蓝天
气球

五年没来过崇安寺。看到游客如鲫,工人忙里忙外,一派蒸蒸日上,就分外亲切。

崇安寺街区
老图书馆
玉皇殿

不知不觉来到阿炳(华彦钧)故居。全国重点文保碑矗立在前。

阿炳故居

我想起儿时,故居位于图书馆的隔壁,如今的位置是后来街区改造搬过来的。

阿炳故居

阿炳,原名华彦钧,无锡著名民族乐演奏家。身世凄苦,以卖艺为生,57 岁逝世,留下六首二胡和琵琶曲,以《二泉映月》最为著名。

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即阿炳,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是中国杰出的一位民间音乐家。

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 270 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 4 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 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 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 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 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 岁。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人物生平

  • 1893年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4 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 1901年,他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 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 1905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 1910年,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 1918年,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后因交友不慎开始吸食鸦片和嫖妓,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遂以街头卖艺为生。
  • 1929年,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
  • 1933年,与寡妇董催弟同居。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 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 首琵琶曲。
  •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 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 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
  • 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 742 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华彦钧. (2022-12-0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华彦钧

百科中没提到的是,阿炳其实是因为嫖妓染上了梅毒才双目失明的,而嫖妓的原因是作为华清和私生子和法事技艺的嫡传弟子,阿炳在华清和逝世后成了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在财务自由后年轻的阿炳交友不慎、陷入堕落,吸食鸦片和嫖妓,染上梅毒导致双目失明,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后被扫地出门,只能流落街头卖艺。这后半生的悲惨经历反而成就了他艺术的升华,一曲控诉人生跌宕起伏的《二泉映月》终成世界名曲,甚至成为二胡乐器的代表作。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请杨荫浏教授在无锡搜罗民族音乐,杨自然想起了曾经的二日师傅阿炳。由于设备落后,录音小组只能用钢丝录音机,加上阿炳当时卧床多年,借来的乐器也不趁手,所以效果如今听来不怎么好。可就是这样的原版曲子,却成了直击灵魂之作,毛主席听后甚至指示“要发扬光大之”。

据负责录音的祝世匡在无锡报刊上发表的《乐曲定名经过》文中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密探零零发]. (2020-02-16). 真实的阿炳: 吸食鸦片, 因梅毒双目失明, 不屈服于命运, 终成大师. 百度百家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622766359620019

通灵桥牌坊,为公花园与白水荡之间围墙之中,2007年修缮阿炳故居时,迁移至此。相传,牌坊为元末明初之物,位于通灵桥前。

通灵桥牌坊
通灵桥牌坊

阿炳故居,是一间平房,为硬山顶,只有 20 平方米,内有小阁楼,现仍保持着原状。

阿炳故居前面

进入故居,摆设与儿时并无二致,仍旧是那副破败、极贫的模样。

阿炳故居卧室
阿炳故居卧室
阿炳故居卧室
阿炳与董催弟照片
阿炳故居厨房
阿炳故居展览
纪念华彦钧诞生一百周年邮票
阿炳纪念专辑 CD

曹安和先生的弟子、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泽民向原崇安区区委书记蒋伟坚捐赠阿炳生前用过的琵琶。

阿炳生前用过的琵琶

阿炳墓碑复得记,以及遗像发现记。

阿炳墓碑及遗像

看完墓碑复得的故事,我做了小小的功课,有了惊人发现,原来阿炳的初葬地竟然就在我儿时家附近的璨山南坡明阳观道士墓地!我与小学同学曾无数次的爬上山去玩,却错过了瞻仰名人墓地的最后机会——如今明阳观所在地早已被平整和建设为每天都会路过的西太湖花园小区。

阿炳墓
崇安寺老照片
阿炳故居展览

绕到阿炳故居后面,平房真是非常简陋。

阿炳故居后面

雷尊殿旧址及其他附房大都保持着原状。

雷尊殿
阿炳道士像
阿炳生平
CD
日本纪念专辑
《瞎子阿炳》话剧
钢丝录音机
道教乐器三跳
中国唱片
《二泉映月》小人书
故居的亭台
故居的亭台

洞虚宫古井,为江南著名道观洞虚宫正山门前遗物,原有两口井,山门前左右各一口,由于年久遗失,现仅存井圈一口,为青石雕凿,有 500 多年历史,2007年修缮阿炳故居时,迁移至此。

洞虚宫古井

在参观时,看到一位女士带着三个小孩来参观,其中一个小孩说,来这干嘛呀……但这位女士没有回答。

女士,你应该告诉孩子们:《二泉映月》,是无锡人的灵魂之曲;阿炳,是无锡人的骄傲之师。

走过历史来到未来

2019年,网上曾出现特别无厘头的“最惨名人故居,游客不愿去,连当地人也要求拆除”的哗众文,到现在还有人在到处转载。我想说的是,阿炳故居这样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一个海内外赞赏的民族音乐家的故居,也是你们这些牛鬼蛇神能随意取宠的吗?

Comments

  • Jeff的头像

    故居的亭台感觉被翻新过?
    《二泉映月》小人书是黑白照片印刷,厉害。

    • S̆̈的头像

      都是翻新过了的,原来的都残破了。
      《二泉映月》小人书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 美樂地的头像

    看了您的文章才知道,阿炳的坎坷人生

    • S̆̈的头像

      很坎坷。我做功课发现更多的蛛丝马迹,等有机会去墓葬原址再续。

  • 网友小宋的头像

    兰州拉面里面的红烧牛肉面是真心不错,虽然比兰州拉面贵了 1.5 倍。

    • S̆̈的头像

      我也很久没吃了,下次去换换口味。

  • 苏三州的头像

    才知道阿炳是无锡人

    • S̆̈的头像

      看来《二泉映月》的知名度还不够。

  • 威言威语的头像

    二泉映月,经典音乐作品

    • S̆̈的头像

      中国人的骄傲。

  • 天一生水的头像

    很多人,很多历史,不能看完整版,否则容易陷入深深的怀疑中。

    • S̆̈的头像

      确实如此。人是复杂的,伟人尚且三七开,何况普通人。有一个闪光点能流芳百世已经很了不起。

  • 拾风的头像

    阿炳的故事再次演绎了李健那句: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作家。艺术水平跟品德往往是负相关的。

    • S̆̈的头像

      我个人觉得哈,阿炳的品德在那个年代并无太大瑕疵,周围都是下九流,何来出污泥不染?但他在双目失明后的顽强求生精神,创作《听松》以声援抗日的精神,还是让人钦佩的。

  • 子痕的头像

    通灵桥牌坊真的是历史悠久,跟南京明城墙差不多,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正是元末,明朝始于1368年。
    小时候看过阿炳的电影,对阿炳及二泉影院影响特别深刻,之前还去过崇安寺见过阿炳故居,不过最后有没有进去过我还真不记得了。
    阿炳 18 岁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同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这历史车轮和个人生活还是远的很。
    儿时就在璨山附近玩耍,却不知阿炳初葬地就在那,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神奇。
    我的观念也是好好保护有意义的故居,仿古建筑、商业店铺好建,但是历史的见证会越来越少,崇安寺那么大的商业街不够他们浪的么。

    • S̆̈的头像

      你若儿时在璨山附近玩耍的话我们就是离得很近的乡党了。你还看过阿炳电影,我很惭愧,我没有看过。

      • 子痕的头像

        “儿时在璨山附近玩耍”是引用你的文章里的,不是我哈。

        • S̆̈的头像

          哈哈,误会。

  • 摄影协会的头像

    你拍的这些图片是直出的吗?

    • S̆̈的头像

      是的。

  • 云心怀鹤的头像

    好不热闹,春节前的走动,纪念馆的故事,美食的品味。

    • S̆̈的头像

      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