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时,曾有计划初二至朱家角散心,谁知疫情来袭,计划自然泡汤。今,夏末之时,凉风微兴,正应游玩,欣然启程。
朱家角,属于上海市青浦区,紧靠淀山湖,古称朱家村、珠街阁、珠溪、角里,建镇逾八百年。这几个古名中,角里挺有意思,与附近的甪里相对,更让人联想起甪直,字形实在是太像了,估计也是后来改名的一大原因吧!
对于江浙两省人民来说,类似朱家角这样的古镇比比皆是,暂不说乌镇、西塘、周庄,就是同里、甪直、南浔,也能把它比下去。但对上海人来讲,这可是他们心目中无可厚非的后花园。
疫情未散,控制人流,因此古镇上人并不很多。当然,不多也是相对的,毕竟摩肩接踵才是朱家角周末的常态。
联票分两种:四联票和八联票,分别对应不同景点,其中八联票还分为乘坐游船和不乘坐游船两种。我选的是八联票不含游船,往日里¥60 元/人如今只要¥48/人,包含景点:课植园+圆津禅院+上海手工艺展示馆+城隍庙+大清邮局+扎西达娲藏文化体验馆+人文艺术馆。
自朱家角北门进景区,沿着河东的西井街向南踱步。天气仍有些热,但完全褪去了暑气,只剩了夏末的挣扎。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周在重庆大火炉中煎烤的日子。

小河上,最值得看的是一顶顶古色古香的小桥。











两岸人家生活富裕,闲暇之余种些盆景绿植放在街上,绿意盎然。

水乡人家多的是水产。这些红菱新鲜娇艳,想必非常可口。

一位女子陪着女儿在水边玩泡泡。

新鲜的莲蓬,是为久未亲近自然的城里人准备。


西井街走到头,有阿婆茶馆。小河在此流入淀浦河,西井街也向东折向东井街。远处是朱家角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圆津禅院。

东井街南,是宽阔的淀浦河。淀浦河上,一座巍峨的明代五孔石桥耸立,这便是朱家角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放生桥了。


东井街两侧,小店生意兴隆,各行各业都有。
一间贩卖塑料儿童玩具的小店,老人坐在里面望着游人。这些小玩具,几十年前为儿时的我们所爱,如今见到,分外亲切。

旁边有贩卖辣椒调料的小店,一个姑娘有一搭没一搭的杵着不锈钢盆里的辣子。此情此景仿佛重庆那些古镇的翻版,只是这里独此一家,没有竞争,也便少了很多大汗淋漓的干劲。

肉粽和扎肉是朱家角特产之一,这间沈阿婆粽子店,标榜自己上过东方台,还将剪报贴在了玻璃窗上,确实收到不少效果。

所谓扎肉,就是没有糯米的纯肉,却有粽叶的飘香。



放生桥,是当地最大的一座桥,也是上海地区最大的五孔联拱石桥,被称作称“沪上第一桥”。明隆庆五年(1571 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 年)重建。
因陡峭,放生桥设置了 122 级台阶,使得桥面台阶特别薄,最薄处厚度仅有 3 厘米,一般不超过 8 厘米,实现了对两岸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走上放生桥,淀浦河在桥下潺潺流过。两岸店铺林立,欣欣向荣。



放生桥桥顶四角蹲着石狮四只,活灵活现。桥南堍,有放生亭。

放生亭是碑亭,外立碑刻四通。

从左至右分别刻于嘉庆十七年、嘉庆十九年、嘉庆十七年和 1993 年,均为桥、亭重建志记。

沿着淀浦河南岸的北大街向西走,店铺更趋集中。

这家吴家坊臭豆腐店主,曾被上海电视台主持人采访过,也将大幅合影贴出,以招徕游客。


晌午觅食,抬头看到金字招牌,敢用“放生桥菜馆”这样响亮的名字,应该是老字号了吧!

菜馆内人头攒动,但楼上尚有空座。这就要“感谢”疫情了,吓退了太多游客,让我们能于此安坐。


点菜,白斩鸡鲜嫩肥美。

扎肉,比预想中的清爽。

江南人都知道,点虾要点盐水虾,因为只能用最新鲜的虾做,店家没法作弊。
据说此地所产河虾体壮肉嫩、壳薄透明、身体长形、色泽青绿,生命力旺,力道很大,假如把活虾投入盆中,会向台面四面八方跳跃,因此称为“满台飞”。
今天点的盐水虾很成功,肉质微甜,确是新鲜。

响油鳝糊点的有些失败,可能是老抽太老,味道略有些苦。

莼菜汤是第一次吃。莼菜柔滑,舌齿生香。

二楼墙上,挂着一些素描画。好奇的凑上去一看,竟然是有签名的。
第一幅,《小站之春》,落款是杨中文,1963 年,并有“钢笔画”,“大年指正”字样。杨中文(1937 年 8 月-),辽宁锦州人,1963 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铜板专业毕业,历任哈尔滨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美术系教授、主任等职。此幅作品是其毕业时之作。


第二幅,《完达山的冬天》,落款是晁楣,1960 年。这幅水墨画浓淡相宜,深得我心。晁楣(1931 年 4 月-),山东菏泽人,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组织者代表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美术馆名誉馆长、黑龙江省版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版画会会长、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


既然雅座有画儿,想必走廊和对门儿也会有?走出门一瞧,果然。只是签名太草,认不得。



在观景阳台雅座吃饭的人不少。这里风景不错,但是风太热,还不如空调间呆着。


饭毕结账。老板娘算盘子打得噼啪响。攀谈两句,原来楼上的画作是她的公公 60 年代与东北画家相聚时留下的作品。

出门继续走。不远处北大街 212 号,有朱家角俱乐部茶楼,是一幢浓郁民国风范的建筑物。这里还有朱家角邮局,1953 年从漕河边迁移而来。

有个铺子卖玻璃小玩意儿,我忽然想起了儿时母亲给我在南京鸡鸣寺买的那只玻璃小公鸡。

继续往前走,看到宏伟的圆津禅院。

要到禅院,需过泰安桥。


泰安桥也挺高的,站在桥上观望,禅院观音塔高耸于前,河中游船穿梭如织。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 年),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董其昌、徐干学等诸多名人均到游览、题词。

圆津禅院凭票入。庭院内有香炉矗立。





看到三圣殿,忽然就想起刚参观过的大足石刻华严三圣像。

三圣殿外有三块石碑,分别是清代文学家和金石学家王昶乾隆年所撰的“振华长老塔铭记”、“重修清华阁记”,及嘉庆十三年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



禅院里的小师傅,一问三不知……


禅院很小,十五分钟就可以转一圈。走出禅院,沿着漕河街向南。



出售中年女士真丝衣服的两位老阿姨,在一起亲切的交谈着。我忽然想到,等她们这代人都不在了,这些也便失传了吧……

朱家角的城隍庙在当地也很出名。原在镇南的雪葭浜,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徽州人程履吉迁今址。



殿后,有一株三百年的银杏树。


殿后供奉的不是观音,不是土地,而是一只海船!看来当年这里的香火大部分来自船民。






永丰桥堍有王昶纪念馆,但大门紧闭。
再往前,有个大清邮局很出名,它是清代上海十三家通邮驿站之一,如今这里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邮局遗址。早在 1875 年,民办的协源民信局就在大清邮局现址的斜对面设置了代办处,专门办理商家和民间信函、包裹邮递以及现金等业务。1896 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1903 年,清政府在青浦县城和朱家角等地选择殷实商铺代办邮政业务,朱家角邮局就设在协源民信局代办处内,称大清邮局朱家角邮寄代办所。不久以后协源民信局被邮寄代办所取代。1910 年,邮寄代办所迁入现在的位置,1911 年正式改称大清邮局朱家角分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大清邮局转为中华邮政继续营业,直到 1953 年才迁址到北大街放生桥附近。

望着建筑的风格,我倒是想起了乌镇邮局。


入口进去,是河边的邮箱。


大清邮局紧靠着漕河,岸边系着一只乌篷船。当年的邮件便是通过河流进行运输的。

岸边美人靠上小憩片刻,走入邮局内的展览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文物,大部分都是介绍中国文化的展板。







大清邮局最珍贵的是门口的清代邮筒。我一度以为是仿的,盯着看了半天。


确实是真的,上面还有中英文的”请放入筒贴足邮票“等字样。

往前走,有一些估计是民国时的大宅,用的水门汀建造。

当然也有很多看似建于清代的民居院落,还保存着本来的模样。

一只猫咪,守卫在主人门前。

而这一只的睡相,就实在是太过分了……

一位中年妇女,呆坐在店门前。

不知不觉绕了个圈,来到观音桥附近的三岔河口。

三岔河口船来船往。


一位老人,在桥边捡垃圾。

一位清洁工,闲暇时坐在观音亭内,欣赏完自己辛劳所得购买的豆乳威化饼干,开始刷起手机。

不论是老人、清洁工,还是售票员、游客,都坐在凉亭内享受着习习的凉风。因此,这座观音亭,不愧其名称。
休息片刻,跨过观音桥,从大新街向北,往来时路而走。

套票内包含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从城隍庙桥往东走便是。艺术馆的题字还是吴冠中题的。


人文艺术馆内展出反映朱家角晚清时的街景复原油画,以及一些当地人物雕塑。

茂林阁是有名的面店。

震泰钱庄是当地第一个钱庄。

陆士谔出诊上海,反映的是当地名医陆士谔到十里洋场出诊时的情景。

作者陈妍音是中国著名女雕塑家。

作者张新是老报人张继斋的后人。

大清邮局旧址,油画所绘环境,似较如今更为优雅。


北大街一线天,原来北大街当年繁华之时竟有如此盛景,待会儿回去时我可要拍一张。

朱家角第一个体育组织漕港乒乓队。





艺术馆外,有小广场,树荫下,乡人纳凉、喝茶、打牌。广场临街处,陆士谔雕像矗立在四百年银杏树前。

苏州藏书羊肉店的老板在跟游客做生意。

杨庆和银楼,最早开在上海滩南京路上。

银楼前还有一张很老的照片。这么算来,风风雨雨三百年了。

回到廊桥,有一条楼间的走道可以通向对岸,这么有趣的地方肯定要走一走。


站在廊桥上,来来往往的船儿如过江之鲫。


回到北大街,走着走着,忽然觉得这便是上面画作中的一线天了吧?

走乏了。来到放生桥,心心念的却是桥堍的星巴克……
因为老是跟一个莫名其妙的旅行团撞车,因此面对人群被迫试用了“啡快”。不过由于首次使用,业务不熟练,过了十几分钟店员跟我对暗号的时候,我还在找想象中的数字……
点了拿铁来到二楼眺望风景。蓦然发现有趣的事情,不少船上还刷着“角里”的字样,看来这名字太深入人心了!

风景没得说,配上咖啡很搭,配上绿茶更好。


喝足了咖啡,精神百倍。站在放生桥上,腿也没那么酸了。


游客依旧汩汩而来,许是过来吃晚饭、看夜景的吧!


和心园,门口工作人员不让进,说要另外买票。据说这个园子也是私人的,里面的园林非常精美,可惜我还要赶隔壁课植园,挤不出时间了。

门口偷拍一张,作为交代。

园外,绿树成荫,碧波荡漾,老妇洗菜,船夫荡桨,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课植园,是朱家角数一数二的民国私家园林,占地 96 亩之巨。园由马文卿建于 1912 年,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达 200 余间,实为罕见。




走过三厅,步入园中,少了古代园林的矫揉造作,多了民国园林的简单质朴。

廊内,有碑廊、望月楼。碑廊内镶嵌着明清著名书画家碑刻 15 块,有明代文人文徵明“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的“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诗等,时为马氏聘请雕刻高手.依照其真迹雕凿之。望月楼旧时是全镇最高建筑,雄伟壮观,又名“冠云挚月楼”,寓意此楼以云为冠,与月携手。可惜不开放,否则在楼顶四角亭不但可以远眺淀山湖、大淀湖和槽港河,还可以俯瞰整个课植园和朱家角。







水月榭正对戏台,位于园南侧,可以说是娱乐区,基本上除了看戏便是划船摸鱼。

在水月榭碰上了一个摄影师,扛着 A7RIV 和 Loxia 21 镜来拍摄园林建筑。与之攀谈甚欢。

五角亭,在整个江南园林中都很罕见,反映了民国时工匠技艺之高超。










书城,建有别具一格的藏书楼。城前有仿城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进洞门,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为当时所谓“课读”之用。


藏书楼去往观水平台,需要先下楼,再上楼,也是别具一格。

上到二层,这里摆放着桌椅、一个热水瓶,仿佛刚刚接待完一拨吟诗的客人。


自此可眺望观鱼台,绿意盎然,宠辱偕忘。

不知道这里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我觉得叫望月台可能挺合适。远处望月楼窜出一个尖顶,与此处遥相呼应。

从平台下楼,藏书楼确实很有意思。想起很久前去过的南浔嘉业藏书楼,忽然想去宁波天一阁看一看。

两眼井,名双帛亭井。

自此走回阴阳廊,再出园而去。
沿河续往回走,还有全华水彩艺术馆。馆关闭,只能臆想其内容之盛。

走过涌泉桥,便是出了景区。路边,发现秋桔也上市了。

沿水岸走回停车场,一日风景,永铭心间。

好有分量的游记,图文并茂,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博主文笔与摄影了得!
@wys 谢谢
好详细的游记啊,博主下了很大的工夫,点个赞!
@风雨行者谢谢
好看,看着就有种让人内心平静的环境。
羡慕有时间有心情出去转悠的
@kn007 谢谢。有时间还是要出去转转,人生苦短。
富士相机真是强悍。
@摄影博客还行,发色讨喜,宽容度还有提升空间
老兄的游记一直都颇费流量啊,哈哈!所以得有电脑打开。中国的古镇看来还是很雷同得啊
@Drunker 江南古镇有点雷同,毕竟都是一个地方的。其它地方还是有差异的。
@S̆̈是哦,潜意识里把江南古镇等同于古镇了,忘了北方也有古镇
写的认真又仔细,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到收藏你的网站大加赞赏,让俺好生羡慕。
@木瓜园有这事?真是汗颜
每次你的“游记”都十分详尽地记录所看所听所想以及所食,相形见绌的我,表示必须把草原天路的游记补上。
同里和甪直是大学时代去过的,印象很深!
@Sherry 赶紧的,等着看呢。😄
用心得不得了……
朱家角吃过两顿饭,完全没有留下印象。
@一介大叔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吧,我把每次旅行都当做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