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恒隆广场南出口处有无锡县老城隍庙复原建筑,多年来,数度路过此地,只以手机随拍,出片质量差强人意,故一直想找时间拿着好一点的相机来此重拍。今日,午饭后无事,取随身微单,拍摄数十张。

无锡县老城隍庙位于城中三皇街。
据《锡金县志》记载:无锡城隍庙原在西大街的庙巷内,后来失火,把城隍老爷抢出,抬到三皇街郑氏大厅上。元至正中(1308
明洪武二年 (1369
1983
城隍庙西偏厅位于内殿原址西侧,与大殿仅一墙之隔。

西偏厅建于嘉庆初年,于咸丰十年毁,光绪年间重建。重建后的西偏厅为三间,硬山顶,满轩造。

辛亥革命后西偏厅为民居、学校,1983


走道侧,梅绽放。

东侧城隍庙仪门保持了明清风貌。门的两侧有抱鼓石。原来还有头门,当年在拓建三皇街时已拆除。



在门厅东西两侧墙上可见两处碑刻。

东墙的碑刻是:“胡公重修无锡县城隍庙开浚庙河碑记”,记由邑绅吴遵瑛等三十五位绅士筹资重修城隍庙、疏通庙河,碑立于雍正十一年(1733

西墙的碑刻是:“重修无锡县城隍庙碑记”,碑立于乾隆岁次甲午(1774

仪门后有戏台,戏台下方的东西次间原为化装、道具间,墙内嵌有四块明清碑刻。这些碑刻长期以来一直藏身在戏台下的破墙内,现已原物修复,分立东西两侧。明清时,每次重修城隍庙后知县都要虔敬立碑,以示对城隍神的感恩和谢意。据《崇安名胜史话》记载,有一块碑为清康熙初年无锡知县吴兴祚所立,以草书上石,颇为壮观。不过我没有找到这一块碑刻。

只看得清抬头是

“道士 朱◻︎◻︎……募”。

“皇城庙重修记”。

无头字碑。隐约可见有

戏台是核心建筑,与仪门相连为整体建筑,前为仪门,后为戏台。原戏台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
据
其实这座戏台并非老城隍庙始建时的原物。原戏台毁于咸丰十年太平军兵燹,光绪年间,金匮县的新城隍庙被改作新式学校,就把庙中的戏台移来此地,用以重建无锡县的老城隍庙。但是这座戏台也并非清代修建新城隍庙时建造的,而是明代无锡人谈恺的私家花园中的建筑,是一座明代建筑。这座花园后来被买来改建成了新城隍庙,这座戏台也就成了新城隍庙中的建筑了。
这座戏台与老城隍庙的仪门为整体建筑,前为仪门后为戏台,俗称
“仪门戏台”。戏台坐南朝北,歇山顶,分上下两层,上为前台下为通道,面阔三间。戏台面积为 245 平方米,高约 3 米,额坊上雕有人物山水,形态逼真生动。两旁装饰有木雕狮子,仰莲垂柱。台口两侧立有花岗石方柱,上联是 “神听和平雅奏,重繙新乐府”,提款为 “咸丰九年岁次已未七月属无锡县事陆以贤撰句”;下联是 “民钦正值崇台,贰焕旧规模”,落款为 “里人顾瀚沐敬书”。戏台顶棚设藻井,其结构上圆下方,全井分上下两层,下层呈八角形,井口直径 2 米左右,有斗拱昂嘴十六行。每行五个昂嘴,上昂嘴雕凤凰展翅,下昂嘴雕涂金如意穿金线,每行斗拱的翅雕涂金牡丹如意,额坊上是如意竹节图案。上部呈圆形,分两个部分,斗拱昂嘴装饰为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八只涂金兽头口衔如意穿金线,穹窿圆顶内是涂金盘龙一条,俯首下视,非常生动,雕镂精细,金碧辉煌。 虽然老城隍庙现仍为居民住宅,但其结构保持完整,文物和艺术价值极高,市政府已将修复计划提上日程,在不久的将来,无锡老城中又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将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完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12

已故园林文史专家沈虹太先生,对原戏台顶棚有详细的记述:“戏台顶棚设藻井,其结构上圆下方,为我国传统的一种典型造法。全井分上下二层,下层呈八角形,井口直径约二米左右,有斗拱昂嘴十六行。每行五个昂嘴,上昂嘴雕凤凰展翅,下嘴雕涂金如意穿金线,每行斗拱的翅,雕金牡丹如意竹节图案。上部呈圆形,分两部分,斗拱昂嘴装饰为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八只涂金兽头口衔如意穿金线。穹隆圆顶内是涂金盘龙一条,俯首下视,非常生动,雕镂精细,金碧辉煌。”

从恒隆南门广场望老城隍庙。

在恒隆广场环抱下的老城隍庙。现代与古朴,就这样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踱步便从古代走到了现代,白釉色的装饰、金属门框和超大玻璃幕墙,让时空转换来得那么突然。

又:关于无锡老城隍庙的拆迁史,另见《江南晚报》2013
shirley
城市中的老建筑
八年前 Sogou Explorer · Windows 7Bromind
小学时候在崇安区少年宫学书法,后西溪大门正对着中医院。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进门即映入眼帘的西偏厅廊亭,旁边的走廊时常会展示学员们的优秀书画作品。至于所谓的戏台从未见过,估计都隐匿在旁边的破旧的民居之中。
四年前 Google Chrome 87 · Windows 10S
@Bromind 戏台确实是有的,我还见过隐藏在民居中的老照片。以前的老城隍庙照片可惜不多见。
四年前 Safari 14 · Mac OS X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