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偶然看了一眼无锡博物院公众号,发现近期有大展。
锡博新展|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
主办单位:无锡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协办单位:河南博物院、无锡博物院、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厅
展览时间:2023.3.5-6.4
大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演变的复杂历程,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个性铸就了东方文明的坚韧和延绵不断的顽强生命。
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考古学上继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历史学家把周代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考古学者用富有灵气的手铲拨开泥土中的层层迷雾阐释长江黄河文明的起源,用夏、商、周三代文物梳理出定鼎中原的历史脉络。
“江”借指江淮,主要指吴越楚地区;“河”借指黄河,主要指中原。本次展览云集了110件/套北方中原地区和南方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目的就是把长江和黄河文明之水融合凝练,辉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壮丽画卷……
锡博新展|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 (2023-02-02). 无锡博物院. http://www.wxmuseum.com/Exhibition/TemporaryDetails/1b5a66e6-68ce-48bb-b198-8550fad78a27
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我是2014年去看的。由于是陪着客人,半公半私,走得匆忙,不少展品也没有细看。这次在家门口开展,自然不能错过,这不,周末就跑去看了。
展馆不出意外还是在临展厅,轻车熟路的上了中二楼。
临展厅不是很大,且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肯定不能外借,是早就知道的,所以我理解这次展览以科普中原文化为主,而观察出展的河南与无锡地区出土文物并进行文化比较则是参观的一大重点。
虽然器物数量适中,但绝大部分展品当年我参观豫博时都没有做过记录。另外,九年后的今天,相机的分辨率与镜头锐度可比九年前高了不少,为记录更多细节还调为DNG格式。以此看来,自然是没有浪费时间。
按展览顺序,首先是夏商周代表文物各一件——夏代陶鬹、商代二夔共目纹铜鼎、西周兽面纹尊。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尽管青铜器和陶器相比在生活中仍非主流,但夏朝是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鬹是古代炊具(多为陶制),嘴像鸟喙,有柄和三个空心的袋足,主要用于炖煮羹汤或温酒,并作为容器直接端上宴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
重视祭祀鬼神是商文化的一大特点,其中青铜鼎是代表性的器物。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发明也与迷信鬼神有关。
重要场合使用酒器表示尊敬是周礼的代表性文化之一。礼是西周文化的主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来源。
无锡博物院. (2023-03).
陶鬹,夏代,1959年偃师市灰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二夔共目纹铜鼎,商代,安阳豫北纱厂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日夔。”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龙,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血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
无锡博物院. (2023-03).
兽面纹尊,西周,征集,河南博物院藏。
蟠虺纹鼎,春秋,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细节满满,肃然起敬。
蟠螭纹鼎,春秋,河南新郑金城路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窃曲纹鼎,春秋,
窃曲纹,其名称源于《吕氏春秋·适威篇》:“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 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
无锡博物院. (2023-03).
蟠虺纹盖鼎,春秋,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蟠螭纹沿耳鼎,春秋,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额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青瓷盆形鼎,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2016年参观鸿山遗址博物馆时也拍了。
二夔共目纹簋,春秋,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敔簋,西周,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2014年拍过。
武王灭商后,将其庶子叔达分封于殷商时期的应国境内,称应叔,始封地在今山西长子县,昭王时迁于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
周王室将应国南迁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将其作为东都成周的的屏障之一,以抵御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与南淮夷的北侵。应国是南淮夷入侵时首当其冲的诸候国,所以每次都是应国国君率领本国车队,或与周王室的中央军协同作战,将敌人驱逐。进入东周后,周王室逐渐衰落,而楚国则更加强大,应国和吕、申等国一样,最终成为向北扩张的楚国战车下的牺牲品。
据考证,此簋作器者为应侯敔,是厉王时期参与征伐南淮夷的主将之一,他在一次战役中荣立战功,继而受到了厉王的赏赐。
盖隆起,顶有喇叭形捉手。器身为敛口、鼓腹,两侧有兽首状耳,且带垂珥,圜底,圈足下有三兽状支足。盖面与器腹各饰一周波曲纹,口缘外与圈足上各有一周细凸弦纹,圈足部饰三个突出的兽面纹以对应下方的三个支足。器盖有铭文二十七字。
该器造型浑厚稳重,纹饰粗犷有力,铭文意义丰富,是西周晚期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无锡博物院. (2023-03).
兽面雷纹簋,西周,上蔡田庄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雷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即以连续的方折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如雷电之形的花纹。宋代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中描述:“辩古器则有所谓款识其制作则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
簋体呈圆形,侈口,外有窄折沿,路鼓腹,圜底,喇叭状圈足,下有宽折边。口沿下有一对兽首状耳。腹上部与圈足各饰兽面纹一周,腹下部饰竖棱纹。
这件青铜簋上的兽面纹、竖棱纹、兽首耳等纹饰以及宽折边的造型特点在晚商青铜簋上均己出现,因此该簋具有一定的晚商风格。鹤壁庞村出土的青铜簋与该簋的造型近似,同样也装饰了竖棱纹。从器物破损处看,器壁极薄,制作这样的铜容器对合范技术要求极高。
无锡博物院. (2023-03).
几何四乳纹双耳青铜簋,征集,无锡博物院藏。这簋竟然是无锡藏的,之前参观没见过,不知哪搞来的(大概率河南)。
乳钉纹最早出现在商代祀女性先人的青铜器鼎、簋上,此外在爵、角、瓶、尊、壶、盒、罍等器物上也有出现,用以感怀生命起源,表示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
早期的乳钉纹在青铜器物上主要是作为陪衬纹样出现,常装饰于铜器腹部,单独成片。青铜器饰以象征哺乳、滋育的乳钉纹,也有延续子嗣、生生不息之意。
无锡博物院. (2023-03).
兽面纹鬲,西周,征集,河南博物院藏。
二夔共目纹鬲,春秋,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兽面纹甗,西周,河南洛阳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甗,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即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
无锡博物院. (2023-03).
“虢季”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河南博物院藏。2014年参观豫博时看到同为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季”铜方壶,2018年参观国博时则看到了“虢季子白”青铜盘。关于虢国,可参看央视虢国墓地考古记录。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
《说文解宇·皿部》:“盨,槓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无锡博物院. (2023-03).
蟠虺纹敦,春秋,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弦纹环耳敦,春秋,新郑烟厂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蟠虺纹豆,战国,征集,河南博物院藏。
嵌孔雀石云纹方豆,战国,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兽面纹斝,商代,河南郾城拦河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兽面纹觯,西周,河南上蔡田庄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青铜觚,商代,征集,无锡博物院藏。
青铜爵,商代,征集,无锡博物院藏。
“倗”浴缶,春秋,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淅川下寺楚墓多有缶自名为 “浴缶”。自名为“浴缶”的铜器主要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的楚国及江淮流域各国。浴缶形制基本特征是:体形矮胖,腹圆鼓,口较大,有矮直颈,直口沿,或平折,双环耳,有盖罩住口与颈部。
圆形器盖,顶部有环形捉手。器身直领,圆肩,肩部有一对兽首状耳,腹下收,底内凹,矮圈足。盖用涡纹、蟠虺纹、绹索纹及六个圆鼓纹装饰,器身上部有一周带有圆鼓面的蟠虺纹带,纹带上下加饰有两周绹索纹。盖内有三字铭文。
该缶造型美观,工艺精良,花纹细腻,疏密有致,且为科学发掘出土,又有铭文,对了解与研究楚国的历史文化、青铜冶铸工艺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锡博物院. (2023-03).
蟠螭纹鉴,春秋,
宽折沿,微束颈,折肩,下有一对兽首状耳,深腹下收,平底。腹饰变形蟠螭纹、垂鳞纹与三角纹等。
该鉴造型硕大,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铜鉴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一种青铜器型,盛水时可正衣冠,是铜镜不发达时期整理容装的重要器具;盛冰时,可使放置其中的食物、酒水等起到降温、防腐等作用。
此外,鉴还可以作为沐浴用器,因此形体一般较大。现在鉴字的含义也多来源于其原始功用。
无锡博物院. (2023-03).
熊足兽耳,春秋,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周末了,不知哪个学校的一大群孩子由老师带领在博物馆“写生”。看孩子认真的样儿,想说这个学校真不错!
兽面纹盉,商代,郑州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青瓷提梁盉,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2016年去鸿博时拍了,可惜当时就简单写了“青瓷盉”三字。这次的展板很科普:
鸿山越墓出土的陶瓷礼器,大致可分为仿中原系统和越系统。仿中原系统的礼器有盖鼎、盖豆、壶、盆、盘、鉴、匜、盉等,基本组合为鼎、豆、壶。越地处东南,并可能受到楚、徐、舒等国的影响,因而其用鼎数量明显不合周代礼制。这些礼器尽管在造型上与中原相似,然在裝饰风格上却与中原礼器有着明显的差异,如鼎、盉、壶多饰戳印的“C”型纹带;盆、盘常饰水波紋;鉴、匜、盆、盘的铺首上多贴有“S”形附加堆饰;盉的提梁上饰冠状条形饰等。
无锡博物院. (2023-03).
硬陶提粱罐,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2016年也拍过。
硬陶提梁罐,提梁为兽身,两端出兽首和兽尾,身上装饰鸡冠状脊刺,为罕见的越国礼器。
S. (2016-06-29). 鸿山遗址博物馆. 旅行漫记. https://synyan.cn/16730
这次的展板更详细一些:
鸿山越墓越系統的礼器有越式鼎、罍、罐、鸟形钮盖小盂、角形器、璧形器、温酒器、冰酒器等。此器提梁为兽身,两端出兽首和兽尾,身上装饰鸡冠状脊刺,为罕见的越国礼器。显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无锡博物院. (2023-03).
青瓷温酒器,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2016年拍过。
二里头文化时期,酒器铜爵就已作为礼器出现;商人重饮,贵族随葬礼器以酒器觚、爵为核心;周人重食,贵族随葬礼器以食器鼎、簋为核心,但酒器仍是礼器组合中的重要一环,而因为在祭祀或宴饮中的作用,酒本身就是礼制或等级的象征。温酒器、冰酒器的发现,说明了不论南方或北方,酒都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无锡博物院. (2023-03).
没想到这次还能看到鸿山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琉璃玲珑球,全名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2016年我博文中抄录了鸿博的介绍: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由泥质灰白陶制成,球形,中空,下部为矮圆足,球身由盘曲的八条蛇组成,一蛇的口衔另一蛇尾、身,或头部上扬,圆目、口微张,蛇身盘成圆圈状,形成玲珑球状。盘蛇玲珑球共发现 4 件,全部出土于特大型墓邱承墩。这种形制的文物不见于文献记载,在考古发现中也属首次,根据其器形、放置位置以及出土墓葬等级,考古学家推测可能为王权或神权象征,但其究竟有何用途,仍为未解之谜。
S. (2016-06-29). 鸿山遗址博物馆. 旅行漫记. https://synyan.cn/16730
很显然,经过七年的研究,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
泥质灰白陶。球形,中空,下部为矮圈足。球身由八条蛇组成,蛇身盘成圆圈,或一蛇口街另一蛇的尾和身,或头向上扬,构成玲珑球状。蛇圆目,口微张,头和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龙是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图腾之一,而在古代神话中,龙蛇同属,蛇是创造龙这种幻想灵物的基本模式。
蛇是越人的图腾。《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伍子胥)造筑大城……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内首,示越属于吴也。”可见吴人以蛇代越。《越绝书·内经九术》:“于是作为策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于吴。”越人亦以蛇自代,以示屈吴。此种器物不见于文献记载,故不知其器名与作用,但其随葬于鸿山墓地等级最高的邱承墩墓葬中,无疑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青铜器上也流行一种叫蟠虺纹的网状花纹。“虺” 即小蛇,蟠虺纹是由许多小蛇相互缠绕构成的几何图形,多作为器物上的主体纹饰,布满器物全身。
无锡博物院. (2023-03).
当然更没想到的是这玲珑球的颜色竟然是朱红色的,2016年在鸿山遗址博物馆拍摄时因为荧光灯的关系呈现紫色,一直被误导至今。
紫色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 [2016-06-26]
石謦,商代,安阳市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硬陶甬钟,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鸿山越墓出土的乐器亦可分为中原、吴越两种系统,这与越国在流行 “野音”的同时也流行“雅音”是一致的。
中原系统的乐器有仿铜的甬钟、镈钟和仿石的编磬。尽管器形仿自中原乐器,但在装饰上仍出现越的风格,甬钟的悬虫和镈钟的钮出现蛇的造型,甬钟、镈钟的篆部饰戳印“S”形或“C”形纹,编磬的两端同样也饰戳印“S”形或“C”形纹。
鸿山越墓出土的陶瓷礼乐器表明在战国早期,江南地区吴越文化已融入中原文化中,成为古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接受中原礼乐文化大传统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小传统。
无锡博物院. (2023-03).
青瓷錞于,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錞是铜制打击军用乐器。
蟠䗚云纹编钟,春秋,新郑中行6号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钟为合瓦型,平口,舞上有拱身双首状兽钮,钲与篆带有阴线纹边框。枚呈螺旋状,如常规排列。舞上、篆间与鼓部均饰蟠螭纹。舞部有饰云纹,有饰蟠螭纹。
整套编钟分为三组,分别为两组钮钟各十件和一组镈钟四件。
郑韩故城祭祀遗址发现有青铜编钟坑十一座,组合形式均为每组二十四件。大型用钟祭祀坑的出现,证明乐在当时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探寻湮灭己久的“郑音”的音律、音列结构、演奏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信息。
无锡博物院. (2023-03).
青瓷三足缶,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2016年时拍过,不过没想到它今天能占据博物馆C位。
原来是为了衬托豫博的镇馆之宝——“王子午”鼎,春秋,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王子午”鼎(附匕),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为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所出七件列鼎之一。鼎身为束腰平底状,侈耳、蹄足,口沿攀附 6 条龙形怪兽,器腹满饰半浮雕的夔纹和窃曲纹。其内腹与盖有铭文 85 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为准则。”
S. (2014-04-30). 远古文明的回声. 旅行漫记. https://synyan.cn/13927
虽然2014年已经参观过,但当时重器那么多,眼花缭乱的并没有给它太多关注。今天可是多角度好好拍个爽。
临摹的女孩画得真好,是好苗子啊!
仔细拍鼎内,没看到铭文。
玉飞凤,战国,鸿山遗址邱承墩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这玉凤拿过来展览,是鸿博把压箱底的拿出来了。
玉飞凤即凤形佩,共三件,造型稍有不同,均作振翅欲飞状,置于正佩的璜与璞之间和环(璧)与环(璧)之间,还间有管状和动物造型的玉饰,雕琢工艺精良,其中一件白玉凤双目及冠减地成高浮雕,正反两面均阴刻极浅极细、肉眼几乎看不出羽纹,堪称精美的“微雕”作品。
因为玉飞凤的工艺水平极高,其形象曾于2008年被定为无锡市徽。
S. (2016-06-29). 鸿山遗址博物馆. 旅行漫记. https://synyan.cn/16730
看完展览出门准备下楼,电梯口瞥了一眼对面,嗬,还有一个展厅呢。
小小的小 中国
古时候的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作品能被后人这样观赏,怎么也没能想到,现代科技可以让远在地域的另一段也能看到这么精美的作品
二年前 Safari 16 · iPhone iOS 16.1.1S 江苏 *
@小小的小 说得是。可能更显滑稽的是古人绝没想到陪葬的瓶瓶罐罐也能被挖出来登上大雅之堂供大众参观。
二年前 Firefox 111 · Ubuntu天一生水 广东
这样整理总结分享很好。一是自己重新过了一遍,能学到不少东西,更全面深入。二是分享给博友。三是日后自己还能时常回顾。体会到了这些好处,最近几篇博文我都在这样操作,向你学习。
二年前 Google Chrome 107 · Windows 10S 江苏 *
@天一生水 共勉。
二年前 Firefox 111 · Ubuntu网友小宋 广东
真不知道几千年前他们是怎么想到做出来这个的
二年前 Microsoft Edge 111 · Windows 10S 江苏 *
@网友小宋 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尊敬。
二年前 Firefox 111 · UbuntuMr.Chou 广东
@网友小宋 老祖宗当时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器具很不简单,都是纯手工打造..
二年前 Microsoft Edge 112 · Windows 10S 江苏 *
@Mr.Chou 确实如此,不过可能穿越过来的老祖宗会更羡慕我们如此懒惰奢靡的生活。
二年前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小熊 四川
感叹一句老祖宗的技法,纹路好精致,关键是还保存的好好呀。王子午”鼎昨天刚在抖音上刷到,哈哈哈,今天就在博主这看到了,哈哈
二年前 Microsoft Edge 111 · Windows 10S 江苏 *
@小熊 这叫物以类聚,Douyin内容也是根据算法推荐的,很厉害!
二年前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Jeff 广东
跟着你的镜头看展览真不错,文字十分详尽,应该比跟着现场讲解员要好很多。
二年前 Microsoft Edge 111 · Mac OS X 10.15S 江苏 *
@Jeff 现场没有讲解员。
二年前 Safari 16 · Mac OS X 10.15不过那天带小学生参观的老师讲得还算可以,我觉得超出一般老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