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含有可能使人产生不适感觉的动物照片,敬请留意。

踱入爬行动物馆(Reptiles),里头黑漆漆的,两边都是用厚厚的玻璃隔起来的“蛇虫百脚”。一开始看门口那条蜥蜴半天也一动不动,还以为是蜡制模型,颇为失望,但后来发现竟是活的,因为有条蛇真的在吐信子!

下面是蓝舌蜥蜴,以蓝色的舌头而命名,以贪婪的形象出现在中部毛利人的最初神话中。

蓝舌蜥蜴
蓝舌蜥蜴

下面是宽头蛇(Broad-Headed Snake,学名Hoplocephalus Bungaroides),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东南部、悉尼附近的悬崖沙地中。这种蛇是澳大利亚仅有的濒危蛇类,人类开采当地一种石料是对它的一种主要威胁,因为石头下是它的最好巢穴。在澳大利亚,很多人使用这种石料做地板和装饰材料,有人甚至从国家公园偷。

宽头蛇
宽头蛇

下面是澳洲猪鼻蛇(Common Death Adder,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跟澳洲另一种蛇死亡蛇(Death Adder)不同,它是一种无毒蛇。不过人们通常认为它有毒,因为它和欧洲的蝰蛇极其相似(都有粗而短的身体和宽大的头)。但是蝰蛇有可折叠的毒牙,而它没有。这种蛇常在树叶中盘成一团,蜿蜒时将尾部摆向头部,模仿诱人多汁的蠕虫猎取过路的蜥蜴、鸟或者小型哺乳动物。当猎物毫无提防地来到跟前时,它闪电一击!

澳洲猪鼻蛇
澳洲猪鼻蛇

北美侏响尾蛇(Western Massasauga,学名是Sistrunis Catenatus Tergeminus)。和其他毒蛇一样,这种小响尾蛇在口的前端有长毒牙。在不使用时,毒牙收起折叠在上颚。这种响尾蛇的名字来源于齐佩瓦族(Chippewa),意思是“大河之嘴”,点明了它喜好在河口活动的习性。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北美侏响尾蛇
北美侏响尾蛇

南部三角巨蜥(Southern Angle-headed Dragon,学名Hypsihurus Spinipes)。这种蜥蜴的习性是在敌害接近时,快速闪到树干的另一边去,或者虽然原地不动,但看上去和环境的颜色很相似。要是给发现了,它就会把身体弓成弓形,然后张开大口发出怕人的嘶嘶警告声。其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东南部。

南部三角巨蜥
南部三角巨蜥

星壳龟(Star Tortoise,学名Geochelone Elegans)生活在干热地区。为了保护幼龟,它的卵一般都有厚厚的壳。雌龟还会挖一个像瓶子那样的洞把卵埋进去。4到5个月后幼龟出世,但是一般要等一场雨把泥土松软以后才能挖开一条出路。

星壳龟
星壳龟

下面是个大家伙:丛林网斑蟒(Reticulated Python,学名Python Reticulatus),和南美绿水蟒(Green Anaconda)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刚孵化时的小蛇仅有70厘米长,但成年后能长到10米长、100公斤重!一条成年网斑蟒一口能吞下一整头猪!分布于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地区。

丛林网斑蟒
丛林网斑蟒

红树林蛇(Mangrove Snake,学名Boiga Dendrophila),也称为黄环猫眼蛇。这种蛇极其危险,主要是它有一双猫一样的眼睛,可以在黑暗中迅速定位猎物,对人也构成危险,虽然其主要食物是蛙、蜥蜴、小蛇、鸟以及啮齿动物。分布于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地区。

红树林蛇
红树林蛇

下面是南美鬣蜥(Common Iguana,学名Iguana Iguana)。它的特征是在喉部有喉垂,即颈部下垂的松软皮肤形成的褶痕。成年公南美鬣蜥喉垂尤其大,目的是为了展示体型、守卫领地。求爱时公鬣蜥会炫耀喉垂,并把头来回摇晃,要是还不奏效,最后一招只好你死我活了。主要分布南美北部和西印度群岛。

南美鬣蜥
南美鬣蜥

斐济冠状鬣蜥(Fijian Crested Iguana,学名Brachylophus Vitiensis)。它的祖先很有可能是千万年前从南美移居到斐济的。它们一般将卵产于洞穴,因此猜想是洋流把泥土中的卵冲刷出来,从南美带到了斐济。

斐济冠状鬣蜥
斐济冠状鬣蜥

台湾美人蛇(Taiwan Beauty Snake,学名Elaphe Taeniura Freesei)和马来亚血背蟒(Malayan Blood Python,学名Python Curtus Brongersmai)。前者顾名思意是生活在台湾的一种蛇。它的身体截面近似方形,修长,柔软,有助于在枝头缠绕。更特别的是这种蛇血压恒定,当然得益于心脏有血压调节功能,用以在树枝间上下活动时给头部供血。马来亚血背蟒和其他的蟒蛇一样有一张巨大的嘴。嘴里的后排牙齿用以紧紧咬住固定猎物,前面特别的关节能将嘴张得特别大以吞咽食物,颚则单独活动将食物送入食道。

台湾美人蛇&马来亚血背蟒
近处是台湾美人蛇,远处地上盘绕是马来亚血背蟒

黑头蟒蛇(Black Headed Python,学名Aspidites Melanocephalus)。这种蛇的头很难看清,因为是黑颜色,所以在洞穴中捕食老鼠以及在岩石间捕食蜥蜴时很有效。又因为黑色吸热,所以当天气较冷,蛇需要晒太阳时,只要把头伸出去就可以了。这样可以防止鹰等捕猎者。产地:澳洲北部的北领地及昆士兰。

黑头蟒蛇
黑头蟒蛇

黑唇眼镜蛇(Black Lipped Cobra,学名Naja melanoleuca),在受到威胁时这种眼镜蛇会竖起,且头颈胀大如帽状。这是借助于将肋骨散开而成。眼镜蛇一般吃啮齿类动物,也吃蜥蜴、鸟、蛙、蛋和其他一些小蛇。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

背景知识:在亚洲和非洲,有至少20个亚种的眼镜蛇存在,其中亚洲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长达5米之多。有些眼镜蛇甚至能喷射毒液以求自保。

黑唇眼镜蛇
黑唇眼镜蛇

马达加斯加大壁虎(Mandagascan Giant Day Gecko,学名是:Phelsuma Madagascar-iensis Grandis)。这种色彩艳丽的蜥蜴非同寻常,因为它喜欢在白天活动。它一般以果实、花蜜和花粉为食。然而它也吃昆虫,夜间也很活跃。雌性一般在树皮的裂缝中产两个硬壳的卵。产地:马达加斯加岛北部。

马达加斯加大壁虎
马达加斯加大壁虎

下面是淡水鳄(Fresh Water Crocodile,学名Crocodylus Johnstoni)。其两行桩子似的尖牙用以捕捉快速移动的物体,比如鱼。这种鳄鱼的长吻和气孔为它提供了在水里短暂停留的时间。它的猎物还包括虾、蛙、蛇、鸟和小型哺乳类。产地:澳大利亚北部。

淡水鳄
淡水鳄

矮胡巨蜥(Dwarf Bearded Dragon,学名Pogono Henrylawsoni),生活在干旱贫瘠的澳大利亚北部荒漠地带。当降雨的时候,这种蜥蜴立刻把胃部降低,跑到水坑旁饮水。它甚至能降低头部让落在身上的水流到自己的嘴里。

矮胡巨蜥
矮胡巨蜥

菲律宾鳄(Philippine Crocodile,学名Crocodylus Mindorensis)。当鳄鱼接近它的猎物的时候,它能把它嘴后半部的一个“阀门”关上,以免摄入无用的水。这种鳄鱼和其他鳄鱼一样,也有可关闭的鼻孔和耳阀用以防水。当潜入水中时,它透明的眼睑能像潜水镜一样既防水又看得见。

菲律宾鳄
菲律宾鳄

犀角蝰蛇(Rhinoceros Viper,学名Bitis Nasicornis)。这种蛇的斑块色彩和花饰使其能在森林斑斑点点的阳光照射下的树叶从中“隐形”。这样蛇就可以在树叶中潜伏捕食。虽然这种蛇自身重量很重,但它仍然会潜水和爬树。一个未解之谜是,它头上一对角的作用至今未知。

犀角蝰蛇
犀角蝰蛇

树蟒(Green Tree Python,学名Chondropython Viridis)。这种蟒从幼蛇的赭红色或者金黄色转变为成蛇华丽的绿色外皮可在出生六个月后的任何时间发生,但却要花很多时间来完成这一转变。这种蛇喜好在树上或者藤蔓间盘绕休息,伺机捕食。

树蟒
树蟒

东部美洲钻石纹响尾蛇(Ea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学名:Crotalus Adamanteus)是最大的一种响尾蛇,以鸟和哺乳类为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部和东南部例如佛罗里达一带。响尾的机理:每次蜕皮,一些死皮都会留在尾部构成响尾。当受到威胁或大型动物靠近,它就拼命的响尾作为警告。

东部美洲钻石纹响尾蛇

睫毛蝰蛇(Eyelash Viper,学名Bothriechis Schlegelii)。这种毒蛇的眼睛上方有一种多刺结构,就是名字的由来。事实上蛇的眼睛都没有眼球或睫毛。取而代之,一层透明的如同眼镜状的皮肤状物质保护着眼睛。睫毛蝰蛇颜色可有很多种,比如棕色、橙色、绿色、黄色、深紫色或各种颜色的混合。主要栖息地在墨西哥和巴拿马运河区。

睫毛蝰蛇
睫毛蝰蛇

茶色巨蜥(Tawny Dragon,学名Ctenophorus Decresii)。原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主要分布于西澳。雄性茶色巨蜥常在自己的领地巡逻。两只雄性相遇时会互相将尾部卷曲围绕身体,翻转前肢,上下后肢和臀部,最后在快速的头部震动中结束。要是还没有分出胜负,则会发生肢体冲突。

茶色巨蜥
茶色巨蜥

这张图片得来不易,好不容易在草丛中捕捉到这条洪都拉斯奶蛇(Honduran Milk Snake,学名Lampropeltis Triangulum Hondurensis)的倩影。之所以叫它“奶蛇”,其实是来源于当地的一个误解,即这种蛇是喝奶牛的奶长大的。事实上虽然这种蛇经常在墨西哥中南部的农场被发现,但是很显然它也是吃老鼠的,而绝非奶牛。和其他蛇一样,它喝水。

洪都拉斯奶蛇

草原无耳巨蜥(Grassland Earless Dragon,学名Tympanocryptis Pinguicolla)是一种濒危蜥蜴,曾经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草原,如今仅有少量存在于澳洲东南部。所谓“无耳”,其实也是人们仅从外表而言的说法。蜥蜴的听力仰赖于一层隔膜,也就是在耳鼓外部的鼓膜。无耳巨蜥也有这样的一种构造,只是看上去没有罢了。

草原无耳巨蜥
草原无耳巨蜥

澳洲海岸太攀蛇(Coastal Taipan,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东北部和新几内亚,是一种剧毒的大毒蛇,在LD50毒性排名中位于全世界第三(第一是澳洲内陆太攀蛇)。“Taipan”这个名字的发音是原居住于澳洲Cape York半岛的土著对于这种毒蛇的敬畏称呼,意思为“富商”。这种蛇喜欢在例如别的动物废弃的巢穴、倒下的木料下面的空间、空原木和落叶深处生活。这种蛇的攻击迅速,成年的蛇甚至不作完整的攻击即可达到效果——对于大型猎物它们常张大嘴作一种名叫“jab-bite”的攻击,使毒牙刺透猎物的皮肤,然后借由毒腺附近肌肉的猛烈收缩注入毒液。毒液主要由尿钠排泄缩氨酸的蛋白质家族进化而来,在蛇类、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这些缩氨酸的作用是使心脏周围的肌肉松弛。这时候猎物一般会奋力逃脱,而太攀蛇会稍候随着猎物逃脱的气味寻近,一般来说当它再次发现猎物的时候猎物已经奄奄一息了。详细内容请参阅链接

澳洲海岸太攀蛇
澳洲海岸太攀蛇

美洲网纹大毒蜥(Reticulate Gila Monster,学名Heloderma Suspectum)。这种蜥蜴分布于加利福尼亚附近,是世界上唯一两种有毒的蜥蜴之一。美洲网纹大毒蜥的毒液在嘴的后部毒腺产生,然后流到牙齿凹槽。有趣的是,这些毒的产生机理,竟然是因为这种毒蜥没有肛门,而食物在身体内发酵产生毒素。

美洲网纹大毒蜥
美洲网纹大毒蜥

菲律宾有鳍巨蜥(菲律宾海蜥)(Philippin Sail-Finned Water Dragon,学名Hydrosaurus Pustulatus),主要分布于菲律宾。对于雄性来讲,大型的尾巴在求偶时至关重要。这种蜥蜴生活在淡水池或小溪边。当被打扰的时候,这种蜥蜴快速奔跑几步然后一头扎入水中。详细内容请参阅链接

菲律宾有鳍巨蜥
菲律宾有鳍巨蜥

又写成了essay,呵呵~ 😅

共有 22 条评论

  1. S

    自个儿先抢个沙发,嘿嘿~有段时间没更新了。这几个星期如前所说,实在是焦头烂额。经常通宵达旦旦的编程序看书。这几天也不轻松的说,下个星期一要交一个大作业,星期三考试,然后打工,再下个礼拜又要交Group Assignment,然后后面的暴风雨还都等在那里呢。快要逼疯了。今天趁一个大作业刚做完,发一篇老文炒炒冷饭,也算是放松一下吧!等这几篇老的都发完,我就可以发新的文章了。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2. Vi

    不是广州MM,而是成都MM.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 S

      @Vi 哦!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3. 呵呵,感觉像科普^^最喜欢树蟒,很华丽的感觉阳光加油呀,嘿嘿,俺也加油看书了-_-!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 S

      @晃 Re joannee:呵呵很多人都说喜欢树蟒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4. 玥佳

    哦~~阳光GG,辛苦了~~恩~我看到片片上有竹子了~~~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 S

      @玥佳 咣当!阿九对竹子还真是痴迷啊……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5. 加了警告,换成“不适合三岁以下儿童”也可以:D开个玩笑,呵呵,感觉更加专业了。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 S

      @晃 呵呵,是不是还要加上“也不适合怕虫子的mm类”?

      二十年前 Unknown · Unknown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