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西部有苏州第一名山穹窿山,为太湖东岸苏州地区群山之冠;主峰箬帽峰,海拔
自无锡驱车沿南湖大道-S83
入门有一假山,假山前有一塘,池水清冽,有金鱼数十尾。假山上有

沿
铁竹亭,为纪念穹窿山有名望的道者施道渊而建。施道长是上真观的开山祖师,道号铁竹道人。其两侧对联

道两旁有小溪,有小塘,塘中种有睡莲。

“穹窿山”

乾隆御道正门。御道是

两侧郁郁葱葱,有百亩竹林。臆测因竹叶呈

山峰不高,却也有无锡惠山那样高。忽然想起上上周登惠山,暗笑自己是花钱换个地方出汗锻炼……道路虽长,坡度却缓,因此大汗淋漓之余却又不觉太累。
往上有一土地祠,供奉施醴泉者,为道教水神水仙明王化身,据《吴门表隐》:“穹窿半山土地庙在膝潭上,神姓施,名醴泉,香山人,讨湖寇死节,投尸于太湖,有螺蛳群鱼护尸之异”。膝潭为土地祠前一汪小水潭。
过土地祠,不多时,见

再往前数百步,见上真观门楼,重檐砖瓦纯木结构。竖额

山门殿内供奉王灵官神像。在山门殿两侧建有金钟、玉磬楼,寓意

上真观初建于东汉初平年间,距今约
拾阶上行,有祖师殿,供奉上真观开山祖师施道渊。施道渊,字亮生,法名金经,号铁竹道人,为明末清初江南名士,曾传授摄政王多尔衮治国养生之道。顺治十七年(1660

一旁的看门人在玩大屏三星手机。身后及祖师殿内和门口的碑大多为州县父母官免钱粮的敕碑。

有网友
穹窿山现存记事碑八方,原均嵌于上真观头山门内外墙上。上真观重建后,将碑移于祖师殿,以下逐一解读每方碑的来龙去脉。
《奉宪优免穹窿山上真观斋粮田差徭碑记》青石碑。碑额高
68 厘米,碑身高 170 厘米,宽 82 厘米,碑座高 40 厘米。总高 278 厘米,碑文分 30 行行书书写,1285 字。记述施亮生曾置吴县、吴江县田产 900 多亩,康熙十四年蒙慕抚部准颁宪檄给帖优免各项杂差,施法师去世后,吴县却更为一体当差纳税,经道观再次申请准仍按法例一体优免并赐勒石永遵的公文式碑。署名: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慕、江南承宣布政司正堂丁、苏州知府曹及吴县知县郭、吴江县知县郭。该碑由天师府知事沈如璧,本观住持朱守贤、兼住石如珍于康熙十八年(1679 年)十月立。 《穹窿山上真观碑记》青石碑。碑额高
63 厘米,碑身高 162 厘米,宽 82 厘米。碑全文 1108 字。正书,记述上真观自汉至清顺治间千余年兴废史和顺治初施亮生重兴再造之功德。顺治十七年(1660 年)四月由善信王盛鼎、沈万程、朱麟协、王洪度、周之春等 24 人和道观值年住持朱守昌、朱守贤同立石。由进士吴晋锡序、礼部仪制司员外何棅篆额、兵部观政进士蒋德埈书、茂苑章堪镌。 《穹窿山井泉功德碑记》青石碑。碑额高
63 厘米,碑身高 163 厘米,宽 73 厘米,底座高 40 厘米。行书书写,全文 996 字。记载上真观昌盛时,武林善士沈圣衡暨夫人傅太君、内兄傅卫叔捐资在山门前找水源凿井的艰辛情景。该碑由翰林院纂修明史官冯勖撰,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监丞陆经远篆额,道观嗣法□得吉书丹,值年住持傅得金暨合山羽众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夏立,长洲章玫镌。 《重修茅君殿记》青石碑。额高
85 厘米,宽 86 厘米,碑身高 168 厘米,宽 82 厘米,底座高 40 厘米。碑全文 529 字,正书,记述茅君殿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 年)冬毁于火,方丈张神西吁募重建,平度牧钱鸣萃组织敛财,于翌年正月开工至九月落成之情况。该碑由进士文渊阁详校官潘奕隽撰并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十一月由方丈朱神驭、首座罗神志、张神熙、金神龙和住持周全仁、副住持赵全涌、监住徐全羽等立石,国学生穆大展镌。 《穹窿山上真观碑记》青石碑。碑额高
69 厘米,碑身高 160 厘米,宽 83 厘米,底座高 40 厘米。碑文分 18 行正书书写,544 字。记述上真观因世远代湮,香台倾圮,施道渊着手重兴使道观呈现 “台阁聿新,宝幢凝结” 之鼎盛景象。碑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仲夏立,碑尾镌刻立石人:天师府知事黄守规、苏州府道纪司沈心庸、道观值年住持陆守纶和吴守成、朱守昌、朱守贤等。该碑由苏州府署苏松兵备道、进士余廉征撰文,吴县知县任维初篆额,进士曹垂书丹,章堪镌。 《穹窿山上真观碑》青石碑。碑额高
68 厘米,碑身高 166 厘米,宽 85 厘米;碑座高 40 厘米。碑文分 18 行书写,正书,全文 771 字。记述法师施亮生艰苦创业振兴上真观,“教法宏阐、羽侣云集”,道观呈现 “金碧焜耀” 之景象,并颂扬施公为民驱祟治病的高尚品格。为歌功颂德碑。该碑由赐进士第奉政大夫王元晋撰,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沈世奕篆额,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顾贽书丹。由善信王无私、王世晋等 8 人,本山值年住持王守规和朱守昌、朱守贤、叶守灿于康熙元年(1662 年)腊月立。 《穹窿山重建上真观碑记》青石碑。碑额高
70 厘米,宽 84 厘米,碑身高 165 厘米,宽 80 厘米,底座高 40 厘米。全文分 26 行书写,正书,共 1146 字。记述施亮生 “朝思夕计,勉力同心”。率羽众克服重重困难重兴上真观鼎新大业之情况。道观住持朱守昌和朱守贤、顾浣凡、晏守安、任得清、顾得宁、蒋得黄、陈得常、顾洞始等于康熙三年(1664 年)孟秋立。该碑由太傅吏部尚书金之俊撰文,苏州知府、进士吴道煌书丹,署吴县事郭宸郛篆额,章堪镌。
祖师殿外有平台,可遥望东太湖及七十二飘渺峰。可惜天气阴沉,水汽蒸腾,无甚可看。

祖师殿上有三茅殿,为主殿。横匾竖额为清康熙帝御书
殿内有三个年轻道士,教导游客拜神,劝导捐纳香火钱。

出三茅殿,自台阶绕至殿后,有三清阁。底层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神像。二层为道教文物展示室,有康熙年间御赐铁制腊扦、清代历代皇帝赐上真观书画等。三层为三清阁,匾额

朝天门三字亦是乾隆御笔。

金钟楼前进香者。

登金钟楼,眺巍峨穹窿山。


天有不测风云,山雨骤至,躲入望湖亭。

亭内有乾隆题字碑一块。正面刻有乾隆第二次下江南(1757
穹窿山望湖亭望湖[清] 乾隆
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
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
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
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

反面刻有第三次下江南(1762
穹窿山上真观[清] 乾隆
见说古由钟,乘闲踄碧峰。
上真严祀帝,四鬴切祈农。
奚必逢茅固,无劳学赤松。
具区眼底近,可以畅心胸。
估计是因为刻不下了,第四次下江南上穹窿山(1765
穹窿山上真观[清] 乾隆
岳岳高居祀上真,抒诚叩必以躬亲。
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
不问长生崇羽士,所希大有绥农民。
片刻成吟策反辔,邓尉香雪犹西邻。
第五次上穹窿山为
穹窿山上真观叠乙酉旧作韵[清] 乾隆
古观崇椒奉玉真,萧台重仰郁罗亲。
求仙哪问乘六气,祈岁惟殷抚五辰。
偶尔小游出尘地,已教久候觐光民。
鸣鞭吟兴知谁引,邓尉非遥即右邻。

大雨如注,小小亭内聚集躲雨者二三十人,山风习习,诸人倒也自在。
良顷雨稍小,沿山路下行。山峰云雾飘渺,宛若仙境再临。


望湖园下望御湖,山坞幽深,青峰连绵。

山路如带,时晴时雨。水汽氤氲,冉冉而起。



以为便是下山路,谁知却绕到了后山。山泉甘洌,青草覆石。


后山有兵圣孙武苑,为苏州人为纪念孙子而建的草堂。进门见有各路名人题词,居中金字是毛泽东所提

由于是当代所建,无甚可观。山泉横流,青石路滑,略作停留,所爱者,草房前缸内两朵睡莲。

因是误打误撞误入此后山,下山路途遥远,故招电瓶车一,呼啸而去。阳光既出,晴朗明媚,旋即日晒,酷热难堪。
山门口有御湖与迎驾亭。

开窗驱车绕湖一圈,勉强找到一个土墩拍得穹窿山真容。

出穹窿山景区,山脚有御膳坊,点评说菜可口、价不贵。狐疑而入。园甚大,但散客仅有四桌在桌前。点昂公鱼、蚌肉豆腐、丝瓜毛豆等推荐菜,风味不错,唯惜昂公鱼汤略土腥、蚌肉太老。


饭毕临御湖一侧小憩。御湖中有廊桥,围一方莲池,桥上小亭,亭内有藤椅,暖风阵阵,几欲困着。

体神恢复后沿廊前行,惊起打盹的阿咪一只。猫神啊,实在抱歉惊扰到你的清梦啦!
仍有时间,决定去光福镇一游。
Betty
我最喜欢这种人少又无车的漫漫公路
十一年前 Maxthon 3 · Windows XPS
@Betty 我也挺喜欢,无论两旁是绿树成荫还是黄山漫天,只要有一条大道到天边,便感觉很好。
十一年前 Opera 23 · Windows 7Shrek
看来你喜欢富士的相机,色彩确实好,锐度也好
十年前 Firefox 36 · Windows 8.1S
@Shrek 嗯我有好几个富士相机。我这人是视觉派的,加上人懒技术也一般,单反又嫌重,富士微单的直出色彩、复古外观和轻便性很完美的满足了我的要求。不过富士锐度其实倒一般,像素也不够高,刚好够用而已。
十年前 Safari 9 · iPhone iOS 9.1hannah
不错不错 我得去重爬一次。
九年前 Google Chrome 47 · Windows 8.1S
@hannah 好,拭目以待
九年前 Google Chrome 43 · Windows 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