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1 天 3 表态流动性再现曙光 释疑为何不放水 发布时间:2013-06-26 10:43:21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央行公告称,近日其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显著回稳。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更关注,央行到底向哪些机构,以何种方式、价格注入流动性?
当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已回落至
5.83%,比 6 月 20 日回落 592 个基点。谁充当了平抑市场价格的主力? 多位大行交易员告诉本报记者,上周五开始,市场已经关注到国家开发银行开始连续向市场拆出资金,近几个交易日成为平抑市场价格的主力军。
“农行和邮储也在向市场拆出资金。”25
日,一位国有大行交易员告诉记者。 更扑朔迷离的传闻则是,央行已于近期通过定向逆回购形式向工行等国有大行注入
4000 亿流动性支持。不过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6
月 25 日,央行传递的信号非同寻常,更不寻常的是央行居然一天内在不同场合三次就流动性问题作出全面回应。 当晚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亮相《新闻联播》,她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的流动性情况,综合运用各种相应的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水平,保持货币市场总体的稳定。
同日上海
2013 年陆家嘴金融论坛发布会上,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也公开表示,“流动性整体也是充裕的。银行间市场的各类参与机构获取资金的环境也是相对宽松的。” 一天内三次表态,央行维稳之心不言而喻。
央行释疑为何不放水
“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这是央行坚持货币政策不放水的重要根据。 6
月 25 日,央行重申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的立场。 央行拿出可信的数据予以佐证流动性判断——5
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 1.7%,截至 6 月 21 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 1.5 万亿元。 “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
1 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央行称。 这是央行坚持货币政策不放水的重要根据。
6
月 25 日的新闻稿中,央行将近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归因于贷款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 “但是总体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出现时点和季节性波动,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一些时点性的因素会逐步地消除。”25
日,凌涛的回应代表了央行的官方观点,央行称,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同时强调,今后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这是
6 月份银行间市场遭遇流动性难题以来,人民银行首次表态对合适的机构可施以援手。 国开行拆出资金超千亿
上周五开始,国开行、农行、邮储银行、工行等大型机构加入到平抑市场波动的阵营。
“央行到底把钱给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央行的表态。”6
月 25 日,多家大行交易员说。 上周五开始,国开行、农行、邮储银行、工行等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构加入到平抑市场波动的阵营。
一位大行交易员告诉记者,上周开始,国开行一直充当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角色,拆出的资金量级不少于
1000 亿元。 25
日,工行也罕见地公布其流动性情况,该行表示,其流动性充沛状况居全球同业领先地位,高流动性资产余额超过 4.6 万亿元。 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行境内人民币存款余额约
14.2 万亿元,贷款余额约 8.4 万亿元,人民币存贷比保持在 60% 左右,远低于 75% 法定标准。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债券、同业融资、超额备付和现金等高流动性资产余额超过 4.6 万亿元,流动性充沛状况全球同业领先。 此前央行曾点评批评大型银行未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了
6 月份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此番,央行再度要求,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重大突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央行。
央行告诫各商业银行
“沉着冷静应对流动性波动,避免非理性行为”,保持日常流动性合理水平。 前三周四大行新增贷款
2900 亿 截至
6 月 23 日,四大行新增贷款 2900 多亿。6 月四大行第一周便拿下了 2200 亿元的额度,被点名批评后,6 月第二周新增贷款压缩至 1700 亿。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了
6 月第一周信贷的狂飙突进,第二周被动压缩后,第三周,银行体系的新增贷款投放能力再次回复。 知情人士透露,截至
6 月 23 日,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 2900 多亿,6 月信贷增长经历了过山车,四大行第一周便拿下了 2200 亿元的额度,被点名批评后,6 月第二周新增贷款压缩至 1700 亿元水准。 此外,截至
6 月 23 日,四大行存款仍在流失,新增人民币存款为-2000 亿元,不过随着月末揽存力度加大,季末考核等时点因素,银行体系将再度迎来存款大回流。 早在
6 月 20 日,银行间市场利率狂飙突进的高峰,一份央行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讲话纪要便从金融机构流向了市场。是次会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明确警告了 6 月份前 10 天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过猛的问题。 上述纪要显示,6
月前 10 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一万亿,这么快的增加历史上没有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24 家主要银行中有一半的银行这 10 天增加的贷款比其 6 月的限额还多。监管层还对邮储、中信、民生、平安等多家信贷投放过猛的银行点名批评,“一些银行认为政府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出台扩张性政策,提前布局占位。” 信贷高速扩张的背后,贷款结构不合理问题显著。纪要显示,6
月前十天全国银行新增贷款中 70% 以上是票据,部分银行诸如恒丰、浦发票据占比超过了 94%。央行认为,这不仅不可持续,还潜在风险,而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这被各方认为是信贷空转。 6
月 25 日,央行表示,要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范。
你又改版了么。。。
@Healson 改了两个月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