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交大神鬼事件考证之教一恋世之魂(上)

大家好!今天选修课老师有事,我回来和大家继续分享我们的考证第三部。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帖,有许多同学对我的帖子进行了攻击,认为这是传播封建迷信。嗯,怎么说呢?我觉得首先,写这篇文章也是介绍了一下各个地方对于鬼怪故事的来源,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作为有百年历史的交大连鬼故事都可以串联古今,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至于说封建迷信,我觉得读者都不是傻子,都经过了科学的教育,应该能够理解我通过鬼故事向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神话传说一样,你能认为它是一个封建迷信而阻止所有人学习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在我写的这些东西中间读者们还是能够体会出一些自己的东西的。其次,相较于那些简单的将所谓交友或者莫名其妙的帖子通过关系顶上十大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这个有趣一点。同学,你觉得我说得对吗?

好了,首先我向大家继续补充一下前两个部分的历史证据。

首先是虾蟆陵的位置。西安交通大学在修建浴室时,发现一处古墓遗址。从事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历史研究的孙民柱副研究员指着这个古墓遗址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研究和考察,此墓无疑为历史文献记载中的虾蟆陵遗址。

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分析,诗人与琵琶女曾为近邻,均住常乐坊。再据五十年代交通大学校址地形图,在校园东南区高坡之巅有一圆形高地,其海拔高度为437.96米。另据沙坡村几位老农回忆,今通奇科技发展公司正西坡上曾有一大冢。经测距其位置与地形图上高地之点正相重合。一处古址位于今交大医院南侧网球场西南角处。经反复推算查证:这一大冢正位于唐代常乐坊内十字街之东沿,与《长安志》记载相吻合。此亦当为历代文献记载中之虾蟆陵遗址无疑矣!因此,在工程动工前孙副研究员就孤单地指出,施工工地下有古墓遗址。从施工挖掘来看,该墓曾被盗过。目前尚没有重要发现。

其次是宪梓堂以北西二以南秦王幕僚宦官群葬区的证据。1997年3月21日,在校园西南区施工中先后发掘出墓志铭并盖三合、石柱础三个、残碑石一通、石座一方。经考证,此地属明代西安古迹岭南原秦王府僚属墓葬区。已发掘出的墓葬有:秦王府承奉副邹厚墓、秦王府典宝正任伦墓、秦王府门副施琮墓、秦王府门副魏浚墓同时出土的三个石柱础,按位置当为唐代常乐坊赵景公寺建筑遗迹。而那通残石为开成元(863年)十二月二十日所立,乃唐文宗时期遗迹,距今已有1161年的历史。

残石
残石
残石
残石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教二的鬼怪故事,然后实在是第四部关于中一二三区的鬼怪故事,在这之前,看过第一部鬼怪分区的同学们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前面的故事的鬼怪都是在很久以前,而教二中一二三的鬼故事是集中在近现代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我们交大的一项重大历史发现:唐代梵文咒语石碑!

1985年,学校在建钱学森图书馆大楼时,出土梵文(古印度文)咒语石碑一座。碑高12.5厘米,宽42.5厘米,厚8.4厘米;碑上横书古梵文七行,碑面中央镌以佛家法器图形,四侧饰以卷云纹图案。居民立于屋前,用以驱鬼降妖,保佑平安。

这个石碑的出现,验证了大唐时期对于玄奘法师从印度带来的正统佛法的赞同程度,然而也同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此类梵文咒语在此前的发掘中没有发现,而且考虑到大唐兴庆宫的存在。我们知道,在武则天当政的开元盛世之后,唐朝对于邪术和鬼怪之术是极度憎恨的。而兴庆宫乃是唐开元、天宝时期政治活动中心,在唐末也是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听政,与杨贵妃在此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一块如此罕见的咒语石碑如果是平民百姓放置的,一旦有人诬陷其为利用邪术威胁帝王,必将是满门抄斩灭九族的罪。综合武则天此前的血腥镇压反叛活动的史实、安史之乱以及兴庆宫与原交大位置上的各个建筑群的位置,我大胆的提出了这种假设,这块黑色石碑的设立者正是负责皇帝安全的法师组织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镇住作为自汉代以来大量作为埋葬地的交大地下的邪魔。证据如下:

首先是基于唐朝自武后以来对于邪术的恐惧。《永乐大典》中记载:“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虽然武后利用此事解决了王皇后,然而唐王朝此后百年对于巫术的恐惧也自此而来,在武后称帝后正史中大量记载武后遇见妖魔的纪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武后在近臣的介绍下结识了许多法师高僧,大规模扩建。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尔后,白马寺僧人作为皇帝的皇家预防邪术的防线受到了皇室的大力扶植,甚至在太平公主勾结白马寺谋反后,白马寺其他僧人依然安然无恙。这对于武后酷吏治国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其次,黑石咒语很可能是邪术的一部分,和帝王试图以毒攻毒的心理配合。我们参考北京的驱魔手法,北京使用了自王城起以红壁高墙为支撑,平行放置的汉白玉配合佛法咒语形成魔法屏障对抗邪术。这种避邪手法很符合我国的特点,自汉朝以来我国就沿用了玉石驱魔的习惯,帽子上衣袖里和腰间这些主要的避邪玉器使用了上千年,为什么在唐代出现了黑石咒语呢?注意看碑文上面的文字,在中间的三角形中是佛家法器。既不是逆方向的纳粹标志(“福”字)亦非吉祥腾飞之物,加上不祥的黑色,很可能是印度邪术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理解为黑魔法,以暴力的手段强力抑制对手。在体会到邪术的可怕后的唐朝或许想到何不将其为自己所用,以毒攻毒,所以炮制了这个石碑。

第三,对家族的不信任,看建筑布局,兴庆宫为皇帝所在,其后是兵部尚书等皇帝近臣,在后是文人和少量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平民区,再向南才是公主王孙的住所(在我校化工学院以南为唐代公主住所)。唐王朝中后期的政治纷争过于激烈也促使了魔法研究的高潮。

好了,我的结论是,黑石魔法石作为镇魔石处于皇帝近臣的住所前,作为封住地下妖魔的保证,同时其威力呈十字态势作为预防邪术的第一道防线,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武官官邸以其阳刚之气作为第二道防线,护持寺作为第三道屏障,兴庆宫的各门汉白玉咒语石作为第四道屏障。

由于黑石屏障是线性防御的,所以割裂了东三汉唐鬼怪区向南发展的势头。

好的,再下中我们在开始介绍教一的事情。大家在后面的回帖里面看到了关于虾蟆陵的质疑,这里我做一个解释。首先回答下马陵问题。

其实对于下马陵的问题我早有准备,主要是由于害怕大家看得太多历史资料可能会觉得厌烦,所以没有敢上传,既然您提出来了,那么先看一下我的考证资料。

论据其实是来源于这里: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那么好,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议。

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后来,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估计这与关中方言有关。现在的关中一带仍把 “下(xiɑ)”发为“hɑ”音,“蛤蟆”与“下马”发音相谐,写作“虾蟆”二字的,是否讹误,至今各执一是。如何写法无关紧要,实际上都是一档子事。下马陵原本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瑟琶行》中有两句诗:“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从诗句中只能知道琵琶女家在下马陵,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唐代还有一位诗人皎然也有一首《长安少年行》,诗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从中可知,下马陵那里酒色俱佳,至于地在何方,不清楚。看来,下马陵这个地方要么出产歌妓,要么出没歌妓,总也少不了这等群体。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又据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虽然仍离不开“脂粉”气,但已可考,其位置大抵指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边的沙坡。《长安志》中的记载就更清晰了。其中卷九的记述是:“(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卷十一云:“(虾蟆陵)在县南六里。”(指万年县)据史料得知,唐常乐坊位于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好在其旧址上。校园偏东过去曾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冢。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由此可以推断,下马陵古址在此无疑。

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到现在这里。正是这个“下马陵”,演绎出许多传说来。其中有这么一段:明朝初年,朱元璋封他的儿子朱为秦王驻守关中。朱特烦儒术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便下令把“下马陵”拒之城外。谁知动用了 10万民工修了整整10年的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十分恼怒,杀了监工不说,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朱大怒,又令推倒重修,务必把“下马陵”甩出城外。这回他亲自坐阵,把南城墙设计在离“下马陵”几十丈远的地方,并且专门修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用以阻隔。谁知到了第二天,“下马陵”却还在南城墙以内遇此情形,朱屡惊屡气,从此一病不起,差点身亡。因为朱三番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大街。这一传说很有现实意义,把今天南大街的“ 短处”归咎于古人。“下马陵”的威力看来不可小视,怪不得汉武帝也敬畏几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延伸至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的虾蟆陵是所谓明太祖朱元璋反复改建后莫名向南移动的,可能的情况不满朱氏政权的人将坟墓表面迁移。所以在南门内发现的可以称为是迁移后的下马陵表面部分,而交大内的乃是其原本的真实位置。本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我猜测乃是对当年安史叛军的侮辱行为的对策,详情见本人的地图详解。

在我校的校史馆里明确记载了虾蟆陵乃是以校医院为中心的地带,大量出土的汉代陪葬品证实了此处乃是真正的董仲舒之墓。而国家地理也没有错,因为此后的祭奠活动和各时代文人的凭发感想之处都集中在现在的下马陵地带,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说的下马陵乃是以唐代为标准的位置(我的关于安史之乱叛军屠杀唐代宫女的时间集中在唐朝,讨论方向主要也是以唐代为主)而您说的位置是以明代以后为标准的位置(您的讨论角度是从其现世影响的角度来的)。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误会,这样的解释您满意吗?。

再次开始声明,尔后的文章由于史实不足,主要是对于我校谣言的分类整理,介绍其中的渊源和一些和平常人有关的鬼神故事,最后是一篇关于我校比较有意思的关于遭遇鬼的文章。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