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公祭日去看《鸣梁海战》也算应景儿了。先说影片本身,中文配音让我怎么看怎么像国产片,不过总体拍得比较紧凑,全程无尿点,特效不错,技法上也没太大问题,就是拍摄船出海时明显是柴油机螺旋桨驱动这个就不太好了。另外个别段落剪裁有点多,观众表示看不懂。总体而言中规中矩,可以达到票房需求。
说完影片再说历史。历史上的李舜臣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高中历史课上有他的“龟船”,但是为了剧情需要美化有点过了。更多的也不赘述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豆瓣的评论。
服饰篇
我记得导演和主创曾经说过,这部戏的布景和服饰有其本源可寻,于是乎我找到了这些,这是18世纪一位朝鲜画师的作品,表现得是鸣梁海战的场景,其中我们的确找到了影片中的服饰的复原。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847.92779222.jpg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925.58400310.jpg
画作中戎服细节再现,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所描绘的这些兵士并非是朝鲜人而是明人,而后世的画家因为某些原因将明人的戎服“穿”到了朝鲜人身上,这有可能么?答案是有可能的。不才还是了解一些李朝军制的,朝鲜时代的军队,其士兵的装束我们在《大长今》、《不灭的李舜臣》,甚至导演的前一部作品《弓》中都有表现,壬辰以前朝鲜兵制和明朝类似,也分五军营制掌控全国八道,其中基层士兵的着装就是白衣配黑、褐色半臂,图中的这种甲胄制式是军官才能有的,即便其他的甲胄有也是优先配给王家主力的由两班子弟选募得“甲士”而非普通由良人组成的兵,而通篇画作中几乎这样的甲胄战了多数岂不是笑话。其次,这里展现的是李舜臣的水军,在吃不饱穿不暖一切供给靠自足情况下配给如此制式化的甲胄岂不是笑话。因此,这里所表现的只能是明朝军队。那原因为何呢?因为明朝当年出征的水师中来源广泛,其中相当部分并非是驾船而来,比如战死的水师先锋邓子龙其麾下的士兵是自行招募旧部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水军,另外的例子还有武举出生的广东人参将吴广以及福建参将带水兵充陆兵的许国威,其率领的士兵也是自行招募,只有提督陈璘、吴淞参将王元周(最后抵达的)、游击福日升、陈蚕、季金、梁天胤(未来的及赶到)等部是带领原属于自己麾下的各卫所水军或者临时招募的沙船船民驾船北上。而整个露梁海战中也因为该陈璘麾下水路明军前后抵达的近一万四千人,而船只只有一百余艘,且因为来不及建造更多的福船(参加顺天、露梁海战的福船只是个位数,或云三艘或云六艘),多为中小型的鸟船、沙船、唬船,所以将明军配置到李舜臣的板屋船上、而将明人惯用的器械火器一并带去充当炮手和杀手。从而既解决李舜臣军队中人员不足问题(同样有监视朝军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明人多船不足的问题(相对而言)。而导演有意无意地将此服饰提前了一年,有往本国脸上贴金的嫌疑。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211.93499796.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明朝提督刘綎下的一位随军画师的作品,表现的是露梁海战胶着的战局。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417.18594838.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2,明朝提督刘綎下的一位随军画师的作品,表現的应该是顺天战役中明的监军(王士琦)升帐。
船只篇
朝鮮的戰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310.81639983.jpg
鳴梁海戰中朝鮮主力戰船-板屋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510.85761838.jpg
板屋船的祖宗-唐代海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裏面的唐船大致的结构)
鳴梁海戰中朝鲜船制皆出中国,一曰板屋船,其制源出唐代出现的海鹘船,用于沿海作战所用,至宋时亦有。其船平底,前低后高,树两帆,两舷设桨,可藏兵百人。而板屋船就是在此基础上增一楼橹而已,余者几乎不变。一曰龜船,其船为朝鮮世宗大王朝便有,只是将原有船形加设穹顶完全封闭其上以海藻和木钉铺遍防止敌方跳帮,所以龜船可以說其制還是參考中原的艨艟。
鸣梁海战战术篇
关于作战细节,李舜臣的一系列作战中所坚持贯彻的就是号令,即纪律和团队,从不允许麾下单打独斗。在其编队中,龟船的作用是突击和搅乱作用,板屋是队列和炮击作用。有一个被历史学家忽略的细节,炮击的位置,李舜臣的板屋以及龟船炮击的位置处于日船的壳体下部,其中以桨为主,因为一旦船桨被击毁,日本船只的操控必然混乱。这一措施相当成功地运用到了鸣梁中,甚至在这次没有龟船参与的战役中,两船相交之际,李舜臣命令收桨让板屋船体随海流硬挤进两艘安宅之间撞断对方船桨或直接撞翻,待穿过日军队列后重新编队实施炮击。(所有日本船只的船底均是倒梯形截面,朝鲜船底为U型底,稳定性一看便知。)这一点应该在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李舜臣的战术之所以成功还归功于日军船手众体系下各自为战的原因,整个七年战争中藤堂高虎是做为船手众总大将的,但事实是除了漆川梁战役中日军船手众各将较好贯彻了统一的思想外,其余均是各自为战。而水战经验丰富的九鬼嘉隆因旗舰日本丸被击破遭到斥责,相当一段时间是不被重用的,而九鬼的出生和本片来岛的出生一样,在加藤,肋坂,龟井等武士出生的丰臣嫡系船手众看来是没有资格并列的海贼大名。而李舜臣的船队因为统一的战术和纪律这一点也是日军不具备的。李舜臣的霹雳做法其实并不少见,对于战斗中不执行将令擅自脱队突击的将吏和保存实力而活下来的将吏其处理手段也非常独断,而某种层面上李舜臣的权威意志也导致了其入狱的磨难,而好友也纷纷离他而去。李的战术的确是成功的,但其一贯的骚扰和游击策略其实对于人员本就缺乏的三道水军而言是有风险的,某种程度上李舜臣的战略一直围绕着为自己的水师寻找足够的给养而行动,这一点是韩国学者一直避谈的。至于是否真的有用铁索阻拦日军的战船撤退,本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原因同样是当时战争中朝鲜十分缺铁。
写在最后
关于当时李舜臣面临的困难,我曾在金薰的《孤将》一书体会到。而查找相关的史料也逐渐整理出当时一些有趣的幕后花絮:
李舜臣所面临最大的难题:粮食和兵员
粮食匮乏一直以来困扰着中、日、朝三国所有的人员,对于李舜臣的水军来说首先其归属陆军元帅权栗之下,而权一直希望水军必须把所有行动告知其,而不允许擅自行动。此外,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军当时朝鲜兵役措施非常残酷,以至于逃兵众多,有粮食的家庭宁愿用粮食来抵充自家的军役,而在于朝廷看来水军中的人员招募远不能比得上陆军,因为水军中一半的人员将来是用于划桨的格军,而不能直接参战。直到明朝水师的来到,陈璘的部队中并非全是水军,因为把相当比例的两广和福建的陆军派驻到朝鲜水师中充当“杀手”和“炮手”。
李舜臣和元均矛盾
李舜臣是一个很固执的将领,这在他和元均的书信往来中可见,元均热衷于拉帮结派并且曾在李舜臣战胜后派遣儿子要求分享战利品,而的确元均在唐浦海战中作为偏师帮助过李舜臣,但也就是因为其热衷参与党争而被李舜臣不啻,李舜臣本质上也是对党争相当反感的,甚至一度和领参议柳成龙停止书信往来。
李舜臣是否有民本思想
这点不清楚,但其日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当时种种混乱的状态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焦虑,甚至其因为某个岛的守令(守岛官)打了其麾下饿极了而私自屠宰狗的水军而大怒几乎将守领打死。但在《孤将》一书中的确表现了其在珍岛右水营驻地时独自面对珍岛的思想波动:如同百年前三别抄事件一样选择拒绝上命独自承担攻击倭寇的责任,而不惜与朝廷和明国为敌。
(三别抄事件是高丽王朝时期权臣崔氏私人武装,在元朝逼迫朝鲜臣服时拒绝服从国王命令而占据珍岛对抗国家和元朝军队。)
最后,有兴趣的还可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鸣梁海战的描写。历史有时比艺术更有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