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溪漫志 / 4683浏览

金匮山房秦家祠

近日于南禅寺旧书市场入《崇安史话》全套五本,其中所载,多已记游,唯年初所摄之金匮山与秦淮海祠,拖延数月。今乃著文以记。

无锡自古以来便是一郡,自隋起隶属常州管辖,元升为州。明后降为无锡县。清初无锡属江南省常州府。因江南氏族旺盛,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撤销,划为江苏、安徽两省。雍正四年(1726年),为了进一步瓦解江南氏族的抵抗,巩固对人口密集地区的政治统治,进一步将无锡分为无锡、金匮两县,以大运河为界,河西属无锡,河东属金匮,出现了罕见的一城两县、城墙分管的奇观,一城同治,两个县衙,形如布达与佩斯。无锡县衙仍沿汉代以降既有处所,金匮县衙则另在元亿丰仓地界建。

无锡的由来自是众所皆知,源自县城西之锡山,而金匮的由来则少有人知。今无锡城中央,原有金匮山一座,虽不高,也隆然丘阜,可登可攀。元《无锡志》曰:“此山负土所成,要非天设,届邑之中,故指为镇山云。”后,邑人竞相采挖山上花纹卵石,竟然石尽山平。

明永乐年,无锡知县卢克敏垒土为山,立碑山下,丹阳王彬原撰碑文曰:“……若无锡卢侯之葺山也,其以义使民者哉。山高三十丈,周围十之,山下有金匮,藏镇邑符书,故名金匮,由来久矣。”下文提到卢克敏发现当时无锡“民生未遂,人才未复”的主要原因便是风水不吉,因此趁豪民强善三家遭遇火灾之际,恢复建造金匮山。早在嘉靖年(1520年左右),修建寄畅园的富豪秦氏家族在此建立书房“金匮山房”。可惜二百年后,金匮山又被削平。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对“金匮”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是详细:“金匮山,一名紫金山,在城中六箭河北岸,旧为邑之镇山。山高逾三仞,周三十丈,隆然中峙,四望道里适均。相传郭景纯尝麦黄金符匮于山下,时有紫气腾上,故名。土中石玲珑黑白,亚于昆山。元以后取石殆尽,而土亦耗减,块若覆釜。明永乐中知县卢克敏除瓦砾,加善土而筑之,缀以太湖石。今在秦氏宅,曰金匮山房,仅一拳耳。”

民国后,秦家族衰落,此地也被荒废。如今此地辟为秦观和秦邦宪故居。

秦邦宪故居
秦邦宪故居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其诗长于抒情,为著名婉约派词人,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虽然秦观是高邮人,但是在无锡的秦家祠堂,是全国唯一纪念秦观的专祠。祠堂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建成,几经毁建,现在的祠堂是按照同治时的式样整修的。其墓在惠山第三坞担勾坞与第四坞王家坞之间的山脊上(见鄙文《淮海先生秦观墓》)。

祠堂在文渊坊内
祠堂在文渊坊内

进门便是秦家宅院,有碑廊。

碑廊
碑廊

碑廊有多处明清法令公示,比如金匮县衙公文办理田赋章程、金匮县衙公文烧窑卖砖不可赖账,等等,多为鸡毛蒜皮。

此碑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秦瀛所录南宋高宗追赠秦观为龙图阁直学士所刻。

宋高宗追赠秦观为龙图阁直学士,清代复刻
宋高宗追赠秦观为龙图阁直学士,清代复刻

此碑是寄畅园法帖,为秦氏家族于嘉庆年间收藏宋元明清四朝书法名帖摹刻。

寄畅园法帖
寄畅园法帖

正对碑林的,是一片园林。园林中央矗立着革命者、秦氏后裔的秦邦宪(博古)同志像。果然是名门之后。

秦邦宪(博古)像
秦邦宪(博古)像

秦邦宪以一生的奋斗换来了“左倾主义”的帽子和一颗炸弹,人生可谓悲壮。

秦邦宪(博古)像
秦邦宪(博古)像

一只雪白的猫咪悄悄的从秦邦宪像基座后面溜过。

秦邦宪像
秦邦宪像

小径通向秦邦宪先祖秦观(淮海先生)的祠堂。

秦淮海祠堂前小径
秦淮海祠堂前小径

祠堂一侧有几块明碑,从右到左,有嘉靖十九年(1541年)张济撰《重修淮海先生祠堂记》,有嘉靖十七年(1538年)欧阳铎撰《淮海祠配享记》,还有正德四年(1509年)邵宝撰《淮海秦先生祠堂记》等。

祠堂明碑
祠堂明碑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这《淮海秦先生祠堂记》,时户部左侍郎邵宝所写。以下抄录碑上全文于此。

淮海秦先生祠堂者,先生之十九世孙锐所建也。先生在宋建中靖国间以国史编修坐党籍谪外,寻遭忌者所中,四徒而卒于藤州,归葬高邮。政和间其子湛倅常州,遂迁葬于璨山,其孙南山因家无锡,传十余世。至锐之祖封武昌知府,景旸暨其子方伯公廷韶,其诸子封都宪公润孚谓:先生生长宦游之地皆有崇奉,而锡为葬所,顾独缺焉。盖有志于祠,未果而继卒。锐欲择善地以承先志,久而未得。尝以告余,继之以叹。正德丁丑,监察御史安成张君汝立以视学至,斥毁尼女冠之居,而及于凤皇桥东所谓善智寺者。锐见其近且垲爽,乃请于提学君,君亟称善而从之。爰谋于其诸子今乡贡进士泮,归直于官,请其地而建焉。始事于戊寅之秋,越明年已卯春,厥功告成。予往谒之,退而叹曰:美哉祠也。秦族盛矣,宜其有此哉。盖吾尝观于前宋周程之道学,尚矣,其次则德行如司马,其次则功业如韩范,其次则文章如欧苏,亦皆古所称不朽者。先生又丽思深而风致清逸,与黄陈数子并游于苏文忠公,亟见许予,既入史院,而不幸死于迁谪。至于今诵其言想望其风采者,犹色然起敬。谓夫不朽亦庶几无愧焉尔矣。锡之祠坟芜茀已甚,而数十世后,乃有继图崇奉如锐之祖孙父子者。君子虽欲弗予,其将能乎。秦之在锡,自国朝以来,起家乡供者九人,登进士者二人,而学行政绩莫显于方伯公与今都宪公国声,嗣而兴者,其人尤众。初,锐之既得地而经始也,亟用书告都宪于湖南。都宪曰:此吾族之缺典,不可不图。及将落而告其二叔允孚、仲孚,又皆曰:此吾父吾兄之志也,不可不力。祠因故材葺而为堂,中奉先生之像,前为门,堂之后新作燕室四楹,室之后为楼,题曰“淮海”,其下为夹室,常州公暨处士物初先生,暨武昌,暨封都宪,暨方伯,五公之像悬焉。左右有序若干楹,岁举私祀于堂。锐也祼献唯谨,馂于室则诸昆弟咸在。夹室五像以世远及有家庙,故荐而不祠。乃若二子濂、汶延师讲肄亦皆于斯,盖尊贤于先而因以风其后人。锐之继述于是乎大矣。宝辱交于秦氏三世,至锐始为姻连,盖于是与有庆焉。顷锐以记请,再辞不获,既为书其事,复作迎送神辞,俾于享焉歌之。物初都宪之曾祖也,于武昌为诸父。锐字国英,太学生。其辞曰:

有藤纠兮若虬,与古木兮相缭。公何为兮此丘,昔有梦兮彼州。梦维水兮我泉清流,公舍此兮焉留。矧有箕兮有裘,世复世兮千秋。公之坟兮既荒,邑有构兮曰公之堂。蕙肴烝兮奠桂浆,肃登降兮有冠有裳。公之来兮如水斯洋,公之去兮如风斯翔。祝有册兮歌有章,惠诸孙兮不忘。

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奉诏侍养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冉泾邵宝撰文并书丹。前礼部铸印局副使东里陆宽篆额。

《淮海秦先生祠堂记》碑文
《淮海秦先生祠堂记》碑文

另外还有清代秦震钧《始祖淮海公祠重修大门记》、顾光旭《重修言永烈堂记》、秦瀛《祧庙记》、秦道然《寄畅园改建祖祠公议》、《同治壬申宗谱申说明晢碑》等,不一一列举了。

祠堂一侧碑文
祠堂一侧碑文
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
月季
月季
秦淮海号“少游公”
秦淮海号“少游公”

走过碑廊,进入秦家院落。三进是秦家慎德堂。

慎德堂
慎德堂

秦邦宪读书时所坐木椅。有介绍竟说“家境贫寒”,但观此木椅,彼时秦家应是豪门!

木椅
木椅

上书房。上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下联为: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上书房
上书房
蓑衣
蓑衣

金匮山遗址便是此地。如今是郁郁葱葱的平地竹林,全然不见山丘的痕迹。

金匮山遗址
金匮山遗址

金匮山房,如今是一个茶馆了。

金匮山房
金匮山房
金匮山房
金匮山房

曾经雕梁画栋的池塘,如今是一潭死水。

金匮山房
金匮山房
金匮山房
金匮山房

腊梅还在诉说着曾经的书香门第。

金匮山房腊梅
金匮山房腊梅

旧时书香门第流行在大门口摆放一方奇石锦鲤。

金匮山房奇石
金匮山房奇石

金匮山房门口有两块残破的抱鼓石。

金匮山房抱鼓石
金匮山房抱鼓石

这里还曾是专诸塔的所在地。专诸便是铸造鱼肠剑帮助阖闾刺杀王僚的那位吴国工匠。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後。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之所以此地曾有专诸塔,源于传说专诸曾在此研磨鱼肠剑。

鱼剑石
鱼剑石

小小一方金匮,竟有这么多的典故!

出得秦家,蓦然抬头,看到他仿佛正默默的望着对面兰桂坊娱乐会所,思考着当年革命的意义……

秦邦宪像
秦邦宪像

25

  1. ric83311

    又素古色古香d江南足迹,嗲

    Maxthon 3 · Windows 7
    1. S

      @ric83311沙发党……

      Google Chrome 13 · Windows 7
  2. scarlett

    环境还挺雅致的。 里面还有活的动物-- 猫。

    不错啊。

    Firefox 7 · Windows 7
    1. S

      @scarlett是不错

      Google Chrome 13 · Windows 7
  3. Wei Juan

    喜欢这些地方呢!

    羡慕老虎可以有时间在国内多多走走看看,而我在国内时,只忙着工作和读书啦,很多这样的地方都还未曾访过。

    Internet Explorer 8 · Windows Vista
    1. S

      @Wei Juan嗯我在国外的时候也有同感。我的感触是无论在哪里,都要记得多走走,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10年在哪里!

      Google Chrome 13 · Windows 7
  4. 希琳娜

    哈哈 ! 最後一張照片很有趣, 內涵啊 !
    古人秦觀寫的詞八錯, 我喜歡 ! ^^

    Internet Explorer 8 · Windows Vista
    1. S

      @希琳娜嗯,low key low key

      Google Chrome 13 · Windows 7
  5. h

    哦,老虎也开始静下性子来抄碑了呀?厉害,不过我的经验是,抄之前一定先上网搜一下,有时候抄完了才发现网上居然有现成的,气的吐血。

    360Safe Explorer · Windows 7
    1. S

      @h嗯,难得一次。我的确搜过了,没有。

      Google Chrome 14 · Windows 7
  6. tigerf

    此地明永乐(1403-1424年)后200年,修建寄畅园的富豪秦氏家族在此建立花园。建此花园应至少在秦道然(1658-1747)健在的1724年之前。王澍,金坛人,居无锡金匮山。所以,与秦道然同期在京为官的王若霖有可能客居秦宅或者为邻。王澍另一告归后住址,良常山馆待考。请作者赐教永乐后多少年秦氏在此建园?

    Unknown · Unknown
    1. S

      @tigerf据我调查,史载秦氏族人因家设塾四处,分别是“金匮山房”、“能史阁”、“春星草堂”和“微云书屋”,并称秦氏四大书房。而金匮山房为鸿绪堂秦禾、秦梁、秦耀读书处。秦禾的生卒年我没有考证到,但是他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殿试高中金榜第三甲第37名同进士。根据《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及分布》一文的统计,12661名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2岁。因此据此推断,至少早在公元1520年左右,金匮山房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你的问题的答案是,早在永乐年(1403-1424)后的100年-120年左右的1520年左右,秦氏在此建园,也就是距今约500年前。这个时间与《秦廷标谈他的百岁艺苑与千年家族》一文中,秦廷标所说“远自明代距今五百多年前,家族就先后创办了四所学校,号称四大书房,即金匮山房、能史阁、春星草堂和微云书屋”是相符的。

      Unknown · Unknown
      1. tigerf

        @S深谢回复!由此可知王澍客居金匮山时,秦氏金匮山房就已经存在了。因考据一方古砚的铭文,涉及清初秦氏后裔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秦道然(1658-1747)和其子乾隆元年(1736)进士秦蕙田(1702—1764,有资料称其为金匮人)与同期书法家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王澍,以及无锡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陶未堂(1688-1749),云南大理乾隆二年(1737)进士刘慥(1703-1767,曾任苏州知府:1748)的交往关系。如有相关资料指点,一并深谢!

        Unknown · Unknown
        1. S

          @tigerftigerf兄,你的问题真可谓越来越难,难上加难!幸好这年头查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才不至于让我捉襟见肘黔驴技穷啊!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这几个人的履历着手,我梳理了一下秦道然、秦蕙田、刘慥、王澍、陶正中(未堂)几个人的入官情况,发现事情很简单——他们都曾是翰林院的同事关系,按照入职年份排位的话——

          秦道然,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王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陶未堂,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秦蕙田,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官职赎父之罪;
          刘慥,乾隆二年(1737)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再说白话一点,他们都曾是中央党校成员……

          Unknown · Unknown
          1. tigerf

            @S谢谢老虎兄!五位里有四位的名号同时出现在一方古砚里,因为砚的年代、铭文各方面也与明末清初的时代一致,这几位先生又同期在朝,住的又很近,使我对他们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兴趣,也是为了更准确和精细的发现一些乐趣。再次谢谢您的查询和回复!

            Unknown · Unknown
          2. tigerf

            @S对了,刘慥的家乡我去年10月去过,丽江市永胜县清水村,是个保存了不少明清建筑的古镇,背山面水,值得一去。据说已经被政府规划,可能很快就会拆建。当地的黑山羊肉另人印象深刻。供参考。

            Unknown · Unknown
            1. S

              @tigerf实在是很让人向往!巧的是,刚才在帮你查资料时我也顺便了解了一下刘慥,文中说道:“清水古镇在清朝就录取进士4人,占全县明清进士人数的50%,真算得上是全县‘古镇’之最了。要了解永胜人文历史,我们得先从‘清水四进士’说起。其中刘慥、黄恩锡、黄耀枢堪当永胜仕途官员的楷模。”
              可惜目前没机会去清水村瞻仰,不知兄台是否有游记可共享?

              Unknown · Unknown
              1. tigerf

                @S遗憾,没有游记。有一些照片和录象资料,主要是围绕刘慥的故居旧宅、后人和乡邻的访谈,和他在当地遗留的人文遗迹,比如寺庙和戏台的题字。以后也许会围绕古砚考据整理出来。围脖上有一些当时的随感,只言片语而已。兄有兴趣可以搜索“清水”。

                兄的摄录技术不错,游记细致耐看。想起来崔永元搞的口述历史,有点意思。经常后悔这些年访砚和考证古砚出处时候,没有把经过,尤其是一些文化贤达的访谈照相和摄录下来,可谓遗憾。

                Unknown · Unknown
                1. S

                  @tigerf既然如此,如果tigerf兄有意开个新浪博客,岂非美哉?

                  Unknown · Unknown
                  1. tigerf

                    @S有此想法,会力求完善,逐步实施。谢谢老虎兄的建议!

                    Unknown · Unknown
                    1. S

                      @tigerf择日不如撞日?

                      Unknown · Unknown
                    2. tigerf

                      @S

                      Unknown · Unknown
  7. yuan

    tigerf 先生,可否请教一下这方古砚台是哪里的收藏吗?可不可以上传几张照片?
    tiger先生,游记写的有意思。

    Safari 10 · iPhone iOS 10.1.1
    1. S

      @yuan感谢评论。

      WordPress App 6 · iPhone iOS 10.1.1

回复 S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