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赵行德科举考试落选,偶然在长安街头救下一位西夏女。这位西夏女为了报答,将去西夏国的通行证给了赵行德。对西夏文字饶有兴趣的赵行德便起程去西域旅行。他和尉迟光的商队在途中被西夏军中的汉人部队抓住,队长朱王礼非常器重赵行德的文才。当部队攻陷一个维吾尔村的时候,赵行德和西夏漂亮的公主兹鲁比娅相遇并一见钟情。二人试着逃走但没有成功。后来,赵行德按照西夏王李元昊的命令去城里研究文字,并创造西夏文。李元昊要兹鲁比娅为政治的需要而结婚,举行婚礼的当天兹鲁比娅跳城墙自杀。思念着兹鲁比娅的朱王礼鼓动敦煌府太守曹延惠与李元昊为敌。敦煌城内的曹延惠汉人部队与西夏军本部展开了决死的战斗。赵行德在危难之际把佛教经典、书籍、美术品等从城里运到莫高窟去。
这是1988年中日合作电影《敦煌》的梗概,能激发起回忆的人,应该都是七〇、八〇后。儿时,曾被这部电影迷得如痴如醉,大学里有了网络后还到处去搜寻下载片源。念念不忘的,除了当年花费超过二亿元打造的战争场面外,莫过于佐藤勝8首兼具异域风情和苍凉旋律的配曲(尤以曲1与曲4为佳),以及那位美丽得让人目不斜视的西夏国公主(中川安奈饰)。
那赵行德之事,或许也并非完全是井上靖先生杜撰,因为据说敦煌经卷中的《般若波罗蜜心经》抄卷后记,有这样一段话:
维时景佑二年,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时光,在这一刻交叉;命运,在这一刻轮回……今天,我参观了无锡博物院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而当我偶然发现七年前的2011年11月11日去上海参观过甘肃敦煌艺术展时,我自己为此巧合而震惊,因为没有什么比这种未庙算而致的不谋而合让人觉得生命无常、谋事在天的了。当年不少人和事,都已随风而去,但时常袭来的Deja Vu,又让人奔跑、旋转,拾起模糊记忆的贝壳碎片,洒落在广阔的人生沙滩上,沉入浩渺的海洋中,失落、湮灭……
西夏王朝,由党项族在1038年建立,立国于西陲,雄霸于河朔。鼎盛时期,曾经东尽黄河、西临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与北宋、辽鼎力,后与南宋、金对峙,共历十主,历时189年。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文物典籍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神秘古国”。上世纪以来,在中外考古学家的通力合作下,西夏文物被大量的发现。此次无锡博物院与宁夏博物馆合作,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国以来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一百余件套,向市民免费开放。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年西夏国雄踞一方,李元昊以开国之主的身份,带领党项族人从松潘出发,一路向北,北拒大辽,南攻大宋,建立了不世伟业。
展馆中心,用几块高大的展板围起一个区域。这展板上的人物,应该是从敦煌壁画而来。
西夏文字曾经是千古之谜。它是李元昊要求大臣野利仁荣借鉴汉文创造出的非自然文字,共六千字左右,从构成上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类,结构方正繁缛,撇捺等斜笔较多。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使已死亡的西夏文为世人所知。二十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发现”黑水城,并将大量文物抢掠至国外,开创了俄国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研究西夏文的先河,西夏学从此诞生。由于抢掠之多,特别是文献和写本超过8000件,俄国举全国之力从二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仍未将这批文献整理完毕。这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浩劫,也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耻辱。
西夏人除了用西夏文,也用通用的汉字。
李元昊在位期间,将佛经大量翻译成西夏文。
这部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木活字印本,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
由于能理解西夏文者主要集中在贵族,因此发布通告之时,简单明了的汉文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夏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干佑庚戌二十一年(1190年)党项人骨勒茂才完成的西夏第一部西夏文汉文双语字典。1909年,柯兹洛夫从黑水城抢走《掌中珠》带至圣彼得堡,后藏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1912年,罗振玉在日本会见当时的彼得堡大学教授伊凤阁,得见《掌中珠》一页,深知该书的重大学术价值,次年即向伊凤阁借得《掌中珠》九页,付诸影印,始在学术界流传,但尚不过全书的四分之一。1922年,伊凤阁到天津,罗氏又借得全书照片,即命其子罗福成校理抄写,1924年由贻安堂经籍铺作为《绝域方言集》第一种刊行于世,这便是后来流通较广的罗抄本。数十年来,由于前苏联方面一直未将《掌中珠》全部原件发表,后人的研究就不得不以罗抄本为据,学者每以不见全豹为憾。七十年代末,美国学者陆宽田访苏,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摄得《掌中珠》全部,归国后进行了初步整理研究,1982年以《合时掌中珠》为书名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刊布,书后附有《掌中珠》全部原件影照,陆宽田将其分为A本和B本。至此,湮没约八百年的《掌中珠》原件终于重见天日。如今,《掌中珠》已成为考古学家翻译西夏文的依据。下图为1962年蓝靛印本。
敕燃马牌,原件现藏国家博物馆,铜制,圆形,直径15厘米,由上下两块套合组成,其中一块刻有西夏文字“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这是西夏国用来传递紧急文书的密钥,一块存在朝廷,一块存在都城驿站,合符后由使者持此牌传递书信。
西夏国曾设“内宿司”,其职责“司统制训练藩卫戍守及侍卫扈从诸事”。“内宿牌”即为宿卫人员用来证明身份的铜牌,多为长方铲型,上有悬佩銎孔,正面文字多为“内宿待命”。“内宿牌”与另一种“守御牌”相对,内宿卫,外防御,是西夏高级侍卫官所持有的证明身份的腰牌。
木雕版的出土,证明了木板印刷术早于西夏国建立就已在中国盛行。
这些官印据有关专家考证,大多是具有世袭身份和较高地位的族长领袖所使用,他们在西夏政府中或部族中担任领袖、武职或其他的相应官职。
西夏的金银器和陶瓷器,继承自中原,却又蕴含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据记载,西夏的钱币制作工艺较高,做工精细,堪与北宋铜钱媲美,水准在辽、金之上。《宋史·夏国传》载: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西夏“始立通济监铸钱”。西夏的钱币分为铜钱和铁钱两种,中西部用铜钱,东部内蒙包头、东胜一带则用铁钱,钱文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
西夏虽处于西北蛮荒之地,矿藏贫乏,但却十分重视本国金属制造业,其制作工艺上掌握了锻、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不相上下。
这尊放置在展馆中央位置的铜卧牛,展示了西夏冶金技术的较高水准。
从这个角度看,真是憨态可掬。
三角形铁蒺藜的主要功效是阻止对方骑步兵前进,相当于现代的地雷。
西夏甚至还自己烧制瓷器,其代表作为灵武窑。灵武窑位于灵武市东35公里处,始建于西夏中期,直至明代。灵武窑瓷器深受宋代制瓷的影响,种类繁多,釉色丰富。
古代西夏人也非常时髦,比如下面的绢花与贴金彩绘木雕花瓶,于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出土。
西夏的纺织技术也不落后于时代。除了纺机上的用具外,还有一些精美丝织品也留存于世。
印婴戏莲纹绢便是西夏留存于世的纺织精品之一。
西夏竹雕,画面非常精细,所雕内容却是中原的风土人情。
本次展览,最精品的藏品放置在场馆的正中央环形区域。既然博物馆都已经那么明显的“疯狂暗示”了,自然要多多关注。
从右往左分别是双耳六棱铜瓶、鎏金拾得和尚铜造像、鎏金寒山铜造像、彩绘泥塑罗汉像、彩绘泥塑佛头像以及彩绘泥塑罗汉头像。
鎏金拾得和尚铜造像,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造像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披长发,圆面长耳,满面和善,含胸腆腹,胖而不臃,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右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空葫芦,左腰胯下挂锦囊,右臂自然上举,手掌心朝左,五指微分,食指朝上,左臂宽袖下垂,手执苕帚,赤足免冠。拾得,与寒山称为道友,《全唐诗》收有他的诗文,与寒山、丰干合称“天台三圣”。清雍正十一年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鎏金寒山铜造像,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造像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黑发披肩,细眉长目,满面笑容,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左肩斜背丝绳串联的五个宝葫芦,右腰胯下挂一锦囊,双手各置左右,手中无物。寒山,又名寒山子,唐初隐居于浙江天台山。《全唐诗》收录有他的诗文三百余首,其诗文质朴自然,禅意深邃。《五灯会元》载其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称得上是维摩诘式的出世高士。
众所周知,西夏时期的彩绘和壁画也是非常出众的。
西夏陵,据说当年由德国飞行员首次发现。
陵区内,各种石构件体现了西夏王国的墓葬制度。
狮戏珠纹砖(复制品),狮子有波斯风格。
最里面的小展厅展出了王陵出土的一些很有特色的屋脊兽。
下面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的绿琉璃屋脊兽,造型非常夸张动感。
绿琉璃方砖,四周有2.5厘米的边框,中间饰莲花蔓草卷叶纹,是西夏时期较为珍贵的琉璃建筑材料。
无角琉璃套兽,龙首形,头部夸张,大嘴满张,上颚上翘,以弧状横纹饰腭板,上下颌内各有一对尖牙,舌尖翘,绳状眉,眉后贴小耳,两腮外有短须和腮鳞纹,颈部呈方形直口套筒,头顶留孔插长角。通体施绿釉,牙眼腭舌不施釉。
后面便是展馆出口…… 🙁
西夏文物精品展的展品虽然有些少,但还是以其镇展的几件精品征服了我。
西行漫记系列写到这篇,已是第三篇了。但说到底,除了16年出差乌鲁木齐,其它都只是参观博物馆交流的展品。
再次激发了我前往西域行走的念头。之前只有敦煌,现在又多出一个银川…… 😈
刚好这几天看记录片《神秘的西夏》有个大概的了解,里面所讲,现在安徽和四川好坏那边疑似还有西夏后人。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西夏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冶金技术,不尽赞叹啊!
@南歌鹿人这部纪录片只能说稍微参考一下。因为:https://synyan.cn/t/2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