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村
虽然李坑的美景让人陶醉,但汹涌的人流让心境大打折扣,以至于有同事直呼“坑”。好吧,下一站——婺源延村。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最早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因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子孙绵延百世,故称“延川”,后来慢慢的讹称为“延村”。如今的古村内,较为完整地保存着56幢清代徽商建造的古民居,也因此与思溪一道誉为“儒商第一村”。
延村的建筑总体上是徽派建筑,有着粉墙黛瓦和高大的马头墙。如今的延村依旧有着通济桥、聪听堂、百寿花厅、明训书堂、七叶衍祥私塾、花颐轩、三尺巷、振源堂、承德堂、继志堂、敬序堂、笃经堂、余庆堂、训经堂等众多古建。
从延村的“大算盘”入口进门,伴着清溪向里走,绕过孤零零的藏书楼文昌阁,一眼便望见夕阳下大片的油菜花。这实在是太美了,再好的相机也不太够用了!
来看古建的游客并不多,让人感到很舒适。这里还是有些偏僻的,所以门票收入很是一般。从我的角度来看,没什么人来的古村自然很好,但也许村里的居民却很羡慕那些非常商业化的李坑们。这真是一种矛盾。
夕阳下,油菜花如同金花般闪闪放光。
村口有些老房已頹祀。茂盛的油菜花却开得很盛。
聪听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屋内正厅梁枋两厢的木雕装饰图案精细完美。它是延村著名的书香门第,为木商金嘉藻的祖先所建。金嘉藻育有十子,所以有“金氏十家”的称谓。金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个个亦儒亦官亦商,交往的多有儒学大家。至今屋中仍保存清乾隆年“桐城派”首领、著名儒学大师姚鼎的墨迹匾额。本堂两进三开间,入口有前院,前院右边是院门,左边是柴门,正中是大门,水磨清砖门面,门罩翘角飞檐,门头上的砖雕十分讲究。
曲曲折折的小巷子阴气逼人,夏天这里一定很凉爽。在巷子的某一个拐弯处,有明训堂。这座三连幢的古宅是延村的大户,其主人金永俅颇具代表性,曾与詹天佑的祖父詹世鸾互为好友。金永俅与詹世鸾通过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和外国人做茶叶生意,使得婺源绿茶畅销英国几十年。
远处巷子里的老人在刨土。
一条大黄狗忠实的守卫着T字路口,另一条黑狗守着另一个T字路口。可是我走过它们却很温顺一声不吭。那么狗儿你们守着这路口做什么呢……
馀庆堂。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石库门坊,结构形似一个“商”字,门罩门楼组成“商”字的上部,青石门枋,是个“口”字,门枋外砌筑青砖,形成“门”字,意为房屋主人、茶商金文谏当年经商致富的经历,后堂镇宅缸作用奇妙,麒麟石雕寓意深长。
向西走出村口,村的另一头还是种着连绵不绝的油菜花。
余晖照在高大的老墙上显现出粉红色的美妙色调。
思溪
继续向西走,走过一大片油菜花地,前方便是思溪了。思溪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是相当古老的村镇。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清溪水而名。百年来,思溪历代徽商在苏浙赣湘等地经商,然后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书院。如今思溪村落以明清徽派古建为主,背靠青山,临溪稻田,有古民居156幢,其中明代建筑5幢,清代建筑80余幢。
青山连绵。
思溪最著名的便是这座村口明代的“通济桥”。老人们常常坐在这里谈天说地。
据记载,村内还有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敬序堂,面积达664平方米,正厅面积70平方米,上堂悬挂“敬序堂”鎏金匾额,厅内藻井为长方形,古色古香;屋内共有六个天井,楼有回廊护栏,尤以客馆的雕刻精细完美;书斋简朴,面向庭园,甚为幽静。而另一处俞氏客馆则建于清乾隆间建的,客馆内12座格扇门的中间分别镌刻着由96个不同字体(楷、行、草、隶、篆)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格扇门上下均雕楼有人物戏文、鱼虫花鸟、水谢楼台等图案,堪称木雕精品。村中还有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
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选择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让思溪声名大噪。2006年,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青花》在敬序堂拍摄,赵雅芝、斯琴高娃都来过这里。
很可惜时间关系来不及细看了。随便找了一辆电瓶三轮车呼呼的开回延村去,结束了一天的游览。
婺源县城
晚上用膳过后,早早回到宾馆。下车的地方能看到国内为数不多的江泽民的巨幅画像。据说,这里是他的祖籍。一旁有一个警亭,值班民警忠实的守在那里。
相比那里的严肃,十步开外便是连绵十多家大排档,让这座小县城之夜多了不少热闹的气氛。
明日亦要早起。洗漱过后,与同事说着说着便进入了梦乡。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