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人心里是一漾一漾的啊!尤其是这句话:“我想这对我来讲不太是问题,因为135里我现在基本只用G2——我是个携带器材至少主义者。”

作者:赵嘉(G2) [2002.11.20]

引子:关于旁轴系统和旁轴取景

作为一部自动对焦的旁轴相机Contax G2是相当独特的.甚至可以说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部相机.

旁轴相机用的是一种和单反相机截然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式。

首先旁轴机看不见象单反机那样的景深,被摄体在取景器里永远是清晰的.这样旁轴机主对什麽样的景深,背景虚化的太具体,太微妙的变化是不那麽敏感的。

就我而言,用旁轴机之后,我不得不更多的对所摄东西的几何构成,线条,光暗对比,事件发生的高潮之类的更重视。反过来,这也训练了我对这些因素的敏感。

当然,因为光圈和景深的关系,我们在单反里看到的与最后拍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我甚至常常觉得,旁轴机看到的(气氛,情节,效果)和拍到的倒更趋接近。所以我认为旁轴机是可以表达我真实感觉的武器。

说实话,旁轴相机最大的优点首先就是它的轻,小.自己带着方便,也不刺激别人.对于象我这样主要以拍摄一般日常生活为主的人,旁轴机的这一优点是无可比拟的.

旁轴机取景另外一个主要的优点是它没有反光镜升起瞬间的那一黑。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麽看这个问题的,我是非常不喜欢单反机这一点。对像我这样为兴趣而摄影的人来说,不仅拍出的照片能让人喜悦,而且拍照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欣赏(除拍摄社会丑陋面的一种)被摄物体或事件的过程。而单反机反光板那一抬,一下就割断了美好景象的连续性。

我知道大多数操相机的朋友的目地都是好片子。而我认为得"先摄影",然后才能"出片子"。

是不是太玄了,好,不再说它了,来点实际的。

谈谈G2的机身.

大家都知道G2的机身很小,特别是其中包括了足够的功能:4张/秒的高速过片,1/6000秒快门,1/200秒的闪光同步,若干种曝光模式,曝光补偿,包围曝光,多次曝光,单次,追踪AF等.几乎所有我认为应该有的功能都有。

旁轴机身一个最为所知的优点是拍摄时宁静,震动小。的确,由于没有反光镜和光圈机构不同,旁轴机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巨大优势。

拍摄时的宁静无疑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很多人对摄影还有一种抗拒心理,你可以在被摄者以为没有拍的时候已经有十几张到手了。这种优势尤其对喜欢抓拍并喜欢自然的摄影者有用。(也许是已经用惯了M6特别是HEXAR,我倒不觉得G2 的噪音已经降到最小了,当然比单反小的多,但它还是有可能在改型中继续控制其快门声。)

至于有人说旁轴机震动极小,可以在非常低快门速度下手持拍摄之说我从不敢苟同。似乎旁轴机和单反机在低速手持时也有那麽一两档的区别,但也多是个别案例,根本够不成规律.可见用高档机的人中也有一帮阿Q.大家心里都不平衡。慢门下拍清晰的照片更多和主体的运动,以及支撑什麽的有关,只讨论一个机身意义不大。更何况我坚持认为低速时要尽可能的利用支撑而避免手持。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由于旁轴机的取景方式的特点--没有反光镜,它在用慢门拍摄运动物体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与方便,很容易拍出更有趣和清晰的照片。

从以上原因,我也很推崇Canon的Eos-1NRS,显然EOS-1N已然极出色了,但NRS更趋完美。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还会在<七种武器>讲柯尼卡HEXAR(巧思)和EOS1N的部分详述,这里只提一句。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Contax相机的耐用性。虽然不再做专职摄影了,但是我觉得相机的坚固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再贵重的东西只要带在身上就免不了磕碰。

根据京磁公司的说法, G2的外壳是钛金属的. 我使用Contax旁轴机(和单反机)有一段时间了,曾经由于工作的艰苦,我发现自己实际上一直处在有意无意的挑战其钛金属外壳结实程度的状态下,但它的确经受住了一系列艰苦条件下的反复考验,甚至包括海拔七千米以上的严寒和若干次高原无人区的风沙,使得我可以信赖它的坚固程度, 虽然不可避免的它的外壳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划痕。

但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相信其具有足够耐用性,我并不推荐把G2作为野外像机用。一方面是因为旁轴机的局限性。再说,ZEISS镜头多贵啊,毁了可惜.(以后在<七种武器>讨论三角架的部分我会再细谈野外摄影的问题。)

至于G2操作的便利性,我觉得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保时捷和ZEISS的设计几乎已经使G2的操作性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因为操作性是很主观的东西,需要自己体验,这里就不多说了。

G2的测光和曝光

G2的测光系统主要依赖于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另一种方式是适用于16 mm超广角的,这里先跳过去。)

值的一提的是G2的测光系统是对涂在快门帘幕上的一条18%灰进行重点测光,其中基本屏弃了上下两条,左右也以中间为重。这一点和M6的局部测光有点像,用M6的朋友一定注意到M6的测光非常准,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准。甚至超过很多单反机更复杂的测光方式。我发现假如取景里有一个非常亮的光点,那麽它通过反射后对测光的影响要比直接射进测光表小的多,这也是G2测光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自己使用的感觉来讲,有些相机上的多区域测光是种挺有趣的东西,因为你不知道它是怎麽算出来的,以致于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情景,两台机器却给出不同的测光值,一般拍一拍也就罢了,但是我实在不清除在用优先或程序曝光时应该补偿几档,所以常常简单的测光方法是很实用的。

当然点测没有是很可惜的,柯尼卡HEXAR的点测是我认为它近于完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觉得G2仅有的两个不足之一。希望G2的后继型可以改进。

也是这个原因,我认为G2实在不是适合推广给大家用。如果不恰当的选择了它,可能一边抱怨,一边很快失去了对摄影的兴趣。

谈完测光就该是曝光了。G2的曝光方式是手动和光圈优先,正负2档曝光补偿,1/3档调节,够用,没什麽说的了。

我发现严谨的曝光和所用机器及胶片有很大关系。学摄影时我用了几乎一年时间在曝光上痛下苦功,而且我是一开始摄影就用的反转片,后来刚工作时常用负片,几乎有点乱来,再后来用反转片给单位拍画册,严谨了些;很不幸不久又迷上了莱卡M和柯达Tri-X。弄的我整个一个大退步。等改回了G2加Velvia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曝光又上了路。

现在看师弟们的曝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用不好Adamas所讲的:Visualize。曝光中,visualize的运用是起码的。然后就是对所用胶片的了解.你要知道用怎样的曝光是你想要的基本效果,加1/3档后会怎麽样?再加1/3档又怎麽样(当然,是对于反转片)。特别对于一些情绪强烈的景色,曝光改变一点点所表现的感受差别是巨大的。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曝光就算入门了。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麽风景是弹性的。你就可以和你的景色玩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玩的官兵与强盗的游戏,那是很有趣的,如果仍不明白这个道理,说明你的曝光还处在较低
层次上,不要忙着换什麽相机,还是再重新学学曝光吧。

说到曝光就免不了要谈谈包围曝光(ABC)

我觉得随着反转片使用的增加,ABC的使用似乎是必须的。

国内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舍不得胶卷,总是在批评ABC浪费,其实用ABC是非常经济的,你想一张好片子你拷贝一张要多少钱,当时多拍一张是多少钱。另外,我原来做过一段旅游摄影,经常要满处跑,加之是学财务出身,深谙一个道理:比之昂贵的路费,时间,身体的消耗,胶片是最便宜的。大量的场景和瞬间你一生中可能只见到一次,为什麽不让它更保险并尽善尽美些呢?

少不了再说两句曝光,我觉得曝光好大概有这麽几个问题。

第一,要考虑Arsel讲的什麽是visualize,怎麽做到比较"正确"的曝光,即展现眼前的景物又能和胶片配。

第二,如果增加或减少不同数量级的曝光,图片表现视觉出的气氛和情绪有什麽不同(这种差异有时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这些不同的气氛和情绪与图片的主题相加会产生什麽样的效果。哪种是你想要的?

第四......

第五......

这麽多的问题,别说人脑,就是电脑也算不过来。有人说:我有直觉。我相信。但直觉一生能有几次,是时时能保证吗?全靠直觉用那麽高级的相机干吗?不就为了尽善尽美吗?

所以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用包围曝光,回来再挑片。

现在我所有的反转片基本一概是一按三张(我用的G2和EOS-IN,ABC都很方便).我的观点是如果觉得这个镜头不值得用ABC,那它也就不值得我去拍.

G2的自动对焦

G2的对焦大概没什麽好说的。

有关G2单点AF,连续AF及手动对焦的各种资料性东西,大家可以在网上方便的查到,就不罗嗦了,只谈一点体会。

由于对焦基线要远远长于单反机,所以用旁轴机作对焦从理论上要比单反机更容易更准确。

所以G2这麽小的机器能达到如此快捷的对焦速度以及如此高的对焦准确性就不奇怪了。

关于G2的自动对焦最有趣的是它机背上的焦点锁定钮,用起来太方便了,是我用过的所有的机器里最方便的对焦利器。这点使用后才能体会。

另外,我非常欣赏G2的手动对焦。我觉得手动对焦的存在和方便性是衡量一部专业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虽然AF很方便,但MF的使用率对于有些摄影师实在太高了。G2的MF自成一体,手动对焦不是通过镜头,而是通过机身前面的一个对焦盘,开始要稍稍适应一下,但用了会发现非常好用,好象也没听见多少批评声,其实还是比较方便的。

G2的Af是采取主动对焦和被动对焦的混合方式,这样即便是在很暗(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它也可以通过发出一束不可见的红外线的方法来对焦,这也是G2独特的优点之一.

G2的镜头系统

G2所配的标准套装镜头是28mm,45mm和90mm,而我选择的是21mm,35mm,90mm这三只头。为什麽不买标准套装呢?

说到这里,我想先谈一下有关50mm标头的问题。

一直有一种说法:50mm标头最符合人看东西的比例,是最真实的镜头。因此标头常常被推荐为初学者的首选镜头,从标头开始入门。我的判断则不太一样。首先,符合人眼看东西的比例和看东西的效果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拍照片视觉效果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用人眼看东西看的是效果,包括:它(或他,她)是什麽?在哪儿?周围有什麽?等等。标头虽然在透视比例上和人眼很接近(从我用的实际情况看75或90的头倒更接近些),但它所拍片子的效果和人眼所见效果有较大的差距。

广角镜头更容易表现远近比例,更容易透过环境表达出气氛,而且放大后的效果也更接近人看东西无边际这一视觉效果。当然,有一定限制是必须的,如果你觉得24和28的镜头有些夸张和变形,那麽我可以做出妥协----35mm的镜头实际上更接近人眼所见效果,也是最真实的一种镜头。

象布勒松那样强调精确几何构图的人自然很强调透视,但对于我们来讲这会不会是个误区呢?更何况布勒松成名初期广角镜还是稀罕货呢.

另外,35mm或50mm镜头的选择区别也与使用人的视觉习惯有关。有人看东西的习惯是局部性的,而有人看东西是散开的。前一种人大概习惯用50mm头,后一种人用35mm会更顺手。

而且我个人喜欢在一张照片中放进比较多的视觉元素,尽可能一张片子交代清楚,所以50头就不太适合我.

同时由于50mm头正好在广角和中焦之间,它实际上是很难用的。对于许多视线比较开的人来讲,拿50 mm头拍东西很难。因为视觉方式是28mm或35mm式的,用50mm标头时他会觉得有局限,而且有些视觉压缩效果,但又不是很明显。从实用角度考虑,75mm或90mm的头可能更好用些。

说到这儿,有没有看东西既全面照顾又能重点观察的人呢?估计用28mm-200mmZOOM的用家们多属于这种(哈哈,瞎掰的).

因为如上所述,我对35mm的镜头的喜爱大于45mm,而且都是2.0光圈,所以不存在犹豫。用90mm头的原因更简单。因为有领导,而且我们家领导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美人。我对于挖掘出她的各种美极有兴趣。其实我最喜欢莱卡M系的75/1.5头。也习惯那个焦距了。但Contax没有,好在适应起来不难。

至于买21mm还是买28mm确实曾令我犹豫。这两只头都是我原来惯用的焦距。这两只头成像都很好。我看中G2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轻,小,所以我不会同时买这两只头来增加我哪怕一点点的负担。

从某种角度来讲28mm的用途更多。我当时考虑28mm的技术比较成熟,利用率又高,还是在我的120上使用较好。而对于135来讲,G2的21mm镜头的Biogan的对称光学结构(只能用于旁轴)要远远好于用反望远结构的单反机超广角头。从实拍角度讲,这种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21mm最后胜出。

关于G2镜头的焦距有必要多谈两句。

由于旁轴机取景和结构方面的限制,G2最长的镜头只有90mm。这一点也是一些摄影者不选择它的原因。毕竟大家(包括我)都对大炮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偶尔也使用Eos-IN和300mm以上的长头替公司和朋友拍些东西。但我本人这几年已极少使用超过100mm的镜头了(我想这和个人拍摄题材也有关).长头经常太麻烦了。

另外Leica M系的机器有一只135mm的头,但Contax G系却只到90mm,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没什麽差别。用过M6的朋友应该知道,由于M6取景框的特殊设计,135mm和35mm在同一组线框里,无论是取景还是对焦都有些困难。

从设计讲,旁轴相机的广角,超广角镜头的成像是要好于单反相机。而实际上,使用旁轴相机的广角,超广角镜头(包括Leica)也确实在成像和操作性上超过单反机。所以这样就会形成旁轴机主越来越喜欢旁轴机和广角这种循环。

Contax G系里有一款16mm的超广角,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讲这只镜头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只民用超广角镜头,国外的使用报告和信息反馈来也证实了这一点。可惜由于过分昂贵(德国原产),用的人很少。我觉得如果你习惯用16mm,就冲这头你也应该买G2。

G2镜头的光学质量

说到Contax似乎不可避免要谈一谈 Zeiss的光学质量。因为不管有其他任何理由,光学质量的优异无疑是众用家选择Contax的最重要原因。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