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前往鼓浪屿。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南宋时期称“五龙屿”,明代改称“鼓浪屿”。因为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鼓浪屿也被英国人称为Kulangsu。1841年8月2日,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和部下官兵于炮战中全部壮烈殉国,厦门和鼓浪屿同时陷入敌手。1844年,伦敦差会在鼓浪屿成立教会。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中华第一圣堂”建造在厦门新街仔。15年后,英国教会也在鼓浪屿建造了专供外国人祈祷的“协和礼拜堂”。
新世纪初,厦门市政府将鼓浪屿规划为5A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每年游客量达上千万次。于是我也不能免俗的来了…… 😳
好在,今年看到新闻,说鼓浪屿十一游客大不如前,再加上选在了6号来,岛上很是让人舒心。

高崎机场的飞机在跨海大桥上方川流不息。“高崎”两个字总觉得像是台湾或者日本名字。

游船票要在微信上提前订好,8点50准时发船,邮轮中心厦鼓码头至鼓浪屿三丘田码头。

劈波斩浪,不久便到达对岸美丽的小岛鼓浪屿三丘田码头。

渔民们辛勤的忙碌着。


偷懒,找了游客中心的电瓶车,坐在最后一排巡游小岛。凉风习习,心情惬意。

林间小道,适合晨跑。

三角梅盛开。

路边的别墅。


曾经鼓浪屿上只流行一种车——板车。如今还是有不少车夫在做着这个行当。

鼓浪石——鼓浪屿的由来。

纵深的地道,曾经用于战备,如今只是游览公路的一部分。

国民党修建的碉堡。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全园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大部分,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另有四十四桥和十二洞天等景点。










菽庄花园“听涛轩”内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大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于2000年1月落成,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从钢琴博物馆向外望,美景尽收眼底……

下山,踱步到日光岩寺。始建于万历丙戌,即万历十四年,因建于日光岩山麓,每当太阳升起,阳光正射到山石和寺内,故名。弘一法师曾经在日光岩住过几个月。


寺内郁郁葱葱,树枝遒劲,绕石而生。



这快光滑的巨石,想必是多少年雨水冲刷,又有多少人上前小坐而成。从这里可以在树荫下静静的俯瞰鼓浪屿岛。


顺着狭窄的石阶爬上巨石,俯瞰鼓浪屿和厦门。这近代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完美的达成了!红房子,海港,摩天大厦……当它们聚集在一幅画上,怎不让全国的游客为之怦然心动。



岛远端,是鸟类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



在风情博物馆内的台阶上,想了很多,很多。这树三角梅,与远处的日光岩,相映成趣,这个中午,与我同在。

大榕树包围着洋楼。

街上的居民,做点小生意。


走入近代,洋楼耸立。


活烤生蚝10元4个。味道不错。




美丽的新娘,到处都是风景。

主街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


小店招徕生意的手段,让所有人忍不住都去瞅一眼拍一张。

民居洋楼都很有特色。


赵小姐的店,到处都是呀。


马路边水果琳琅满目。

传说中的张三疯欧式奶茶铺,只提供两种奶茶,每杯20元。到此一游般的喝过,不过如此。


这么精美的欧式建筑,很难想象出现在中国。



让人喜爱的小奶瓶。 😎

走过嘈杂的主街,随意的走到山坡上。周围的小店都提供盖章服务,不少店干脆就把章丢在外面。还有些甚至把售卖的商品随意的丢在外面让顾客自己丢钱买。

路过一处民居,一只雄鹰下有1935字样。这款式,实在是太德国了!

路边的别墅,不知住过多少欧洲的达官贵人。

很偶然,竟然误打误撞找到了风琴博物馆。这是座多么宏伟的建筑。

各色风琴陈列其中。



罗马柱、红顶……这是想要建造小意大利的节奏。

下山路上路过船屋。


看到新人汗流浃背的拍照,有种欣慰与祝福深藏心中。

鼓浪屿的建筑,让人充满惊喜。

多亏得这些板车工,才建造了这样美丽的岛屿。

大山中挖出深深的备战地道。

冰冷的钢铁散发出的温情。

弥漫着钢琴的气息的小岛上,出现了以音乐老师为主的声乐小区。


内厝澳的小店,玩喷纹身的游戏。

这个店主不仅是美剧迷,更是足球迷啊。

我也来玩一下……

内厝澳往曾厝安的路上,三位板车工费劲的推着。



内厝澳码头附近。



回程登上“豪华”游轮。

在霞光中劈浪前行。



轮渡码头游人数百,等出租车显然耗费时间。于是走下码头天桥,但苦等出租车未果,毅然招专车,五分钟后一辆尼桑天籁疾驰而来,戏谑说终于爽了一把!
时间还早,去朋友推荐的厦门市中山路逛街。



走在步行街,仿佛见到了文明的曙光。 😀

华侨银行,看着像是打着银行旗号的民间机构。幸而已经倒闭。

黄则和花生汤店,据说很有名。不过对花生汤兴趣不大,路过罢了。

又是一家赵小姐的店,内部装修很是辉煌,而且服务也很到位,只是开了这么多,总会有些让人厌倦吧?

当地小吃,女生最爱。

中山路步行街。




天暗了下来,晚霞更出众了。

厦门一大特色:楼顶上种满了树。

路边摊不怎么想去,于是在点评上找了老虎城的一家店吃海鲜。人不多,胜在环境还可以。







这一餐仅吃掉160元,比无锡可便宜太多太多了。

收获:火漆印章。

铜印上一个S很是合乎鄙人心意。

鼓浪屿明信片一组,很爱的手绘风,回家珍藏了。

Pingback: Olympus PEN E-P7 – 竹炉山房